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ch Muse。今天要跟你分享一則非常關鍵的新聞:微型核能要從「實驗」走向「量產」。美國新創公司 Radiant 宣布在田納西州橡樹嶺設立「全球首座可量產微型核電機組工廠」,要把 1 MWe 的 Kaleidos 高溫氣冷微型反應爐做成像「工業產品」一樣生產。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帶走三個重點:
- Radiant 在橡樹嶺的新工廠到底有什麼特別?
- 這件事背後的前因後果與完整時間線。
- Kaleidos 微型反應爐的技術、安全性、應用價值,以及它是否真的能改變能源市場。

📰全球第一座「微型核電工廠」在橡樹嶺誕生
2025 年 10 月 15 日,World Nuclear News 報導,美國核能新創 Radiant 正式宣布,將在田納西州橡樹嶺(Oak Ridge)建立一座全球首座「可量產微型核電機組工廠」。投資金額高達 2.8 億美元,預計將創造 175 個高技術職缺。這個據點就位於二戰時期「曼哈頓計畫」的舊址 K-27 與 K-29,象徵核能歷史在同一塊土地上重啟新篇章。
這座工廠的任務很明確:量產 1 MWe Kaleidos 高溫氣冷式微型反應爐。Radiant 訂下的時間表是:
- 2026 年初:工廠開工建設 🏗️
- 2028 年:第一台量產機組交付出貨 🚚
- 年產能目標:每年可生產 50 台微型反應爐
這項投資獲得田納西州與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並被形容為「世界第一個將微型核電轉變為工業量產品的工廠」。對當地而言,除了帶來經濟效益與就業,還意味著橡樹嶺將成為新核能產業聚落的核心。
而 Kaleidos 本身也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它是一座 高溫氣冷反應爐(HTGR),採用 TRISO 燃料與氦氣冷卻,整體熱功率約 3 MWth、電功率 1–1.2 MWe。不只是發電,還能提供約 1.9 MW 熱能,用來支援供暖、工業熱能甚至淡化海水。Radiant 對外常形容它為「一個貨櫃就是一座電廠」,強調可搬運性與模組化的優勢。

Kaleidos
對許多人來說,這則新聞最大的意義是——核電從「龐大的工程專案」邁向「可以工廠製造、快速部署的產品」。這正是微型核能(microreactor)最被期待的突破。
📅Radiant 如何走到「量產的門口」
如果只看 2025 年 10 月的新聞,會覺得這是一夜之間的重大宣布。但其實,Radiant 走到今天,是經過幾年的佈局與實驗。讓我們把這條時間線整理出來:
🔹 2022 年:監管互動開始
Radiant 從 2022 年 10 月起,就與美國 核管會(NRC) 展開「前申請互動」。他們把 Kaleidos 的核心技術路線定在 HTGR + TRISO + 氦冷卻 + 石墨稜柱結構,瞄準的市場是偏遠地區、軍事基地、資料中心等「離網需求」。這代表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取代大型電廠,而是專攻「小規模、可搬運」的利基市場。
🔹 2024 年:安全與示範測試
2024 年,Radiant 公布了被動冷卻的測試成果。他們展示 TRISO 燃料可耐高溫、不會融毀的特性,搭配「空氣自然對流散熱」,即使失電也能安全停堆。同年,美國能源部(DOE)也確認 Kaleidos 可以連續運行超過 5 年才需要更換燃料。這些成果大幅提升了外界對其安全性的信心。
🔹 2025 年 8 月:軍方需求曝光
2025 年 8 月,外媒報導 Radiant 與美軍基地已有初步合作意向,軍方看上的是它能快速部署、替代柴油機組的特性。軍方的早期採購訊號,讓市場更加相信 Radiant 有穩定的「第一批客戶」。
🔹 2025 年 10 月:橡樹嶺工廠宣布
終於在 2025 年 10 月 13 日,田納西州政府與地方郡政府同步宣布 Radiant 的新工廠計畫。緊接著 10 月 14–15 日,多家媒體跟進報導,並確認了「2026 開工、2028 首批交付」的時程。這不只是一場新聞發布會,而是一個長達三年的鋪排,從監管、技術、安全測試,到市場需求,逐步推向今天的結果。
💡技術、安全、成本與應用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這個 Kaleidos 到底可靠嗎?」、「它能便宜到什麼程度?」、「除了軍方,誰會買?」讓我一次整理給你:
✨ 技術設計
Kaleidos 採用的 TRISO 燃料是核能界公認最安全的燃料,每顆顆粒像「三明治」一樣包覆,能把裂變產物牢牢鎖住。再搭配 氦氣冷卻與 石墨稜柱,形成「高溫、低壓」運作條件,不會像傳統核電那樣依賴大量水冷卻。
✨ 安全性
Radiant 最大的宣傳點是「被動安全」。一旦失電,系統會靠自然對流把熱量散掉,而不是需要額外設備介入。換句話說,即使什麼都不做,反應爐也能安全停機。
✨ 成本與量產
傳統核電廠往往動輒數百億美元、十年以上興建期。但 Radiant 把它拆解成「貨櫃大小」的模組,並計劃「年產 50 台」。一旦形成產線,理論上單位成本會逐步下降,讓偏遠礦場、離島或資料中心能「買一座回去」。
✨ 應用場景
- 資料中心:解決 AI 與雲端的高耗電需求 ⚡️
- 軍事基地:快速部署、避免依賴柴油機組 🪖
- 偏遠礦場/離島:幾天內就能有電,取代昂貴的燃油 🔋
- 災後復電:災區重建時的應急電力支援 🏚️
這些應用場景的共同點是:傳統電網到不了或成本太高。這正是 Kaleidos 的核心商業價值。
✅總結:微型核能的量產時代
Radiant 在橡樹嶺的工廠,象徵著核能發展的一大轉折點。從 2026 年開工、2028 年首批交付,到每年 50 台的產能藍圖,這不再只是「能不能造出來」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快、能不能便宜」的新挑戰。
接下來,有三件事值得我們持續追蹤:
- 監管進度:美國 NRC 何時會正式批准 Kaleidos 的設計與商業營運?
- 供應鏈能量:TRISO 燃料、石墨模組、渦輪機組能否跟上年產 50 台的規模?
- 首批客戶落地:軍方、資料中心、礦場或災後應用,誰會成為第一批採購者?
核能從「大型電廠」到「模組化工具」的轉變,正一步步發生在我們眼前。橡樹嶺的這一步,讓未來的電力市場出現了全新的可能。
👉 如果你想持續追蹤這類 小型核能、微型反應爐的最新進展,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我會持續為你整理最新的新聞、技術背景與產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