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人聽到「史努比的主人」時,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名字幾乎都是查理布朗。這樣的印象理所當然,畢竟他與史努比的搭檔形象已經成為《花生漫畫》的核心符號之一:一個永遠倒楣、卻又永不放棄的小男孩,與一隻想成為飛行王牌的幻想狗。但若細讀史努比的歷史,就會發現這隻貪吃又自戀的米格魯,其實並非從一開始就屬於查理布朗。牠的第一任主人,是一位名叫Lila(莉拉)的女孩——一個在《花生漫畫》浩瀚篇章中短暫出現,卻留下深刻感情線的角色。
一、1968 年的神秘女孩
Lila 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 1968 年 2 月 17 日的連環漫畫中。那天是情人節,史努比照例收到了許多女孩子寄來的禮物與賀卡,牠得意地晃著腦袋,一副「我魅力無邊」的樣子。然而查理布朗卻冷靜地指出——裡頭沒有來自 Lila 的禮物。那一刻,史努比的表情瞬間變了。那個名字似乎喚起某種不敢直視的過往,牠焦躁、困惑,甚至開始擔心:「難道她不再愛我了嗎?」
這時的讀者幾乎全都陷入同樣的疑問。誰是 Lila?她是史努比幻想中的女孩?還是某段不為人知的過去?舒茲並沒有立刻給出答案,而是讓這個名字靜靜地懸在半空,成為史努比眾多浪漫幻想中最真實的一個。二、延宕的揭露與「不敢見面」的伏筆

幾個月後,1968 年 6 月 3 日至 6 月 8 日的一系列漫畫,再次提到了 Lila。她寄來一封信,說想來拜訪史努比。照理說這應該是令人興奮的消息,但史努比卻表現得極度不安——牠沒有奔跑、沒有幻想,而是選擇逃避。牠躲進自己的狗屋裡,不敢面對那個即將出現的女孩。
在這一週的漫畫中,讀者始終沒有見到 Lila 的身影。她成為一種情感的幻影:存在於信件與牠的記憶裡,卻始終沒有真實現形。這種鋪陳在當時的報紙連環漫畫裡相當罕見。舒茲透過連日的留白,塑造出一種近乎小說式的懸念,也讓史努比這個角色在笑料之外,首次出現了「情感深度」——一隻會懷念、會逃避、會受傷的狗。
三、真相的揭曉:舊主人的信

故事在同年 8 月 20 日至 8 月 31 日達到高潮。Lila 再度寄來一封信,說自己住院了。這次史努比再也無法按捺心情,牠離開了查理布朗的家,踏上探病的旅程。漫畫裡的場景轉換、信件的語氣、史努比孤獨的身影,都讓那段篇章顯得異常動人。
當牠終於來到醫院,兩者重逢的畫面簡短卻溫柔:Lila 微笑著撫摸牠,而史努比也靜靜地靠在床邊。直到這時,查理布朗才從朋友口中得知——原來 Lila 是史努比的前主人。那份突如其來的真相,讓整個前半年的伏筆都被點亮。原來,那些信件、那份遲疑、那個名字背後,是一段被迫分離的舊情。
四、現實的殘酷與「兩個家」的抉擇
Lila 為什麼會離開史努比?漫畫裡的解釋既平凡又令人心酸:她所住的公寓禁止飼養狗,只能忍痛將牠送回狗牧場。後來,查理布朗從那個牧場買下史努比,這才開啟了牠與新主人的緣分。Lila 在 1968 年 8 月 24 日的連環漫畫中短暫現身,之後就再也沒有在原作中登場。她像一個過客,提醒我們:就算在漫畫的世界裡,分離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五、從紙上到銀幕:《Snoopy, Come Home》的延伸

這段故事後來在動畫電影《Snoopy, Come Home》(1972)中被重新詮釋。電影版的 Lila 終於有了聲音與行動,她再次請求史努比回到自己身邊,而史努比陷入了巨大的掙扎——牠在查理布朗與 Lila 之間左右為難。電影將原本的連環漫畫篇章轉化為動人的離別敘事,搭配柔和的音樂與淡淡的幽默,讓觀眾更深刻地體會到史努比並非只是可愛的象徵,而是一個會懷舊、會糾結、懂得愛的角色。最終,Lila 的公寓仍然不准養狗,史努比回到了查理布朗的懷抱,但那份淡淡的哀愁依然留在觀眾心裡。
六、被忽略的柔情一頁

Lila 的篇章在《花生漫畫》中並不長,但卻顯示出舒茲一貫的筆法——在日常喜劇中埋藏微妙的情感重量。她既是史努比生命裡的過去,也象徵著每個人生命中那個「不得不放手」的人。透過她,史努比不再只是那隻調皮搗蛋的比格犬,而是一個帶著人類般記憶與失落的靈魂。
或許,正因為《花生漫畫》太常被歸為兒童讀物,這樣的細膩鋪陳才容易被忽視。但如果靜下心重讀這段 1968 年的連環故事,就能發現舒茲早已超越幽默的框架,寫下了一則屬於成長、離別與選擇的寓言。而在那則寓言裡,史努比與 Lila 的短暫重逢,也讓我們明白:有些關係雖已結束,卻永遠會在心裡留下位置——正如那一間禁止養狗的公寓,永遠留著一隻狗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