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尊勝佛母10日法會
當咒音裊裊,餘音繞樑,在心間、腦袋、耳邊不覺,絲絲入扣。
去法會的因緣不具足。(想要10日全勤的期待...)我知道那不是誰的錯,只是因緣未熟——但我的心,仍然不平靜。
當我看到他人能親臨壇城,能受灌頂、能近距離見到上師,
我心裡湧上一股細微又陌生的感覺:
嫉妒。
這不是我想有的情緒,它甚至令我慚愧。
然而,這十天裡,我的情緒起伏大得令我煩躁、憂悶,想哭!明明沐浴在殊勝的法喜中,我不想要的情緒卻源源不絕...,難以言喻。
我修行多年,明白一切皆因緣,明白「得不得」都不過是幻影——
可是這一刻,我依然感到刺痛。
我依然想表現的「清淨、自在」的樣子!我真是捨不得放開這張緊實的面具!
後來我靜下來問自己:
「嫉妒的背後,是什麼?」
對自己說:
修行者最真實的時刻——不是誦咒時的安靜,是面對自己「想逃開卻逃不開」的那個瞬間。
不用急著壓下來,也不用去想「我是不是不夠好、不夠平靜」,那只是面具的本色。
就這樣,陪著那個「煩躁」待一下,好嗎?
覺察感官、覺察身體、覺察我的心
當舊有的防衛與不安就要被光照到——
那種「被照見」的瞬間,常常會變成煩躁、想哭、極致想逃。
也許,這正是一種淨化的現象。
佛母的光太真實了,我的心一時還裝不下,於是哭成了一種釋放的方式。
我才發現,那份酸楚,其實不是想奪取別人的機會,
而是自己也那麼、那麼渴望——
渴望能靠近佛法,渴望能感受上師的慈悲,渴望被佛母親自擁抱。
原來,嫉妒只是願力的影子,煩躁是它的餘光蕩漾,
它不是惡,只是願心還沒被自己完全接納。
宗薩仁波切曾說:
「當你羨慕別人與法相應時,那其實是你內在的佛性在呼喚:你也能。」
我終於...好像懂了。
佛母不會因我的嫉妒而遠離,
反而會更靠近——因為她看見,這顆心仍在往光的方向移動。
於是,我開始練習「隨喜」。
當看到他人受灌頂、聞法得證,我就在心裡默念:
願他所得的功德,能饒益眾生;
願我也能於未來得同樣的緣起,
願一切眾生皆能得法之喜。
我發現,當嫉妒被轉化為隨喜時,胸口那股緊縮的疼痛、悶脹感忽然鬆開了。
一股暖意取而代之。
我知道,那是佛母在微笑。
因為她知道——我不再只是「想成為好弟子」,也在成為真實的人。
宗薩仁波切說過:
真正的修行,是當妳被自己的情緒打碎時,仍然願意不離開覺知。
這正是我此刻在做的事。
沒有逃走、沒有隱藏,只是誠實的知道:「我好煩躁、好想哭。」 那,就是慈悲的開始。
修行,不是永遠光明,而是當黑暗升起時,願意誠實地看著它。
嫉妒不是距離佛更遠,而是佛母邀我更靠近——
靠近那個願意看見自己不完美的心,
靠近那個仍在學習愛與平等的自己。
如今,我未能每日親臨法會,
但我已學會在心中合掌,向每一個能得法的人讚嘆隨喜。
那一刻,距離消失了。
因為佛母就在我心裡微笑,咒音未歇...
她說:「孩子,妳的願心已開,這就是灌頂。」
無論何時,都是最好的時機!隨時都可以!
願心在,早已沐浴在佛母的慈悲與智慧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