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想到一個新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英文,我覺得這個方法非常不錯。其中有一個方法其實之前就曾經想過,但我覺得這次應該要更落實,才能真正提升英文能力。那就是利用 ChatGPT 來進行英文的溝通與互動。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練習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你其實是在訓練自己的英文口說能力。同時,ChatGPT 也會即時與你互動並提供回饋,讓整個學習歷程更加完整。透過這樣的交流,你不僅能練習「說」,也能練習「聽」,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
因為最終,我們學英文的目的還是要能夠不斷地進行 output(輸出)。光有 input(輸入),例如背單字、上課學習或閱讀,雖然有幫助,但還不夠。唯有透過輸出──也就是主動表達與開口說──才能真正鞏固學習成果。另外一種我正在實踐的新方式,就是利用 IG 的限時動態(Story)來練習英文。
具體做法是:當你有一些想法或想表達的內容時,可以先透過 ChatGPT 將你的中文內容轉換成英文,然後分享到 IG 的 Story 上。
這個過程很有意思,因為你能從中觀察自己想說的內容在英文中的句構、用字與表達方式。同時,你也能更清楚地了解每個句子的組成與語感。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特別且實用的學習方法。
有了想法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開始行動。我覺得這點非常明確。
其實我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和不同的人分享他們明年的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讓 多益成績達到 900 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目標。因為在不斷說與分享的過程中,你會激發出更多靈感、想法、做法與策略,接下來只要付諸行動,就能一步步接近目標。
每次只要有一些靈感或新的想法出現,我都會希望把它記錄下來。
透過記錄,我可以在之後回顧,並提醒自己曾經的啟發與思考。以前我主要是用 Podcast 的方式來做這件事,現在則改用 Blog 的形式。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其實非常好,因為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點產生哪些靈感與想法,也能更完整地把它們保存下來。
展望明年,我有幾個明確的目標。
第一個當然是英文能力的提升,希望能讓多益成績達到 900 分,並讓英文表達更加流暢自然。
第二個目標是把《鬼滅之刃》全部看完,包括深入了解其中的細節與故事脈絡。
第三個目標則與體態有關,我希望能讓體重維持在六十多公斤,也就是低於七十公斤。同時,我也會調整體脂肪的比例,讓整體狀態更健康、更有精神。
體脂肪的部分,如果能達到 17%,我覺得就已經非常棒了,甚至更低也很好。這個數字對我來說是一個明確且可衡量的目標。
至於體重,如果能維持在 68 公斤或更低,我覺得會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其實,每當我在講述或記錄這些過程時,單是這個輸出的動作,就能讓我對自己的目標與願景變得更加清晰。這種清晰感讓我覺得非常好,甚至是一種持續推動自己的力量。
慢慢地,我也能理解為什麼有些創業家會說:「寫日記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我真的覺得這太酷了,因為它的確非常有效。日記就像是在記錄一段旅程,紀錄你正在做的事情、進展的狀態、思考的策略與產生的想法。
透過這樣的記錄,你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願景與目標,了解自己要往哪裡去、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接下來的目標,除了英文、體態,以及把《鬼滅之刃》看完之外,事業上的發展也是我非常明確的一項重點。
在事業方面,我的目標是重新成為經理級品牌大使。我認為這是一個關鍵的起點。因為如果還不是經理級品牌大使,某種程度上就代表這份事業還沒有真正啟動。
因此,對我而言,經理級品牌大使是事業正式啟動的象徵,是一個清楚且具體的里程碑。
同時,我也期許自己能透過這份事業達成年薪百萬的目標。這不僅是一個財務上的成就,更是能夠在過程中學習、拓展與倍增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歷程,可以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良好的人脈,並持續成長。我覺得這是一段非常棒的旅程。
每當提到這份事業,我都心懷感恩。因為在這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養分,也看見了不同階段的成長。
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學習之一,就是如何與人溝通、相處與互動。這部分我仍在修煉,因為要做到真正成熟與穩定——在互動中保持平和、不被情緒左右——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下一個目標會是什麼呢?
