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知識15:金庸也會蹭IP?
作者:老衲
大仲馬曾經說過:
「什麼是歷史?歷史就是給我掛小說的鉤子。」
所以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
掛在了滑鐵盧戰役後的復辟勢力與拿破崙殘存勢力派之爭上
而大仲馬的《三劍客》
也掛在法王路易十三時期,紅衣主教與安妮王后的權力之爭上
金庸秉持著這點訣竅
寫了乾隆時期的大學士陳世倌野史
再寫了港人最熟悉的廣東英雄袁崇煥野史
又寫了南宋晚期的成吉思汗野史
甚至最後還寫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滿族千古一帝康熙等等的相關野史
某種程度上
也是將歷史掛在自己的小說上
或者說:
是將自己的小說,掛在了「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上
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呢?
因為你憑空創造一個故事
是不會有人感興趣的
所以一定要把你的故事
掛在某個群眾已經很熟悉的故事上頭
才會有人看
七分熟三分生
不但是煎牛排的訣竅
也是寫小說的訣竅
所以在第一版的《射雕英雄傳》中
《九陰真經》這本奇書並不是黃裳寫的
而是達摩祖師寫下來的
為什麼呢?
因為金庸當時自己還不夠有名
所以需要蹭達摩這個已經很多人知道的人物
這就像郭嘯天與楊鐵心這兩人初初寫出來
也是蹭了一把《水滸傳》中的百單八條好漢
金庸寫《雪山飛狐》時
那種寫法
也是恰恰與五零年代最流行的黑澤明電影中的《羅生門》十分接近
金庸雖然後來反駁
說這種「各人說各話」的寫法
在《天方夜譚》中就有
但那幾年黑澤明藉著《羅生門》、《七武士》接連奪得國外電影大獎
連政府明令禁止日本電影的台灣
也架不住民間文藝團體熱烈討論黑澤明
金庸在當時那種黑澤明熱潮氛圍中這樣去寫《雪山飛狐》
又怎麼不讓人聯想到《羅生門》呢?
要說一個故事
要掛在已經有的故事上面去說
這個方法
後來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蹭IP」
或者是「IP改編」
借原來的IP創作得不好,叫做「蹭」
如果借原來的IP但是創作得青出於藍
那就叫「改編」了
比如電影《臥虎藏龍》說的明明是李安自己的故事
可是李安掛在了小說《臥虎藏龍》中的李慕白上頭去說
比如電影《讓子彈飛》說的明明是國民黨與共產黨鬥爭的故事
可是姜文掛在了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上頭去說
金庸早期的確是借了很多比自己更大、更有名的故事(歷史也是一種故事)
去化入自己寫的故事當中
結果最後金庸自己,也形成了一個無比強大的故事IP。
那些早期被金庸借來的故事,或許不能嚴格定義為「IP」
可是這種操作、這種手法,雖然不是整個故事IP重新改編
但也是借了一個小的點來「借題發揮」
藉以達到使陌生讀者有一種「七分熟三分生」的感覺
老衲個人以為
改編IP重塑IP
一定不能完全按照原來的IP去說故事
一定要放入一點自己的東西進去
否則,就無法形成「七分熟三分生」的尋幽探秘之好奇感。
不過說到IP這檔事
老衲的神交好友
周悌先生是此方面專家
(附帶一提,周悌兄的名字取得真好,要是老衲是他,說起自我介紹的時候肯定會說:我不是風流倜儻的倜,也不是五毒教教主何惕守的惕,乃是《孟子》當中『入則孝、出則悌』的悌——這說法與介紹,就會很有金庸筆下老學究的摳字訓詁趣味了。)
周悌兄最近出了一本書叫做
《電影‧金庸:IP 改編影視作品的武功秘笈》
裏頭縱論細數有關金庸這門大IP的各種影視改編成敗與優劣
周悌兄是金庸學專家
又是影視業的老行家
說起當年在北京拍戲
有著與伍迪艾倫《午夜巴黎》一樣的懷史探幽之感
因此
特別將周悌兄的這本小書推薦給大家
歡迎對金庸感興趣、
對電影、影視感興趣
或者對創作感興趣的朋友
買來細讀研究
#購買連結放在留言處
#周兄也出現在奇書《流與離之島》中有人發現嗎哈哈
購買連結:
https://www.chunghwabookstore.com/products/3-9789888913251?srsltid=AfmBOoqYBd9Pqa8-8RiNdGP7DpPSgVSrN76WbXw2Kzc-9crp-tH1mV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