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了吳軍老師的最新作品《脈絡》,這本書出版於2024年4月。
吳軍他在 得到APP 開設了超過十門課,涵蓋個人成長、歷史文明、科技前沿等各種主題。
吳軍不僅讀書多,而且曾經在多個國家和城市生活,見過很多人和事。他曾擔任Google的算法工程師,目前是一位矽谷投資人。此外,對攝影、寫作、考察名校等等,都有涉獵。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擁有計算機博士學位。
你可能會問,吳軍老師已經輸出這麼多內容了,還有新觀點嗎?這正是這本書獨特的地方。吳軍老師說,之前的作品,更加側重於見聞、知識、思考方式,而自己對這些事情的觀點是什麼,則很少表露。
在這本書裡,他是第一次把自己對各種事情的觀點,暢快地表達了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會在這本書中,收穫很多未曾聽過的新觀點。
具體說來,吳軍老師在這本書中,沿著時間脈絡,用四個章節,分享了自己對歷史、當下和未來的看法,涉及你我非常關心的話題。比如,我們到底該從歷史中學什麼?如何看待財富?個人如何成長?等等。
我的感受是,吳軍老師如同一位冷靜的導師,一直在提醒我們,要在熱鬧中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還有一個感受是,這本書中的觀點非常密集。讀這本書時,我幾乎被吸在書上,每一句都要認真讀,同時緊跟吳軍老師的思路,不停地思考,錯過幾句就可能錯過了一個觀點。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聽聽吳軍老師對歷史、當下、未來的看法。今天先與你分享吳軍對於歷史的看法,明後兩天則是當下與未來的內容。我們開始吧!
吳軍老師的內容大約三分之一是和歷史有關的,包括世界科技史《文明之光》系列,以及科技公司史《浪潮之巔》等等作品。既然吳軍老師那麼熱愛歷史,那麼他是怎麼對待歷史的呢?
在書中,吳軍引了喬治.奧威爾的一句話,可以一窺他對歷史的看法。
喬治.奧威爾講:「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
不過,根據作者的看來,很多人對於過去是沒有真正掌握住的,因為多數人對待過去大多以「看故事」的心態來應對,又或者更進一層過度注重歷史的真相。
但其實,雖說探索歷史真相還是重要的,但那是歷史學家的工作,這個工作交給歷史學家就好。
我們看歷史需要從中找到大的脈絡和線索,進而更了解我們現實當中的世界與文化,因為歷史細節是難以精確掌握住的,但大的脈絡和線索還是相對準確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透過讀歷史可以不再犯前人的錯誤。這句是唐太宗於魏徵病逝後說的話,但吳軍認為如果這句話成立,唐太宗就會記取前人要先「立儲君」的教訓,也就是先定好皇位繼承人,否則會出現秦始皇死後奸臣當政的局面。
但其實唐太宗雖說是個願意吸取教訓的人,在這方面也做得不是很好。他原本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後來又因寵愛四子李泰,讓太子覺得儲君之位不保,於是出現了諸子奪嫡的局面。
最終他的三子一弟(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 七弟李元昌)因謀取帝位,或被殺,或被放逐。
太宗自己也心灰意冷,連死的心都有了。最終在以大舅子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貴族們的勸說下,立了比較柔弱、對誰都無害的李治為太子。也因為李治寬容柔弱,導致皇后武則天廢唐建周。
如果不是武氏的子侄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太不成器,滿朝文武沒一個支持他們,恐怕李唐的江山就徹底變成武周的了。
唐太宗是個好學之人,也是個有學問之人,處事盡量也做到公平。他之所以沒能吸取歷史教訓,只因為這件事太難了,他自己明知該怎麼做卻做不到,而這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共同原因。
就是在帝制時代,最高當權者和可能的繼任者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掌握了絕對權力的皇帝很擔心繼任者會提前掌握權力,那怕繼任者是自己的兒子。因此,即使後來的君王將前人的教訓看得清清楚楚,等到自己遇到類似狀況時,也會難免重複一樣的錯誤。
我們因此也可以知道,歷史的規律很多難以總結,即使總結出一些所謂的規律,在後來的條件稍有改變之後,也變得沒有太多參考意義。就如剛剛所講唐太宗立儲君的例子。
因此,今天絕大部分做事成功的人,更傾向於用當下得到的資訊,而非歷史上發生的事來指導行動,畢竟我們不可能完全恢復歷史。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歷史,而不直接研究現實就好呢?
因為現實的結果還看不到,在現實變成歷史之前,我們無法知曉自己的判斷對不對,而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的發生,對我們的想法進行檢驗。
例如,一個學生做題,學到了一個解題方法,解決了一個問題,然後對一下答案,便能知道是否做對了。但如果這位學生不知道答案,即使解決了問題,也不清楚是否做對了。
因此,歷史實際上是我們瞭解現實的訓練數據。這也就是我們在做事情前,要多聽聽前輩的想法和經歷,又或者是閱讀,免得自己蝦碰撞,繞了一圈原本可以避免的冤望路。
我想,這才真正實現了喬治.奧威爾講的:「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 歷史便由此發揮了最大的功用。
吳軍在其作品中約三分之一的內容涉及歷史,他主張人們應從歷史中找出大脈絡和線索,而非僅僅關注細節或「看故事」。
他引用喬治·奧威爾的名言「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指出對過去的理解對現實有重要指導意義,以唐太宗立儲君的歷史事件為例。強調即使認識到過去的錯誤,現實中的限制和矛盾仍然存在。
因此,他認為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避免走彎路,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這種態度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今天的社會,從而影響我們的行動。
過去和當下是一條線的,我們我們用什麼態度看待歷史,決定了我們用什麼態度看待今天的社會。
那麼吳軍又是怎麼看待當下與社會,以及有哪些給予我們普通人的建議呢?這就是明天與你分享的內容,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