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 劉揚偉 最近在公開場合與訪談裡多次放話:AI 的大爆發其實還在前面,現在看到的只是序幕,市場規模會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大。這句話對鴻海(以及整個供應鏈、投資人)來說,不只是自我鼓舞,而是有實際的產能與訂單策略在後面支撐。
---
劉揚偉指出:以目前看到的雲端 / 伺服器需求來看,晶片與伺服器需求「遠超我們的預期」,鴻海正在擴產(含墨西哥、印度、美國等),以因應爆發性的訂單。 他認為「AI 還沒真正開始爆發」:現在是雲端伺服器大舉拉貨的階段,下一步會是更多「裝置端 / 嵌入式 AI」與更廣泛的產業化應用。 市場規模想像:鴻海預估其 AI 伺服器營收將大幅成長(法人與公司都把目標放在破兆新台幣級別),這代表整個供應鏈將迎來長期需求。 ---
為什麼他會說「還沒真正爆發」?三個關鍵理由(劉揚偉視角) 1. 算力需求呈指數式擴張(不是線性) 新一代大型模型與推理部署,使得單個服務商對 GPU / 機櫃的採購量驟增——短期訂單爆發,但長期需求基數還會繼續放大(從訓練到大規模推理、再到邊緣/裝置化部署)。 2. 從「雲端」延伸到「裝置端」與垂直應用 劉揚偉提到下一波是「生成式 AI 裝置」與場景化應用(例如智慧製造、電動車上的本地推理),那會把需求從數據中心延伸到更多硬體、感測與邊緣運算設備上。 3. 供給端(產能)仍在追趕需求 即便目前出現大規模拉貨,從晶片、系統到資料中心的完整供給鏈仍在加速擴張;這意味短期內仍會看到更高的訂單與資本支出循環。 --- 對鴻海的直接影響(策略與營運面) 產能擴張:鴻海已在全球多地(如墨西哥、印度、美國)規劃或啟動伺服器與機櫃的產能,以縮短交付時間並滿足大型雲端/AI 客戶。這是公司把「製造能力」轉換成「AI 基礎建設供應商」角色的具體動作。 收入組合轉變:若 AI 伺服器真能持續放量,鴻海的營收結構會從傳統手機代工逐步往高毛利的 AI/伺服器、系統整合傾斜。 短期財務彈性與資本支出:大量訂單帶來營收與毛利改善,但也需要更高的資本支出(擴廠、電力與冷卻)、人力與供應鏈協調,回收期需投資人留意。 ---
--- 粉色小結 劉揚偉說的「AI 還沒真正開始爆發,市場規模遠超預期」不是空泛口號——它背後有 具體的訂單、產能調整與資本支出計畫 支撐。對鴻海來說,這既是 機會(從代工到系統與基礎建設供應商的升級),也是 挑戰(要管理供給鏈、資本與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