*以出版時間排序
*2025.10.11更新
自由民主之後
吳叡人,〈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收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1997),頁31-48。林佳龍,〈比較兩岸的政體轉型-台灣民主化對中國的啟發〉,收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1999),頁 87-152。
林佳龍,〈臺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臺灣政治學刊》第4卷(2000,臺北),頁3-55。
王泰升,〈自由民主憲政在臺灣的實現:一個歷史的巧合〉,《臺灣史研究》第11卷1期(2004,臺北),頁167-224。
張嘉尹,〈臺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2006,臺北),頁129-164。
江欣彥、莊姿鈴、王業立,〈人民團體選舉制度之研究--單記、全額連記、限制連記法之影響〉,《選舉研究》第13卷1期(2006,臺北),頁1-42。
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臺北:群學,2008。
林濁水,《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臺北縣中和市:INK印刻文學出版,2009。
曾健民,〈台灣「日本情結」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收於思想編輯委員會編《思想(14)台灣的日本症候群》(臺北:聯經,2010),頁39-51。
黃金麟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2010。
林宗弘、胡克威,〈愛恨ECFA:兩岸貿易與台灣的階級政治〉,《思與言》第49卷第3期(2011,臺北),頁95-134。
林宗弘等著,《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臺北:台灣勞工陣線,2011。
林宗弘,〈ECFA之後的中國效應:兩岸貿易對台灣貧富差距與階級政治的影響〉,楊文山、尹寶珊編《面對挑戰:台灣與香港之比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2),頁287-325。
張烽益等,《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臺北:台灣勞工陣線協會,2012。
陳鴻章、王金壽,〈首次政黨輪替對檢察體系影響:以陳定南法務部長時期一、二審檢察長調動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5卷第4期(2013,臺北),頁599-645。
林宗弘,〈失落的年代:台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人文與社會研究集刊》第25卷第4期(2013,臺北),頁689-734。
林宗弘、曾惠君,〈戶口的政治:中國大陸與台灣戶籍制度之歷史比較〉,《中國大陸研究》第57卷第1期(2014,臺北),頁63-96。
林宗弘,〈台灣的民主轉型與世代政治,1995-2010〉,收於趙永佳、蕭新煌、尹寶珊編,《一衣帶水:台港社會議題縱橫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4),頁171-214。
林宗弘,〈臺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5卷第2期(2015,臺北),頁45-68。
晏山農,《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記錄》,臺北:允晨,2015。
吳叡人等著,《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新北:左岸,2016。
吳叡人,《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新北:衛城,2016。
李宗榮,〈企業權力與民主:台灣企業集團2008年立委選舉的政治獻金分析〉,《台灣社會學》第31期(2016,台北),頁99-139。
張國暉、蔡友月,〈驅不走達悟惡靈的民主治理夢魘:蘭嶼核廢遷場僵局的政策史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5期(2020,臺北),頁77-149。
傅偉哲、林宗弘,〈今天拆大埔,明天換政府?台灣民主化後的土地開發與選舉,1993-201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4卷第2期(2022,臺北),頁 315-364。
陳昭如,《亞洲第一:尤美女和臺灣同婚法案的故事》,臺北:春山,2023。
小笠原欣幸,《臺灣總統選舉:二○二四增補版》,新北:大家,2024。
簡端良編,《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深度專訪 × 專家剖析 × 完整時序回顧,來自現場的聲音與見證》,臺北:有理文化,2025。
古碧玲、許美華編,《120+萬封給臺灣的情書!》,新北:一卷文化,2025。
曹興誠等,《為愛而罷:公民做主,反共不分藍綠!》,新北:一卷文化,2025。
李忠憲、林宗男、林修民、游婉琪、白廷奕等著,《數位國土保衛戰:從數位身分證、AI到電子投票,揭開臺灣數位化暗藏的國安危機》,新北:一卷文化,2025。
鈴木賢著,李明峻譯,《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臺北:印刻,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