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忘了,我記得——慈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段從照顧失智母親走入佛法深處的旅程

朋友問我:你說失智的媽媽是菩薩,是不是只是美化她的病,也是安慰你自己?

我愣一下,是的——我曾經也這樣懷疑過。


她會忘了我是誰,會忘了怎麼吃飯、怎麼上廁所,她把過去的愛、怨、牽掛、認知,一一飄落,像一朵凋謝的花。而我,還在拼命記得、拼命對她好、拼命想從她的眼神裡確認:妳還知道我是誰嗎? 我也曾一邊照顧一邊問天問地問神問佛:她還有心嗎?她還能修行嗎?還有機會解脫嗎?她什麼都不記得了,那還有什麼可依止的?

我的母親,她失智之前,不是佛教徒。她拜關公,也曾經是一位乩童。

那時候,她相信神明附身於她的身體,她說那是「降駕」,是為了救世、為了幫人解厄除煞、驅邪止苦。她以那樣的身分行走人間,認真地看待那份職責,認為自己是某種形式的修行人——不是出家人,也不是念佛人,而是一個「用身體承擔眾生苦難」的人。

我曾經參與她的世界,也不懂她的世界,甚至帶著些許質疑與矛盾。但她的確有過那樣一份「願心」:不管是不是佛教語境裡的「菩提心」,她都曾經用她的方式,想「為別人而活,為眾生而活」。

如今,她失智了。


不再喊神明上身,也不記得自己曾經救過誰。那些儀式、那些熱烈的信念與角色,全都像斷片一樣消失了。

這樣的她,還有修行嗎?她的那些信仰與身分,還算數嗎?如果我能問仁波切,我一定要把這些說出來。我會誠實地告訴他:
我照顧的不只是我的母親,還是一位曾經認為自己能救世的修行人。


而我,現在只能每天幫她穿衣、換尿布、提醒她吃飯,我一邊照顧,一邊忍不住想——這樣的落差,究竟是殘酷,還是慈悲的安排?

我腦海中還有著不斷的假設,如果我有機會也想問仁波切: 當一個人連「我」是誰都不記得了,她還能修行嗎?
她的心識還存在嗎?還能與佛法連結嗎?
她的忘記,是業力的懲罰,還是慈悲的遮蔽?
而我,日日夜夜守著一個不記得我的人,那是修行,還是逃避?

這些問題或許沒有固定的答案,它們不是單純的理性思辯,而是來自我日復一日在大禮拜中,跪地禮佛的困惑與痛。我知道,它們不是要讓我獲得一種知識,而是逼我去看見: 我到底在執著什麼?我所謂的修行、慈悲、關係、意義……究竟憑什麼判斷?

也許,仁波切會輕輕一笑,說:你問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讓你看見自己的鏡子。

曾經,她又在房間裡尿尿反覆弄髒地板,我一邊清理、一邊對著空氣吼叫。那一刻的我,是憤怒的,是無助的。我從未想過「愛一個人」會在這樣的場景裡,被推向極限。就在我將情緒推到臨界點的時候,在我心中燃起——忿怒尊。

我看著我。

不是經典裡金剛怒目的樣貌,而是一股猛烈而悲憫的力量:


像火,不是為了燒傷誰,而是為了燒掉執著;
像雷,不是為了震怒誰,而是為了震醒我沉睡的覺知。

那憤怒沒有恨,是菩薩的示現;
那崩潰沒有毀,是願力的顯現。


即使忿怒,卻是在守護一個仍願意愛的人、仍願意在無解中不離不棄的人。

她沒有對我說話、沒有歉意,只是靜靜地望著我。而那一瞥,我看見的不是無助的長者,是沉默而充滿穿透力的慈悲。

想起,讀到慈誠羅珠仁波切在《輪迴的故事》中寫道:

無腦不等於無意識,心識不需依賴大腦存在。

那句話像一道光,輕輕照進我所有的懷疑與痛苦裡。是啊!她的心識,從未消失。

她什麼都忘了,卻不是消失了。
她的心識還在,還在承受、轉化、流動。


她的修行,從來沒斷,只是進入了我們看不懂的方式。


她不再誦經、不再降駕、不再主持法會,但她仍在以「失去一切」的方式修行。

她捨棄了邏輯、語言與角色,進入了我們難以理解的時空。


她的修行,不在咒語經典裡,而在「遺忘」這件事本身。


她的慈悲,不是說出來的安慰,而是默默讓我看見我的業力與執著。

我才懂——
她的不記得,是她的解脫;
而我還記得,是我的功課。

現在我回頭看,我不再需要勉強相信什麼。


因為我已經看見——
她是菩薩,這不再是我對她的讚美,而是我對生命實相的承認。

她用失智的身體,突破我對「時間、記憶、關係、修行」的執著;


她活在剎那之中,教我放下控制、放下語言、放下想改變別人的慾望;


