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訂閱了《曼報 Pro》,開啟了第一篇文章,第一篇:解碼拍賣行的商業模式,覺得很新奇也很有趣,因此想要隨手記錄自己觀察到的啟發
前言:當價值無法計算,遊戲就開始了
一幅畫的成本是多少?顏料、畫布,或許還有畫家的時間。但達文西的《救世主》呢?當一件作品沒有生產成本、沒有替代品可供比價,傳統的定價模型便瞬間失效。這帶出一個經濟學的根本難題,而其解答,並不在於公式,而在於人性。
藝術品拍賣,表面上是價格的競爭,實則是人性的博弈。它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遊戲,關乎渴望、地位、資訊不對稱,以及最重要的——誰能掌控敘事。本文將拆解這場遊戲的規則,從中探討其背後普適的商業邏輯與品牌策略。價值發現的藝術:三大手法操弄人性賽局
所謂的「價值發現」(Price Discovery),是將藝術品從「估價」轉變為市場公開驗證的「成交價」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並非純粹的市場機制,而是經過縝密鋪陳的結果。以《救世主》的拍賣為例,佳士得堪稱上演了一場教科書級別的行銷操作。
手法一:擴大目標客群(TA)突破同溫層
傳統高價藝術品總是在尋找既有的收藏家,但《救世主》卻反其道而行,將其納入「戰後與當代藝術」拍賣會。這一步棋,如同將一個經典產品投入一個全新的流量池,瞬間擴大了潛在市場(TAM)。
這也讓我們反思,無論是金融科技想觸及年輕世代,還是任何產品希望突破增長瓶頸,「擴大TA」永遠是打破僵局的關鍵一步。
手法二:線上線下整合,引爆FOMO情緒
透過社群媒體、名人加持,將藝術品打造成全球矚目的文化事件。這不僅是宣傳,更是利用心理學的「害怕錯過」(FOMO)情緒,為作品披上神祕與渴望的外衣。當稀缺性被刻畫到極致,擁有它,便不再只是收藏,而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
手法三:移除定錨,讓非理性主導
此次拍賣最精妙的一手,是「不提供估價」。這移除了所有人的心理定錨,讓競標者失去了參考點。在資訊真空與群體壓力下,人們的決策更容易被情緒左右,最終陷入經濟學家Richard H. Thaler所提出的「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為了「贏」而戰,最終卻是那位「錯得最離譜」的樂觀者。這一切都在引導買家「甘願高估」。
從交易平台到信仰中心:雙寡頭的護城河不是「技術」,是「敘事」
蘇富比與佳士得何以能壟斷市場數十年?他們的護城河並非專利或技術,而是一種更深層、更難以複製的優勢—「敘事設計」。
創新的起點:將拍賣變為社交盛宴
1958年的「戈德施密特拍賣會」,蘇富比大膽地將一場白天的交易,改為需要著正裝出席的晚宴,並廣邀名流媒體。這一創新,成功將拍賣會從「買賣場所」轉型為「頂級社交舞台」,從此將天價藝術品與上流社會牢牢綁定。
主動出擊:永遠追逐「新錢」
雙寡頭並非被動等待客戶,而是主動跟隨全球財富的流動。從二戰後的美國、80年代的日本,到今日的亞洲與中東,他們不斷開發新市場、教育新藏家,為主導的賽局注入源源不絕的資金。
無法撼動的網絡效應
即使在經歷價格壟斷的醜聞後,雙寡頭的地位依然穩固。這背後是三大支柱形成的強大網絡效應:
- 賣方的風險規避:只有在這裡,才能確保珍稀資產賣到最高價。
- 買方的制度信任:只有在這裡,才能確保上億資金買到的是真品。
- 供需的自我強化:頂級的賣家與買家只會選擇彼此都在的平台。
LVMH集團曾試圖用雄厚資本挑戰這一結構,最終卻慘敗收場。這證明了資本可以買到人才和資產,卻買不到數十年累積的、根植於人心的「網絡優勢」與「品牌信任」。
給我們的啟示—商業、品牌與個人的生存法則
這場藝術市場的權力遊戲,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品牌即敘事:Apple也在做同樣的事
拍賣行的成功,讓我聯想到Apple。如今的Apple,還純粹是一家科技公司嗎?它每年發布的新功能,有多少是真正的技術突破,又有多少是巧妙的「設計變更」?Apple透過長期累積的敘事,將「設計」、「創新」、「優越感」的標籤深植人心。
即使只是改變UI,也能創造出「免費升級」的尊榮感與稀缺性,這正是敘事的力量。一個成功的品牌,最終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價值觀與歸屬感。
掌握人性,才能掌握市場
無論商業模式如何演變,最終都離不開對「人」的理解。賣家在意的永遠是「賣出高價,規避風險」;買家在意的則是「身份認同,值得信賴」。
企業必須洞察TA最深層的心理需求,將力氣花在刀口上,才能建立牢不可破的客戶關係。
數據是新時代的羅盤
看似仰賴傳統與品味的拍賣行,如今也積極投資CRM系統。因為他們明白,客戶的收藏軌跡、品味偏好,是可持續變現的寶貴資產。當Z世代也開始進入市場,如何理解新客群、經營新關係,數據將是指引方向的唯一羅盤。
結語:你的「護城河」是什麼?
從一幅畫的定價,到一個行业的壟斷,我們看到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價值,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
蘇富比與佳士得的故事提醒我們,最強大的護城河,往往不是那些有形的資產或技術,而是無形的信任、網絡與敘事。在道德與現實的拉扯中,在市場的劇烈變動中,真正能讓企業(甚至個人)屹立不搖的,或許正是你為你的客戶、你的市場,以及你自己,講述了怎樣一個令人信服的故事。
我認為這篇:解碼拍賣行的商業模式,看第一遍像是在看一篇故事,看第二遍,結合生活上看到的商業模式,突然有非常多的啟發,除了認識到新的領域,也與自己的大腦產生了許多火花!
最後,如果還不是《曼報 Pro》的訂戶,真的推薦 加入,每月有超過 8 篇深度好文的社群,與 9,300+ 人 (應該更多人?)一起探索商業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