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化的行銷漏斗:從資訊迷霧到歸屬感小禧笑CC
一個在數位行銷產業裡打滾多年行銷人,突然轉戰房仲業,會發現許多過去在行銷中理所當然的邏輯,在面對真實的買方心理時,會深感理論具象化。
數位廣告的點擊率、轉換率、再行銷流程、A/B測試,都是過去每天監控的數字,如今都變成更內化在轉為行動的底層工具。購屋者的心理軌跡目前是我最常思考的問題。
在房仲業,買方的決策週期比任何電商轉換都漫長。所謂行銷漏斗是「Awareness → Interest → Desire → Action(AIDA模型)」,但在房地產,這個過程往往是反覆循環、多點觸發變,變因超多。例如你遇見的買方,影響決策者其實是風水老師或是神明。(笑)
多數買方的「注意」不是從廣告開始,而是從一個模糊的生活改變:結婚、生子、長輩年老、投資資金閒置。這時候上網搜尋、加入社團、滑591。這個階段,買方並沒有明確目標,只是在收集資訊、建立安全感。
當他們開始私訊、詢問物件細節、想了解貸款、想比較成交行情時,就開始進入「考慮期」。
在這階段,就跟做品牌一樣,需要功能性及信任建構,簡單來說就是會讓人在需求的時候會聯想到的”救星”
若只用「這間超便宜」「機會難得」這類話術,只會讓人覺得攻擊性太強。通常買方都會有很強的防禦心,或是說出「每間介紹的你都說好」
記得道德經裡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們反著來試試。
「為什麼紅樹林區屋齡15年以上的房子仍保值?」
「淡水小套與紅樹林小套的價格差距,是生活機能還是投資心理,還是舒適度?」
有好奇,才會進而願意「交談」。
→ 就像在漏斗中段的 nurturing(培育),不是逼買,而是讓他「相信你懂,然後自己想通」。這也是我教書多年經驗習得必須經歷的階段。
在電商世界,CTA(Call To Action)通常是「立即購買」「立刻報名」。
但在房地產,這個「行動」是「約看」、「諮詢」、「加入Line好友」。
CTA 的本質是「讓對方感覺行動門檻低、但價值高」。在行銷術語裡,這就是轉換率最高的「行動鉤子(Action Hook)」這也是數位行銷裡最核心的行為心理學概念:「行動=獲得」。這就是對大腦的一種激勵制度。再來就是降低他的決策壓力和解決困惑
從業至今我還在努力將數位行銷思維與房仲現場的融合,過去GA看數據,在CRM裡分眾客群;現在我會記下聯繫客戶後他們的輪廓「這位客人想要投資、重購退稅、首購或是孝親需要」。但本質不變——仍在引導一段「旅程」。
我不喜歡買方是被推著買房的人,而是自己尋找「安心與歸屬」的人。所以,房仲不是銷售員,而是導遊,引領他們穿過資訊迷霧,抵達一個他們能想像的未來家園。行銷漏斗在房地產裡不是冰冷的模型,而是情感曲線。從「注意我」→「相信我」→「行動吧」,每一步都要建立在同理與專業上。當然也沒有這麼道德制高點,錢也是要賺。
身為一個從數位行銷跨足房仲的實驗者:所有行銷的核心,不是技術,而是理解人性。不是最炫的廣告投放、不一定要最貴的流量。要在對的時間,說出對的話,給出對的CTA,買方就會願意跨出那一步。
行銷的本質,是一種溫柔讓人適洽的推動。行銷腦房仲這條路上,每一次對話、每一次邀請,都是一個新的行銷實驗,真是讓人沸騰呀!哈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