如果要說「下一塊的目標」,我認為當然就是書籍這一塊。
在一開始動筆寫作的時候,我就已經設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讓這本書突破一百萬本的銷售量。當初在準備要投給出版社的稿件時,我們將書稿的 PDF 文件進行加密處理,而加密的密碼正是「一百萬本書」。這個數字不僅代表一個目標,更象徵著我對這本書的願景與信念。
我希望這本書能有機會大賣,並透過銷售過程,帶來更多額外的收入。同時,也藉由出版與推廣的歷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能從書中獲得啟發與力量。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方向,也是一個值得長期投入的目標。
照目前的節奏與進展來看,在 11 月份應該就有很高的機會正式開始印製書籍。想到這一步,我內心真的充滿期待,也更加堅定要把整個出版計畫推進到底。
昨天我再次與印刷廠進行了確認,這次主要是針對書籍設計頁面的細節。
我重新傳送了三個不同的檔案,分別是:
- 封面與折口頁
- 書的背面與折口頁
- 書背設計檔
這三個檔案是以新的格式重新輸出,希望在印刷後能確保整體品質良好、色彩準確,並且整體製作過程順利完成。
至於電子版的部分,我的目標是在星期五之前完成所有上架流程。目前已經申請了電子書上架所需的相關資訊與資料,因此也希望這一塊能夠順利推進,讓電子版與紙本同步亮相。
在電子書上架的過程中,我其實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方式。
畢竟我對網路上的 HTML 編碼 並不是那麼熟悉,但仍然希望能親自了解整個製作流程。
一開始,我先嘗試將 Google Docs 轉換成 PDF,再由 PDF 轉成 EPUB 格式。不過,這個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在排版與段落的呈現上。
後來,我又在不斷地試驗與探索中發現,其實可以直接透過 Google Docs 下載 EPUB 檔案。這個發現讓我覺得蠻不錯,算是一個新的突破點。
然而,這種方法在目前階段仍有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例如段落分配、排版格式、章節結構等,都還無法達到理想的水準。
因此,我又嘗試了另一種方式——先將 Google Docs 下載為 Word 檔案,再透過專業的電子書編輯器進行後製與調整。
目前我認為這個方式是最穩定、效果也最好的方案。整體試下來,雖然過程中花了不少時間,也做了許多修正,但在 ChatGPT 的協助下,我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內容的校正與格式優化。
希望在這個禮拜內,能夠正式完成電子版的最終版本,並上架到電子書平台進行販售。這對我而言不只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一次完整的出版實踐。
因為這整個電子書的製作完成後,還需要將 EPUB 格式的檔案上傳至國家圖書館進行登錄,這樣整個出版計畫才算是真正完成。
所以嚴格來說,這個 project 還有不少細節需要處理與打磨,包含格式調整、內容審核,以及最終上架的確認。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特別去研究了電子閱讀器的運作與支援格式。後來才發現,EPUB 格式的確比 PDF 更加特殊與彈性,它可以支援更多的排版設定與客製化樣式,也能自動適應不同螢幕的大小。
難怪現在的主流電子書格式已經從 PDF 轉向 EPUB,這樣的轉變讓閱讀體驗更佳,也更符合現代電子書的需求。
所以每次講到這些,我都覺得其實非常非常感恩。因為現在的科技、工具,甚至是 AI 的應用方式,都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透過這些過程,你真的可以學到非常多東西。只要願意提問,基本上就能「略懂略懂」。我覺得這就是現代學習的一個概念——不懂就問。
以前要找專家請教,現在專家其實就在我們手上的 AI 工具裡。最近很熱門的一個話題就是 SORA,看到蠻多人用它生成影像、影片。這些影片多半都是 AI 生成的短片,很多人自己製作完成後,就分享到社群媒體、群組或不同的平台上。
我覺得這樣其實很棒,透過影片的方式確實更容易吸引別人的注意。前陣子你不是看完 Gary Vee 的最新書嗎?他早期有一本書叫《Jab, Jab, Jab, Right Hook》,而他最新的書《Day Trading Attention》,原本他甚至想命名成《Jab, Jab, Jab, Left Hook》。這概念就是「刺拳刺拳刺拳,然後左勾拳」,非常符合他一貫的風格,也象徵著時代策略的轉變。
這本書的架構其實蠻像之前的那一本,有很多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人在社群媒體上如何分享內容,並帶來巨大的流量和話題度。
不管是各種內容形式,很多都會附上 QR Code,掃描後會串流到他們自己的網頁。整體感覺就像是一個案例分析集合:誰做了什麼、內容如何呈現,搭配圖片和 QR Code,讓你可以深入了解這些內容為什麼能夠火爆,為什麼能抓住大量眼球。
不過我個人對這種類似案例分析的書,並沒有特別喜好,所以通常都是很快就翻過去。
對我而言,Gary Vee 對我最大的影響,其實是「真實記錄」的概念。他不斷地記錄自己的旅程,而非只專注於創造新東西——這就是 Document vs Create:重在記錄,而非創造。這一點對我影響非常大。
回想過去,我也是沿用這個概念:以前做直播、Vlog,原本放在 Facebook 的 Fanpage 上;後來做 Podcast,再下載轉寫成 Blog。每一集內容,我都是用同樣的概念——一集又一集地真實記錄自己的過程。
所以他對我的影響其實非常大。至於如何做到這種「爆紅」的效果,老實說,我並沒有花太多心力去研究或做專門的學習。當然,我也有稍微觀察過,發現他確實非常厲害——他的書能夠跨越華語市場,包括台灣市場,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
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以我的觀察來說,像 Tony Robbins,雖然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個人教練或商務教練,但他很多書並沒有在繁體中文市場上販售。相比之下,Gary Vee 在這個領域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所以光是他的觀點、價值觀,以及自媒體經營策略,對我而言,都帶來了非常多的啟發與幫助。
