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麼?
宇宙就是「形」。
什麼是「形」?
就是「形狀」!
「巨形」!
什麼是「巨形」?
「巨」就是「大」,沒有比宇宙更大的了!
宇宙不是「無」嗎?
對,但只對一半。
什麼意思?
宇宙起先是「無」,後來才「有」,最後是「巨形」!其實,真正的宇宙是從「無形」到「無形」的過程!
聽不懂,什麼是「無形」到「無形」的過程?
這就是宇宙「形成」的過程,其過程如下:
1.起先是:「無形」。
2.後來是:「有形」。
3.再後來是:「巨形」。
4.最後又回到最初的:「無形」。
的確,宇宙確實是「無」,隨及呈現出來的就是「無形」。然後,宇宙卻有了「有」,所以呈現出來的是「有形」。
宇宙是「無形」到「有形」的「無中生有」?
對,這是宇宙的先後:
1先-「無」,所以宇宙先「無形」。
2後-「有」,所以宇宙後「有形」。
宇宙先「無形」,是沒有「形狀」嗎?
對!
然而,宇宙在「無形」之中,卻暗暗帶著「有形」。
宇宙怎麼這麼矛盾(paradox)?
宇宙的確是矛盾,但這並不矛盾。
如果宇宙矛盾時,便會卡住,甚至卡死,就不能夠形成宇宙。畢竟,宇宙現在已經形成了,就表示矛盾卡不死宇宙。
為什麼?
因為宇宙突破了矛盾。
宇宙如何突破矛盾?
宇宙的「突破法」,就是找到「不矛盾」。
宇宙如何找到「不矛盾」?
「化」!
「化」是什麼意思?
「化」就是「化轉」,它有一些「道次第」:
1第一階段:「變化」-
宇宙是「無」,但它悄悄的、一步步的「變化」,最後「量變」而後「質變」。
2第二階段:「孕化」-
宇宙的「無」,本來就是「沒有」。然而,宇宙卻在「無」之中,居然能夠自我「孕育」。意思是,宇宙進入了兩小化:
    (1)「孕化」。
    (2)「育化」。
就如同女人的「懷孕」、「懷胎」一樣,最後就把「宇宙胎兒」「孕育」出來了!
3第三階段:「生化」-
宇宙有一個「功能」,就是它能夠「生」。因此,宇宙的「變化」是悄悄的;「孕化」也是一步步的。假以時日,等到一切成熟了之後,就「生化」出宇宙來。這就是宇宙的「無中生有」功能。
宇宙能夠「無中生有」?
對,這個「無中生有」的「生」,就是「生化」功能,可以生出宇宙。
4第四階段:「形化」-
宇宙本「無」,它卻悄悄的「變有」,是由於它會逐步的「轉變」。宇宙從「無形」之中「變成」為「有形」。這個「形狀」的「轉變」,就叫做「形化」,也就是「轉形」。
5第五階段:「轉化」-
宇宙能夠「無中生有」,是由於具有「從無變有」的功能,這就是「轉化」,即從「無形」變「有形」。
以上「五化」,是「化」的「道次第論」,再參雜一些其他的「化」,如大化、造化、進化、優化、純化⋯等,是為「共化」。
什麼是「共化」?
即共同「化解矛盾」的對立,而成「共存共榮」的「相輔相成」,這是一項絕頂「成就」,便讓宇宙「成形」。
「矛盾」對宇宙貢獻卓著。原來,宇宙是藉著「矛盾」來形成「宇宙」。這個宇宙的「成形」,有兩個「形」:
1內形。
2外形。
內形是什麼?
就是「內在形狀」。
「內在形狀」是什麼「形」?
「無形」,這是宇宙的「原形」(Original form)。
「無形」、「原形」是什麼「形」?
「無形」就是:什麼「形」都不是;「原形」連什麼「形」都沒有。
古希臘哲學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9年~公元前347年)談到了這個「形」,而發表了「理型論」(theory of forms, or theory of ideas)。「理型論」的重點,所講的就是這個「形」,稱為「理型」(form)。
什麼是「理型」(form)?
是一種存在,超越自然現象與時間,是一種絕對的本質。柏拉圖的「理型」叫做「form」,翻譯之後,意思是「形式」。理型又可以稱之為「idea」,翻譯之後,意思是「理念」或「觀念」。
不論稱之為「理型」、「形式」、「理念」、「觀念」⋯等,它們的共同「理念」都說到那個「形」,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因此,「理型」、「形式」、「觀念」、「理念」⋯等,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共相」(universal)
什麼是「共相」?
「共相」談的就是宇宙萬物的共通性、普遍性、同一性。不論哪一個「性」,如:共通性、普遍性或同一性,它們彼此相同的部分就是「性」。
「性」是什麼?
