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上篇說到,現代越南語經過傳教士的努力,終於有了能使用的拉丁文字拼寫系統,但這還只是停留在教會與修院內部流通。要走向社會,得靠制度與人心的轉向。那教會是如何無心插柳,把國語字(拉丁文字拼寫系統)推上更大的舞台的?

拉丁文對越南籍傳教士來說真的太難,這是越南國語字日後普及的原因之一
🏰 巴黎外方傳教會登場
1663 年由法國國王資助成立,法國取代葡萄牙成為新一波傳教主力。1665 起,教會強調培養本地神職,讓越南人也能當神父,與歐洲神父平起平坐。但問題來了:拉丁文太難了,越南籍神職人員在學習上有很大的挑戰。因此 1670s 起,修士要先學一套「拉丁化的越南語」(國語字雛形)當成過渡橋樑。
📚 內外分流的雙軌制
此外,當時教會的語言政策也頗具包容性:對民眾仍使用漢字/喃字傳教;在教會內部,修課、講義、往來文書都使用拉丁字母系統(包含拉丁文、法文、以及拉丁化的越南語)。這種雙軌制讓國語字在系統內穩定使用,等日後社會條件成熟,就可以無縫擴張。
⚠️ 一次「因看不懂而放行」的警醒
1685年時,有位越南助手帶著拉丁字母與漢字兩套教會文件被查驗,幸好哨兵抽查的是看不懂的拉丁字母,不知道其中內容是教會文件,就放行了。當時越南政權規定漢字版本的教會文件是被禁的,如果當時抽查到的是漢字版文件,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話,也許就沒有今日的國語字了。從這件事,主教意識到安全與保密的重要性,於是下令教會的重要文件一律用拉丁字母書寫。這個小插曲,意外加速越南語拉丁化在教會的全面落地。🛠️ 傳教士的跨文化生存技能
西方傳教士不只教信仰,也教語言、學語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也編寫漢字詞典。這是因為許多修士本身是華人或越南人,要與當地知識份子、官員交流,就必須精通在地文化與文字。在那時,懂語言不只是方便傳教,更是一種「跨文化的生存能力」。
沒人料到,教會為了方便傳教和培訓神父,意外創造出一套國語字-越南化的拉丁文字系統。這套原本只在教會、修院內部使用的工具,後來卻成為越南全民使用的文字,也讓越南語,成為亞洲少數以拉丁字母書寫的語言之一。下篇看看已成型成熟的越南國語字,是如何變身為越南全民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