我自己也非常期待 Russell Brunson 的最新書籍。據我所知,他早在 IG 上就開始分享這本書的內容。整個系列算是完整的網路行銷系列,包括:網路行銷的秘密、專家秘密、流量秘密。而他最新這本書,則是「成功秘密」以及一個「未解鎖的秘密」。我目前是用英文理解的版本,如果轉化到華語市場,翻譯的呈現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
光想到這一點,我就非常喜歡他的內容。因此我持續關注他的 Podcast、YouTube、IG,可以看到他們一直在社群上構建自己的影響力,甚至還建立了不同的核心圈研討會或是培訓 。
說到會員制度,我最近也稍微了解了一個很酷的平台,雖然還沒有實際使用,但它能把這種會員模式與內容整合起來,感覺非常方便。這個平台就是 Skool。
這個平台的創辦人是 Alex Hormozi(沒錯的話應該是創辦人)。我看到他們介紹這個平台,也注意到網路上不少做自媒體課程的人也在推薦它。這讓我覺得,這個平台值得研究,或許可以用來創造不同的影響力。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個平台的收費模式是每月 9 美元 或每月 99 美元 的商業方案。相對來說,這個費用算便宜,而且功能又可以互相串接整合,是一個非常實惠的工具。相比之下,很多工具費用都蠻高的,累積下來的成本甚至會很嚇人。
因此,每當有新的平台出現,就值得思考如何運用它來幫助自己的生意與事業成長,擴展營運規模。當然,對我來說,Network Marketing 這個生意的核心,其實還是在於「簡單」。
在 Network Marketing 或個人事業的操作上,我一直都是以簡單的方向來進行,沒有過多複雜的策略、方法或系統。當然,我也注意到很多領導者或 Leader,他們會打造個人的 IP,不論是在抖音、IG 或其他平台上,累積流量與影響力。短視頻因此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工具。
如何製作高質感、有吸引力的短視頻,其實是有很多技巧可以研究、學習和嘗試的。
但是,短視頻做得再好,也不代表你一定能建立起自己的聲音或個人品牌。短視頻本身只是流量的一部分,關鍵在於如何將流量導向具體的商業行為模式。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
舉例來說,我認識一些年輕人,他們用 GoPro 拍攝影片、自己剪輯,記錄所有過程,並創造感動和快樂,有時還會把禮物送給陌生人。這些過程全部被拍攝下來,剪輯成一分鐘左右的短片,效果非常棒。放在 IG 或 Threads 上,流量驚人,能吸引大量的注意力。
回到一個核心點:這些流量能否轉化為實際的效應和收入。光是製作短視頻、累積觀看數,雖然讓人開心,也可能讓你覺得自己是微網紅或類網紅,這固然不錯,但如何把流量轉化成具體收入,才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最近,我在 YouTube 上裝了一個 Chrome 外掛程式。這個外掛可以分析不同的頻道,告訴你該頻道平均每月的收入範圍,例如 8,000 美元到 12,000 美元,或 3 萬美元到 5 萬美元。看到這些數字時,我真的覺得 wow,crazy,太不可思議了!
假設你經營 YouTube,每月收入能達到 1 萬美元,這其實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我也看到一些 Podcast 訪談者,他們沒有露臉,但透過真實紀錄和深度訪談,分享事件真相甚至揭露爭議,這樣的內容流量非常驚人。這些流量最終會轉化為收入,而我就是透過這個外掛程式,第一次直觀地看到 頻道創造的收入竟然如此驚人。
這讓我更明白,內容的價值不只在於被觀看,更在於它可以帶來實際的商業效益。
所以,絕對不要小看任何自媒體平台,因為它們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應與收入,而且數字往往非常驚人。關鍵在於,你必須持續創作內容,並在這個過程中:
- 越做越開心
- 越做越覺得豐盛
- 越做越有成就感
- 越做越好
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自己就是透過外掛程式看到這個現象。雖然我的英文並不是很好,但我刻意用 Google Chrome 翻譯功能去理解頻道的平均月收入,結果真的讓我覺得非常驚人。
所以,除了你有明確的導流與銷售策略之外,如果平台本身就能直接給你收入,當然要把握這個機會。這代表你的內容有流量、有關注度、有影響力,而平台會自動給你回報。這是一件非常不錯的事情。
所以,我是這樣覺得的:怎麼樣有機會一步步把這所有的一切搭建起來,多了解一些、多學一些,這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
像我最近又借了很多書,剛剛在圖書館大概借了四、五本甚至五、六本,都是跟汽車相關的書籍,包含保養、維修以及其他相關知識。只要我多了解一些資訊,就可以更清楚如何判斷,也不容易被人誤導。這裡面其實就是一種對知識與資訊的渴望,是非常必要的。
事實上,我只花一點點時間借閱這些書籍,稍微學習一下,就能對某些領域有更清楚的認知。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我還可以透過 AI ChatGPT 做進一步了解,這樣對知識的掌握就會更全面。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 Mark Cuban 說的一句話很有道理:
“The more you learn, the more you know how to remix.”
你學得越多,就越知道怎麼把不同的知識融合運用。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理念,所以我不會覺得看書是浪費時間。事實上,看書是一個非常棒的方式。
當然,看劇、看動漫或是電影,我也覺得很好。因為這些過程中同樣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在理解事情、觀察世界的角度上,非常有幫助。
大致上就是這樣。持續記錄、持續輸出,並把自己經歷到的、看到的、學到的,透過文字去分享。
OK,我們下一篇內容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