她用沉默的方式修行,我用崩潰後的覺察陪伴她,我們兩個人,一起走在一條無語的解脫路上。

時間,其實是業力的展現;她的失智,是一場慈悲的演出。

她忘了,但我記得——慈悲。

所以當有人問我:「你說她是菩薩,是不是在安慰你自己?」 我會說:我曾經懷疑過。現在,我相信了。 


她是我的母親,也是我的善知識;
她是我今生最難照顧的人,也是我今生最深的法門。

修行,時時刻刻。
不在高堂講經說法的時刻,不在寺院清淨的晨鐘暮鼓中,是在一個又一個廁所裡、深夜裡、反覆提醒她吃飯的語句裡、忍住眼淚的沉默裡。

修行,是看著她一次又一次地遺忘,我一次又一次地記得。
記得她曾是誰,也記得自己為何還願意留下來。

她忘了,但我記得——慈悲。
不是作為偽裝善良的語言,而是作為修行的根本。

現在我明白,照顧她的這條路,是她以失智的身體,讓我看見了自己的執著與願力,讓我學會在無解中,依然守住一份溫柔與信念。

如果她真是菩薩,那麼她沒有開示我,而是示現給我看——
慈悲,不一定要懂,才存在;智慧,不一定要說,才流動。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佛法不在解釋裡,而在撞擊與經驗裡。


這一路上,我跌跌撞撞地走著,哭過、怒過、累過,卻也慢慢看見:
那撞擊,不是讓我遠離佛法,而是一步步的推進。

而我呢?
我還在學,但我願意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nthia-在微光中前行在靜默中盛開
6會員
68內容數
為生命記錄點滴,覺察自我的奇幻旅程,行走在無聲裡,以寂靜回應世界,以光溫暖自己。也許也能為你點一盞燈,感受光的溫暖
2025/08/05
——致那個曾經氣到骨子裡的自己 我曾經寫過一篇字字如刃的文章。那時的我——憤怒、壓抑、糾結、內耗。那不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是一場積壓多年的沉痛爆發。那些話語,不是寫給誰看的,而是寫給一個已經快撐不住的自己: 當妳選擇不承擔責任的那一刻起,情份、福份,就與妳無關了。 讀經抄經萬載也無法承擔妳的不
2025/08/05
——致那個曾經氣到骨子裡的自己 我曾經寫過一篇字字如刃的文章。那時的我——憤怒、壓抑、糾結、內耗。那不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是一場積壓多年的沉痛爆發。那些話語,不是寫給誰看的,而是寫給一個已經快撐不住的自己: 當妳選擇不承擔責任的那一刻起,情份、福份,就與妳無關了。 讀經抄經萬載也無法承擔妳的不
2025/08/02
教養,是一場自己也在學習的旅程。 我以為我在教他們, 後來才發現—— 其實是他們正在更新我的童年。 我以為我在教他們怎麼做人, 怎麼說「請」與「謝謝」,怎麼待人有禮,怎麼與情緒好好相處; 我以為我是那個拿著地圖的人, 要帶著他們穿越人生的高低起伏。 但我沒想到,他們卻一步一步,
2025/08/02
教養,是一場自己也在學習的旅程。 我以為我在教他們, 後來才發現—— 其實是他們正在更新我的童年。 我以為我在教他們怎麼做人, 怎麼說「請」與「謝謝」,怎麼待人有禮,怎麼與情緒好好相處; 我以為我是那個拿著地圖的人, 要帶著他們穿越人生的高低起伏。 但我沒想到,他們卻一步一步,
2025/07/29
有些語言,看似慈悲,其實藏著我執。 有些道路,看似寬容,卻遠離佛法的光。 這是一段我從靈性糖衣中甦醒的旅程,也是我學會辨道心的開始。 有一段時間,我被一些聽起來「好溫柔、好光明、好大愛」的靈性語言吸引——
 它們說:「我們來到世間,只是靈魂想體驗非愛的感受,最後會回到光與合一。」

