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徵人啟弒》面臨AI洪流的反撲 神似《寄生上流》問鼎奧斯卡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徵人啟弒

徵人啟弒


「我做25年了,我只會造紙」這一句求生宣言,是對傳統價值的忠貞堅持,也可以是被時代洪流沖刷的守舊固執。

 

朴贊郁又講起他拿手的懸疑驚悚犯罪故事,這回格局拉抬到映照一整個世代的惶恐。乍看有奉俊昊《寄生上流》的既視感,同樣要脫離現實困局,佐以黑色喜劇調性,噴發一連串荒誕的暴力、犯罪、致命,而且《徵人啟弒》確實也有關於階級的流動,例如孩子在倒數時,父母會糾正說「要往上數,不要往下數」。

 

《寄生》是貧困一家要攻占富裕一家,《徵人》則聚焦在富裕一家的經濟支柱搖搖欲墜,擔心階級下墜。男主角被解僱離開任職25年的造紙業,一家人原本的奢華生活即將中止。為了老婆兒女過好生活,由奢入儉難,男主角想盡辦法重返職場,不惜幹掉競爭者。

徵人啟弒

徵人啟弒


朴贊郁很炫技,但是炫得很好看,譬如音響開超大聲,讓李炳憲、李星民和廉惠蘭三人互讀唇語大亂鬥,精彩到讓人想拍手。也包括面試時,李炳憲不斷被陽光直射眼睛,呼應了命題的無處可躲。

 

李炳憲身在必須砍樹的傳統紙業,在家卻又喜好種植盆栽、種蘋果樹,一生一滅,是生命輪迴,也是生存難為。

徵人啟弒

徵人啟弒


劇本給了他一個很立體的角色,如同《分手的決心》湯唯為了一個遙遠又不確定的愛而堅定決心,李秉憲在本片為了男性尊嚴,信念同樣強韌;而且他的殺氣騰騰也像《慾謀》Stoker家族傳承的殺戮基因,外加把祕密埋在自家花園的偏好。但他並未變成《原罪犯》那般勇猛頑強,他出任務會猶豫折返,會摔倒吃癟,他也有LOSER的姿態,所以表演空間裡的反彈作用力就變大。

 

朴贊郁的暴力美學這次較少經營,鏡頭依然充滿想法,不時用開闊鏡頭囊括了左右兩邊同時正在發生的處境,形成一種視覺與意識上的現實對比。也把心中所想的影像直接疊影在人的身上。然而,朴贊郁也有偏古典的老舊設計,例如讓男主角帶著牙痛。

徵人啟弒

徵人啟弒


不斷對照新潮趨勢與老派傳統,他也用「取消訂閱Netflix」的台詞,來為鏡頭外身為電影資深份子的自己,開了一個反諷串流時代的玩笑。

 

《徵人啟弒》和《寄生上流》一樣都是瞄準奧斯卡的。我個人覺得後者的無論動機或觸發設定都比前者更順理成章。《徵人》靠假的啟事,釣出真的應徵者,再逐一消滅其中的出色競爭者,確保自己能順利應徵。概念很獵奇卻也天真,要極端到逐一取人性命,一是看不出這一家有陷進真正慘烈的困頓,二其實更深的催化劑來自於男性的自卑心理,從職場社會到眼見老婆身邊出現牙醫,這種意識常見於東亞社會,但是不見得多數外籍人士也能明確察覺。

raw-image


《寄生》的敘事環環相扣推進得很緊密,以致於行兇動手是在眼前幾秒必須決定,無論慌張或一時奮起,是來不及猶豫。朴贊郁當然也是天花亂墜,只是他顯然不想太過直白,仍有鬆弛或者說留白,壓迫感還是稍減一些。

 

即便如此,核心命題依然強勁十足。所謂No other choice,男主角只是用來折射的一面鏡,當數位科技與AI技術不斷襲來,全世界都無可躲避。哥哥偷的是iPhone機子,妹妹依然靠紙張手畫沒人看得懂的琴譜,《徵人啟弒》同時也關照傳統產業的價值,這種深刻共鳴投放到奧斯卡仍然有利

