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才發現,我拿到了一本 Dave Ramsey 的書。他在書中簡單提到,他的節目已經超過 20 年,而他的書籍總銷量也已超過 2,000 萬本。他自己對此也感到非常激動。
從書中內容來看,原則其實相當明確且簡單:先還清債務,建立緊急備用金,再進行投資。投資方面,可以透過公司福利或其他方式,逐步累積自己的財富與資產。
對自己而言,一步步累積資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方式增加收入。上班是一種收入來源,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法,例如:做業務、銷售、創業、開店、開發數位知識商品,或是寫書、賣書。這些都是增加收入的不同管道與方式。所以,如何一步一步把債務還清、建立備用金,並同時進行投資,是值得思考的方向。透過投資,我們可以開始累積股息收入;或者,你也可能擁有自己的房產,透過出租房產獲得租金收入。這些都是可以規劃與思考的財務策略,重點是要有目的性與目標性地累積財富。
我覺得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少就是多,慢就是快。這個概念的意思是:如果我們要一步一步還清所有款項、支付費用或貸款,事實上也需要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緊急備用金習慣。我們要開始存自己的備用金,即使有些人會覺得這很困難,因為生活開銷已經很緊湊,似乎無法再存額外的資金。
假如持有這種想法,建立這個習慣就會變得很困難,因為我們的信念和想法會直接影響行為與結果。所以,我覺得這種想法必須被改變。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目標是每個月存 3,000 到 5,000 元台幣作為緊急備用金,一年下來就有可能累積 36,000 到 60,000 元的備用金。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目標難以達成,我們可以把目標再降低。正如「少就是多,慢就是快」的概念,如果每月無法存 3,000 元,也可以改成存 300 元到 500 元,將目標減少十倍。這樣一來,完成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高。
我覺得最厲害的點是什麼?最厲害的點在於,你可以透過這個過程培養一個習慣。一旦習慣養成,它的威力就會逐步累積起來。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發現。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卓越不是單一的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改變信念,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我的信念是:透過每個月存 300 到 500 元來培養準備緊急備用金的習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一步一步累積財富,逐步清償債務,同時建立穩健的財務基礎。
事實上,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越早開始培養這個習慣,對未來累積財富和逐步準備緊急備用金,就越有幫助。
我自己一直都非常感恩,因為無論是透過文字寫部落格,或是透過 Podcast 記錄自己的旅程,我都能夠整理和回顧自己學到的東西與所見所聞。
舉例來說,今天我在學習財報時看到一個有趣的點:大部分財報的分析都會提到 價值投資,特別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巴菲特非常重視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也就是股東投入資金後的回報率。他不僅僅看 EPS(每股盈餘),更重視 ROE 的數據與狀態。
我覺得這非常有趣,因為市面上有很多書籍會討論財務、財報、價值投資,或者教導你如何一步步過上幸福快樂的人生,並擁有足夠的資金,甚至建立被動收入。
哪怕我們只知道一個關鍵詞,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個過程進行研究、學習與理解。這個探索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與價值。
在這個理解與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你會發現自己對某些事物有了更多理解,知道如何辨別細微的差異,知道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例如技術分析,原來它是這樣運作的,但對我來說,後期發現它的實際用途並不大。大部分時候,我們的操作還是依賴主觀判斷。然而,我理解到,無論是巴菲特、查理·蒙格、彼得·林奇,或是其他價值投資者,他們都強調一點:我們無法預測市場的走勢。
市場不會因為突破某個關鍵點位而保證未來三個月上漲,也不會因為跌破某個關鍵點位就一定走下跌趨勢。這一切,都是我們主觀判斷的結果。
因此,我自己認為,市場本質上是無法預測的。我們應回歸 本質面:企業是否賺錢、EPS(每股盈餘)表現如何,以及公司的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狀況。
回歸到這些本質面,其實會發現投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反而更加簡單明瞭。
我甚至覺得,這種方式比一般的賺錢、投資理財模式還要有潛力——那就是教課。教課也是一種賺錢模式,但前提是你必須能提供結果,而這些結果是別人真正想要獲得的。同時,別人願意信任你、付費向你學習,也是這個模式能成立的關鍵。
我認為最核心的一點是,你可以透過自己的理財方式達到自由,並取得明確的成果。當你將這個過程變成既定模式,甚至變成習慣,你就能清楚知道如何一步步累積自己的資產,並讓這些資產持續成長、累積甚至倍增。
如果你把自己掌握的方式整理出來,傳授給別人,並為其設定合理的價格,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前提必須是你透過這個過程真正得到成果。
以開課為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你只需要先實踐、取得結果,再將這些經驗學習、整合、輸出成教學內容,就可以開始進行。這就是整個過程的核心。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一直覺得部落格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你可以將自己所學到、所看到、所聽到、所理解到的,或者自己的一些體悟、發生的事情和心得,完整地記錄下來。當你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後,它就會變成一種文字資產。
這個文字資產未來可能會發酵。例如,你的部落格有一天被財經相關的出版社或作者看到,他們覺得你的內容很不錯,可能會希望與你合作,出版一本書。而這本書甚至有機會賣出非常不錯的數量,可能一百萬本、兩百萬本,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認為,只要在自己想要提升或鑽研的領域持續不斷地成長,就能逐步累積力量。Get 1% better every single day——只要每天持續進步,即使是一點點的累積,長期下來的複利效應也非常驚人。每天進步 1%,一年下來就能產生約 37 倍的累積效應。
這個概念不僅可以套用在財富累積上,也可以應用在個人成長、能力提升,以及你如何增強自己的專業技能上。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特別且值得實踐的觀點。
最後,我覺得還是套用一句老話:如果你今天想要賺錢、想要投資,先看完一百本書。雖然是老話,但透過這個閱讀過程,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面向的知識。無論是交易、投資還是理財,這些都是不同層面的觀點。
事實上,交易、投資、理財的核心,其實回到一個重點:你如何透過自我能力的提升,幫助自己賺更多的錢。這可以應用在上班工作,也可以應用在創業或經營生意上。透過自我成長,你能增加收入,而更多的收入能幫助你加速償還負債、累積緊急備用金,進而開始累積投資資本。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議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持續記錄與輸出自己的學習與經驗,不僅能幫助自己累積知識,也能逐步提升自己,邁向下一個成長層次。透過紀錄來推動自我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