2025/07/29
有些語言,看似慈悲,其實藏著我執。 有些道路,看似寬容,卻遠離佛法的光。 這是一段我從靈性糖衣中甦醒的旅程,也是我學會辨道心的開始。 有一段時間,我被一些聽起來「好溫柔、好光明、好大愛」的靈性語言吸引——
 它們說:「我們來到世間,只是靈魂想體驗非愛的感受,最後會回到光與合一。」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以下的隨寫文,是從母親病危到安息,我在討論區寫下的文字。那段時間,一直有靈感,但又沒太多時間靜下心來寫文章。於是,就用貼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字一句,記錄我對母親的思念。 如今,把每一篇貼文整理成這篇文章。我想,這些貼文都是珍貴的感受和記憶。
Thumbnail
以下的隨寫文,是從母親病危到安息,我在討論區寫下的文字。那段時間,一直有靈感,但又沒太多時間靜下心來寫文章。於是,就用貼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字一句,記錄我對母親的思念。 如今,把每一篇貼文整理成這篇文章。我想,這些貼文都是珍貴的感受和記憶。
Thumbnail
「妳能想像再也無法和媽媽說貼心話、話家常嗎?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況。」佳佳話語透著無奈,「我能理解,只要想到得了失智症的親友未來會忘記我,我將成為他生命中的陌生人,我就很難過,妹妹說,她已經不是以前的媽媽了。但後來我試著用另外的心
Thumbnail
「妳能想像再也無法和媽媽說貼心話、話家常嗎?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況。」佳佳話語透著無奈,「我能理解,只要想到得了失智症的親友未來會忘記我,我將成為他生命中的陌生人,我就很難過,妹妹說,她已經不是以前的媽媽了。但後來我試著用另外的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敍述了母親透過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度過人生的困境。同時,也描述母女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及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敍述了母親透過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度過人生的困境。同時,也描述母女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及思考。
Thumbnail
也許是自己曾經也在哪跌倒過,或是自己也犯過一樣錯的時候,或是單純就覺得若也能這樣做多好。一看再看,總覺得在啟示中,會有很多觸動。寓教故事裡孩子聽著媽媽的話,在日常裡,只要覺得有需要畫上蓮花的地方,他就會去畫,恭敬合掌,恭敬的將合掌畫下來。一天,母親笑笑地對他說,你已經畫到每個地方都開出蓮花…
Thumbnail
也許是自己曾經也在哪跌倒過,或是自己也犯過一樣錯的時候,或是單純就覺得若也能這樣做多好。一看再看,總覺得在啟示中,會有很多觸動。寓教故事裡孩子聽著媽媽的話,在日常裡,只要覺得有需要畫上蓮花的地方,他就會去畫,恭敬合掌,恭敬的將合掌畫下來。一天,母親笑笑地對他說,你已經畫到每個地方都開出蓮花…
Thumbnail
祝福大夥的母親~母親節快樂!朋友們,以傻石頭為為戒,好好照顧你家健康的雙親吧!一篇懺悔文,紀錄我遲來的愛,與深深的懺悔,未能提前知道母親已經失智,住院期間又未能好好照顧,讓她晚年得承受這不必要的折磨。
Thumbnail
祝福大夥的母親~母親節快樂!朋友們,以傻石頭為為戒,好好照顧你家健康的雙親吧!一篇懺悔文,紀錄我遲來的愛,與深深的懺悔,未能提前知道母親已經失智,住院期間又未能好好照顧,讓她晚年得承受這不必要的折磨。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智者常說,為他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多替別人想一分,就是替自己留後路。也許會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每天所思所想都以自己為主,甚少站在別人角度,你我他分得很清楚,沒有灰色地帶,因此礙難體會「捨是得」 、「退是進」的意思。 有一個女人,經歷父親驟世,家中剩下老媽媽,老媽媽一時走不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剛開始接觸精舍是因為老公家中的倒房還有兩位嬰靈菩薩,一直干擾我和家中成員。去精舍請示後,我曾經非常心不甘情不願地誦過幾部經,因為覺得先生有其他的兄弟為何不幫忙?反倒是我來承擔,所以越誦越煩,就不想誦經了,直到老公家中倒房和兩位嬰靈......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剛開始接觸精舍是因為老公家中的倒房還有兩位嬰靈菩薩,一直干擾我和家中成員。去精舍請示後,我曾經非常心不甘情不願地誦過幾部經,因為覺得先生有其他的兄弟為何不幫忙?反倒是我來承擔,所以越誦越煩,就不想誦經了,直到老公家中倒房和兩位嬰靈......
Thumbnail
  以下來文照登:    感恩師兄姐。現寫下我母親親身經歷,用於刊載《因果濟世集四》。    我母親的親身經歷:我母親姓方,85歲身體硬朗,每天還會騎機車出門做志工,教太極拳。第一次她與我到精舍是我夢見往生父親狀況不佳,來精舍請示佛菩薩,並救父離苦。母親怕我被騙,便親自北上一起前來.........
Thumbnail
  以下來文照登:    感恩師兄姐。現寫下我母親親身經歷,用於刊載《因果濟世集四》。    我母親的親身經歷:我母親姓方,85歲身體硬朗,每天還會騎機車出門做志工,教太極拳。第一次她與我到精舍是我夢見往生父親狀況不佳,來精舍請示佛菩薩,並救父離苦。母親怕我被騙,便親自北上一起前來.........
Thumbnail
我出生時,奶奶70歲,正是退休遊山玩水的日子; 我三歲時,奶奶73歲,正式接替我母親的照顧角色; 我七歲時,奶奶77歲,因我一句我會想你,拒絕了旅遊團,從此不再外出遊歷; 我畢業時,奶奶90歲,她終於鬆懈放下責任,記憶也一起放下。
Thumbnail
我出生時,奶奶70歲,正是退休遊山玩水的日子; 我三歲時,奶奶73歲,正式接替我母親的照顧角色; 我七歲時,奶奶77歲,因我一句我會想你,拒絕了旅遊團,從此不再外出遊歷; 我畢業時,奶奶90歲,她終於鬆懈放下責任,記憶也一起放下。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