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親眼看到」也不再可靠,真相正式進入危機時代。
🌍 戰場升級:從鍵盤到演算法
過去的假新聞靠打字、靠照片、靠謠言;
今天的假新聞靠演算法、AI 模型、深偽影片(Deepfake)。
在這個時代,真相與假象的界線已被模糊化程式碼重新書寫。
AI 不只是生產內容的工具,
它也是一種「武器化的說服力」。 在認知戰中,它能同時做到三件事: 1️⃣ 製造速度更快、 2️⃣ 成本更低、 3️⃣ 說服力更強。
🧠 什麼是「深偽(Deepfake)」?
簡單說,深偽技術就是讓你「親眼看到不存在的事」。
它透過 AI 模型重組人臉、聲音、動作, 讓影片或音訊看起來像真的,聽起來更像真的。
過去偽造照片要 Photoshop 幾小時,
現在只要三十秒、一張臉、一段音檔。
在戰爭中,它可以製造:
- 虛假的「領袖投降影片」
- 捏造的「軍方指令錄音」
- 編造的「爆料專家訪談」
在和平時期,它則能:
- 散播假政治聲明
- 偽造名人性醜聞
- 製造輿論混亂與信任崩潰
🕵️♀️ AI假訊息的三大武器
🎯 1. 量產假新聞(Fake News Factory)
生成式AI能快速撰寫成千上萬篇文章,
套上不同署名、不同語氣、不同地區口音, 再由演算法自動推送到對應族群。 結果—— 你以為是「全球輿論」,其實是一個伺服器。
📢 2. 社群放大器(Algorithmic Amplifier)
平台演算法喜歡情緒。
越憤怒的內容,越被推薦。 AI 模型懂這點, 所以它學會「製造憤怒」。
一句話:「怒氣=流量=影響力。」
🎭 3. 聲音與臉的複製(Identity Hijack)
Deepfake 可以完美模仿聲音與表情。
曾有假冒澤倫斯基的影片,宣稱烏軍投降; 幾分鐘內被證偽,但在社群上已傳播超過百萬次。
真相永遠比假消息慢一步。
⚔️ 從宣傳戰到「演算法戰」
傳統宣傳靠口號,
AI 宣傳靠「個人化內容」。
每個人看到的假消息都不一樣,
因為它針對你的性格、偏好、政治傾向量身打造。
這叫做「微目標化認知作戰(Micro-targeted Cognitive Ops)」。
👉 對憤怒的人,它推冷嘲熱諷;
👉 對害怕的人,它推恐慌預言;
👉 對無感的人,它推懷疑理論。
AI 不說服你——它只是利用你。
💣 實際案例
📍 2024 美國選舉前夕:假音訊爆料事件
AI 模擬候選人聲音打電話給選民, 「建議別出門投票」,造成上千人受騙。 聯邦調查局(FBI)後來確認這是外國勢力操作, 用生成音頻干擾投票率。
📍 烏克蘭戰場:假澤倫斯基影片
AI 合成領導人宣布投降, 短短 2 小時內傳遍推特與 Telegram。 雖然很快被揭穿, 但已成功造成士氣混亂與外媒誤報。
📍 亞洲地區:假名人評論影片
AI 偽造企業家與政治人物「支持某政策」, 在短影音平台上累積上百萬觀看。 這種影片常被用來「測試反應」,為後續宣傳鋪路。
🧩 AI 認知戰的真正目標
不是讓你相信錯誤的事,
而是讓你不再相信任何人。
當真假難辨、資訊混亂,
理性會被癱瘓, 人群會分裂。
這就是「後真相時代」最致命的現象:
假新聞不需要被相信,只需要讓你疲乏。
🧱 如何防禦?(平民版認知防火牆)
1️⃣ 慢一拍再轉發:越想讓你「馬上分享」的內容越詭異。
2️⃣ 看原始來源:影片/錄音有無出處?有新聞社標誌嗎?
3️⃣ 用逆搜工具:反向影像搜尋(Google Lens、InVID)。
4️⃣ 辨識異常細節:影像閃爍、手指數不對、背景模糊。
5️⃣ 多看多比較:真新聞能被不同媒體交叉印證,假新聞不能。
🧠 結語:AI 不是敵人,人心才是戰場
AI 假訊息只是工具,
真正的戰場仍在我們的「懷疑與恐懼」之間。
當我們停止思考、停止驗證、停止互信,
那一刻,敵人就不需要再動手。
保持懷疑,但不失理性;
保持開放,但不輕信—— 這才是「AI時代的免疫力」。
🔖 下集預告
👉 第7篇:《被滲透的校園與研究機構》
我們要談: 當學術變成戰略、教授變成情報節點, 知識自由還能有多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