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櫻花擔任品質部主管時,有幸參加了NQPP(註)(國家品質提升計畫)顧問師課程.
系列課程中,有一位品質大師對『品質』二個字下了定義-『品』有三個口:
第一個口:自己(生產者/提供服務者)說好—依據SOP/法規作業。
第二個口:下游/下個部門生產者也要認同說好(eg.設計出讓生產者較容易組裝/生產/加工的產品)。
第三個口:最終消費者使用後會滿意、會推薦朋友的讚不絕口。(另外符合當地市場法規)
『質』為品質成本上《貝:錢》的斤斤計較:設計產品和設計一個產線/檢驗系統使得具有合理的:
① :《預防成本:法規調查/消費者使用習慣與環境調查/設計審查/設計驗證/設計查證所投入成本》
②:《鑑定成本:儀器/大量配置檢查人員:IQC、IPQC、FQC、FAE/檢查頻率/On-Line QC所投入成本》
③: 《內部失敗成本:因品質問題進行設計變更/內部異常處理/不符合品重工/尙未出廠前的評估報廢所損失之成本》
④:《外部失敗成本:產品失效召回/市場折讓與索賠/品牌認知度嚴重降/市場消費者索賠所損失之成本》
因此產品品質設計中適當的評估要投入多少比率的預防成本、多少比率的鑑定成本,以防範多少比率的內部失敗成本及盡可能不要發生的外敗成本。

各項品質成本的關係(C1預防成本,C2鑑定成本,C3為事故(內/外失敗成本).
C4為基本生產成本 C:產品總發生成本
企業應用『田口方法』對抗產品Noise,達到產品Robustness(穩健性),是目前投資在『預防成本』。使用(選擇)經濟實惠(低成本)的參數,進一步評估與優化參數設計,以防止與對抗生產後產品『內部失敗與外部失敗成本』最佳的品質方法與策略.
【註: 1989年行政院設立了等級最高之國家獎項-國家品質獎,將此工作項目置於「全面提高產品品質計畫,NQPP」項下,多年來NQPP計畫雖已達成MIT成為優良品質之目的而功成身退,但國家品質獎持續至今已辦了24屆,仍將繼續引領國內企業與組織邁向卓越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