徵人啟弒

徵人啟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鳴影品的沙龍
12會員
50內容數
鳴影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0
電影把一個初為人父的焦慮,成功轉化成恐怖片裡各式觸發的細節。要面對孕妻身心狀況的驟變,譬如半夜驚醒歇斯底里發脾氣,只因冷氣溫度被調高。對方種種日常裡突如其來的神經質,一瞬間放大簡直就像中邪一樣
Thumbnail
2025/10/10
電影把一個初為人父的焦慮,成功轉化成恐怖片裡各式觸發的細節。要面對孕妻身心狀況的驟變,譬如半夜驚醒歇斯底里發脾氣,只因冷氣溫度被調高。對方種種日常裡突如其來的神經質,一瞬間放大簡直就像中邪一樣
Thumbnail
2025/09/28
這是今年至此覺得最好看的恐怖片。你甚至不用擔心去看預告片,因為本片絕對比想像的還要再更展開!   戀人之間愛到黏在一起這種話聽起來很老套,但這概念在電影裡被執行得非常新鮮,我覺得比《凶器》還新奇,驚悚密度也操作得更強也更精準。
Thumbnail
2025/09/28
這是今年至此覺得最好看的恐怖片。你甚至不用擔心去看預告片,因為本片絕對比想像的還要再更展開!   戀人之間愛到黏在一起這種話聽起來很老套,但這概念在電影裡被執行得非常新鮮,我覺得比《凶器》還新奇,驚悚密度也操作得更強也更精準。
Thumbnail
2025/09/16
前陣子常看到四個字看得有點膩,在看《我家的事》的時候突然又浮現了:台灣感性。這整部片就是滿滿的標準的台灣感性。在門口燒金紙或烤肉,機車四貼或門口停車的抱怨,吃家庭牛排或打象棋,透天厝牆上貼的掛的,還有媽媽的靠夭叫囂,就連導演說故事的溫吞口吻也是,那些沒有說完的含蓄,通通都是道地台灣味。  
Thumbnail
2025/09/16
前陣子常看到四個字看得有點膩,在看《我家的事》的時候突然又浮現了:台灣感性。這整部片就是滿滿的標準的台灣感性。在門口燒金紙或烤肉,機車四貼或門口停車的抱怨,吃家庭牛排或打象棋,透天厝牆上貼的掛的,還有媽媽的靠夭叫囂,就連導演說故事的溫吞口吻也是,那些沒有說完的含蓄,通通都是道地台灣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鄭保瑞在這裡完成以他版本的風格,能對銀河映像宿命命題做出的回應。宿命(必然性)的構成,來自於千瘡百孔的都市惡業,每個細小的分子各自為生存掙扎,最後將彼此推上邊緣,其中纏繞的前因無法再被梳理,最後刺出的一刀卻無比真實且不可回逆。
Thumbnail
鄭保瑞在這裡完成以他版本的風格,能對銀河映像宿命命題做出的回應。宿命(必然性)的構成,來自於千瘡百孔的都市惡業,每個細小的分子各自為生存掙扎,最後將彼此推上邊緣,其中纏繞的前因無法再被梳理,最後刺出的一刀卻無比真實且不可回逆。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올드보이原罪犯》是韓國導演朴贊郁執導於2003年發行的犯罪懸疑電影,本片在第57屆坎城影展榮獲評審團大獎,作為一部韓國電影,他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中前250名電影中平均得分8.3分,排名第75名。 這是導演朴贊旭「復仇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我要復仇》,第三部是《親切的金子》。 男
Thumbnail
《올드보이原罪犯》是韓國導演朴贊郁執導於2003年發行的犯罪懸疑電影,本片在第57屆坎城影展榮獲評審團大獎,作為一部韓國電影,他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中前250名電影中平均得分8.3分,排名第75名。 這是導演朴贊旭「復仇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我要復仇》,第三部是《親切的金子》。 男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靈異故事的背後,更多的是愛國情懷。
Thumbnail
靈異故事的背後,更多的是愛國情懷。
Thumbnail
「文藝懸疑犯罪電影」真是一個既中二又吸引人(我)心的宣傳詞,令人一邊觀看、一邊心癢癢地想著哪裡有甚麼弦外之音 結果完場時我一堆黑人問號,只得回去後慢慢拼湊細節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文藝懸疑犯罪電影」真是一個既中二又吸引人(我)心的宣傳詞,令人一邊觀看、一邊心癢癢地想著哪裡有甚麼弦外之音 結果完場時我一堆黑人問號,只得回去後慢慢拼湊細節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奧本海默》獲得七項奧斯卡。 島國文化界似對此片表現不置可否, 展現一種高深莫測的模糊, 或者乾脆保持沉默, 似還沉浸於後現代「作者之死」、 「真實效應」的光鮮術語之中, 然後,會不會和一日千里的世界發展, 於小確幸之中,自得其樂, 往相反的方向,快樂飛奔?
Thumbnail
《奧本海默》獲得七項奧斯卡。 島國文化界似對此片表現不置可否, 展現一種高深莫測的模糊, 或者乾脆保持沉默, 似還沉浸於後現代「作者之死」、 「真實效應」的光鮮術語之中, 然後,會不會和一日千里的世界發展, 於小確幸之中,自得其樂, 往相反的方向,快樂飛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