「性」即「性質」,屬於「內在」,往往叫做「內質」。「內質」正好跟「外質」相反。
「外質」就是「外在」。「外在」與「外質」是萬物「外顯」出來的狀態,往往說的是「具象」的「外形」。「內在」與「內質」是萬物「內蘊」的狀態,往往說的是「抽象」的「內形」。
「內形」的抽象、不具體、沒具象,所代表的根本就是「無形」。
因此,「內形」就是「無形」。
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所集成的類書《淮南子·精神訓》中說:「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蒙(ㄏㄨㄥˋ ㄇㄥˊ)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
翻譯之後,意思是:「古代沒有形成天地的時候,其形象無具體的形狀,是幽深難測,深遠不可知,黑暗不明,混沌不清、茫漠不分,元氣混雜、虛空無盡,不知道它的門道。那個時候,同時有陰陽二神產生,一起經營天地。它們廣大深遠,沒人知道它們的盡頭,滔滔不絕,沒人知道它們的邊緣。此後,陰陽二神化成為陰陽二氣,分散組合之後就形成了八卦,陽剛陰柔相互作用,形成了萬物。在這裡,雜亂的氣產生了蟲魚鳥獸,純精的氣則生成為人類。」
《淮南子》的「惟像無形」的重點就是「無形」,跟柏拉圖所說的「形式」一樣,只是一種存在,是為「內形」,就是「無形」。
這種「無形之形」,是宇宙的「共相」。
因此,宇宙的「共相」是「無形之形」、「無相之相」。它們是宇宙的「性」,更是「原質」,是宇宙最純粹完美的狀態,它呈現出來的是「無形」、「無相」。
萬物所呈出來的是「有形」、「有相」,但其內在卻潛存著宇宙的「性」與「原質」,潛藏著宇宙最純粹完美的內在狀態。
這純粹完美的內在狀態就是「形式」。
世人所說的「形式」或「形式主義」,有時候指的是「外形」(shape)與「外像」,有時候又指的是「內形」與「內像」。
大家常混用。世人很難明白其中的差別。
原來,宇宙是從「無形」之中再「轉變」成為「有形」,這裡頭有其逐步「轉變」的過程。人類只看得見「外形」與「外像」,無法看到「內形」與「內像」。
為什麼?
因為宇宙本「無」,即「無形」、「無相」。
人類「真的」看得見宇宙的「外形」與「外像」嗎?
看不見。
你不是說宇宙有「外形」與「外像」嗎?
對,人類只是「知道」它,並不是能夠「看到」它!
為什麼?
因為人類没有這麼大的眼睛,所以就無法見到宇宙的「外形」與「外像」。
人類不會使用工具去看嗎?
能,人類科學家可以使用衛星(satellite)到外太空去看。
看得到嗎?
不行!
怎麼辦?
只能用電波望遠鏡(Radio telescope)去看!
看得到嗎?
不能!
那麼宇宙到底是什麼形?
「無形」。
既然是「無形」,用電波望遠鏡也看不見,對嗎?
對!只可以看到一點點!
怎麼辦?
推估。據推估,宇宙有「外形」與「外像」,就是它的「外觀」與「形狀」,講的是宇宙的幾何特性。
宇宙只有一個特性嗎?
對!
然而,科學家推估宇宙時,發現宇宙有多個特性與外觀形狀。許多科學家都投注了心血與歲月,研究的方式也很多,見解紛陳,學說也多樣,不勝枚舉。一般人的推估,認為宇宙是「圓形」的(circle)。
這不無可能,但科學界支持的不多。科學家比較支持的是下列形狀:
1平坦(flatness)-宇宙呈現出來的是平坦的狀態。
這種宇宙像一張紙,無限延伸,零曲率,平坦,沒有彎曲。過去,這個平坦宇宙被許多科學家所接受。
2开放(expanding)-宇宙呈現出來的是馬鞍形(saddle shape)。
這種馬鞍宇宙,其形狀呈現出馬鞍形狀來,就像人騎馬時所用的馬鞍一樣,是無限的延伸,卻具有負曲率(negative curvature)
3封閉(closed)-宇宙呈現出來的是球體形(Spherical shape)。
這個球體形宇宙,簡稱球形宇宙,又稱為球面宇宙,也是無限的延伸,但講的是它的「正曲率」(positive curvature)。
什麼是「曲率」(curvature)?
曲率就是「彎曲度」,是數學上描述幾何體彎曲程度的量。封閉宇宙即屬於球體形狀。
球形宇宙有什麼特色?
它擁有了有限的體積但沒有邊界。因此,它的特色就是封閉與回歸。
什麼意思?
當光線在宇宙中移動,如果它是球狀時,最後它終將回到原點,就如同在地球的一個點上,不論向哪個方向直走,最後都會回到原點,繞了地球一圈。
以上這是目前所知的宇宙形狀。
近期,天文物理學家對宇宙形狀的見解有所更動。過去,天文物理學家比較認同宇宙是平坦的,現代的天文物理學家比較認同宇宙是球面的。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縮寫:ESA)分析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的觀測時,發現宇宙是一個封閉的球面。人類雖然沒有巨大的眼睛,但是已知道宇宙的形狀,見解說法雖不一致,但結論是一致的「巨形」。不論宇宙如何「巨形」,或者有各種的「形狀」,其本質並不變。
什麼本質?
「本質」即「形式」。
將如何?
「形式」永不變,即「內形」與「無形」永恆不改,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所說的「道」,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即獨一無二。
然而,人類無論透過什麼方式,永遠無法看到宇宙這個「無量無邊」的「形式」。
「形式」永存!
黃振輝/2025.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