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交、商會與文化節看起來都很友好,那才最危險。
🧭 看似柔軟,實則鋼鐵的策略
「統一戰線」——聽起來像政治口號,
它的核心哲學只有一句: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分化一切可以分化的敵人。」
這不是外交部的業務,
也不是情報部的陰影行動, 而是一個跨部門、跨產業、跨國家、長期滲透的影響體系。
🧩 統戰部:滲透的「總指揮部」
在中共中央體系中,有個機關叫做「統一戰線工作部(UFWD)」,
簡稱——統戰部。
這個部門的工作範圍堪稱「八爪章魚」:
- 🏛️ 政界:影響外國政黨與地方議員
- 🧧 僑界:滲透僑團、商會與校友會
- 🎓 學界:贊助研究與文化交流
- 📺 媒體:扶植親中媒體與自媒體網絡
- 💰 企業界:結合投資、貿易與政治捐獻
統戰部不是情報單位,
但往往是情報單位的「開門鑰匙」。
🕵️♂️ 統戰的「三階段滲透法」
① 先建立關係(拉攏)
透過文化節、學術論壇、僑界餐會、商務訪問……
讓你習慣他們的存在。
「我們只是朋友,大家都要合作嘛。」
② 再輸出敘事(影響)
在活動中 subtly 植入關鍵觀點:
「兩岸一家親」「台灣問題是內政」「中美對抗是美國挑釁」。 久而久之,這些口徑變成社會中的「常識」。
③ 最後製造依賴(綁定)
透過資金、市場或曝光度,
讓你離不開這個網絡——
不論是媒體、學者、或企業。
🌏 海外的統戰觸角
以下是幾個實際運作案例👇
- 🇺🇸 美國紐約「和平統一促進會」網絡:
打著「反台獨」名義組織遊說與集會, 多名成員後來被指控與統戰部聯繫密切。 - 🇨🇦 加拿大「友好協會」系列:
被國會情報報告點名為外國影響管道, 涉入政黨捐款與候選人關係操作。 - 🇦🇺 孔子學院:
表面是語言教育中心, 實際上由中方教育部與統戰系統共管, 多所大學因此終止合作。 - 🌐 海外警務站:
名義上「服務僑民」,實際協助跨國監控、施壓「勸返」。
這些不是個例,而是同一策略的不同臉孔。
💡 為什麼統戰這麼難防?
因為它不像間諜那樣偷偷摸摸,
它是「合法包裝的滲透」。
它會披著——
- 「文化交流」
- 「經貿合作」
- 「學術研究」
- 「地方友城」
的外衣,用笑容和合照取代威脅。
而最終目的是讓你改變決策的方向,而你自己卻以為是理性選擇。
⚙️ 全球反制與揭露
近幾年,多國開始明確點名統戰活動:
- 🇺🇸 美國《外國代理人登錄法》(FARA)要求明確揭露外國政治代理。
- 🇦🇺 澳洲《外國影響透明化法》(FITS)建立登錄制度。
- 🇨🇦 加拿大《外國干預公開調查》直指統戰系統影響選舉。
- 🇹🇼 台灣《反滲透法》2020年上路,已用於偵辦境外金援案。
這些法案代表民主國家開始明白:
友好不是問題,不透明才是問題。
🧠 怎麼警覺你身邊的統戰影響?
1️⃣ 是否出現不對等關係?
對方總是給資源、你總是被動接受。
2️⃣ 是否有統一口徑?
所有人都在重複同一句「中國立場」。
3️⃣ 是否避談敏感議題?
只談合作、不談價值觀。
4️⃣ 是否出現「輿論護衛」?
批評中方立場的人會被攻擊或排擠。
5️⃣ 是否有人刻意塑造「親善氛圍」?
越是溫柔的手段,越要冷靜觀察。
🧱 結語:真正的統戰,不用說服你,只要讓你沉默
統戰的可怕不在於它強,而在於它無所不在又看似無害。
它不會逼你改變想法,只會讓你覺得「說出真話不值得」。
當社會變得只剩「安全話題」,
統戰就完成了它的任務。
🔖 下集預告
👉 第5篇:《跨國壓迫與「獵狐行動」——當國家伸手過海》
我們要談的是: 當你以為自己人在自由世界, 卻發現對方的國家安全部已經在你門口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