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什麼?從設計到經營到底要跨過多少關卡?瑜悅設計、柒木設計、重本書店,從設計師到經營者,面對客戶與消費者,到底是改變了設計與思考、還是自己也被改變了?本次邀請 Leo、Kelly 與葉忠宜,分享彼此經營品牌多年的經營,還附加葉忠宜的提案教學時間!

前情提要
對談上半場 品牌設計與經營︱從任性到韌性的設計師與經營者 上篇,Leo、Kelly 與葉忠宜各自談到創立品牌的想法,以及經營品牌的經驗。下半場,他們將分享身兼設計師與經營者的角色如何影響品牌,以及如何思考市場與 TA。

本本以最舒服的姿勢聆聽大家的熱烈分享
Q³從以設計師身份面對客戶,到身兼設計師/經營者的角色,對於建立自己的品牌、對於自己的設計作品,是否產生什麼影響或衝突?如何掌握兩個角色的平衡?
Leo:我期望我做的作品,可以拉的時間很長,所以我個性變得比較極端和多了點任性。因為我急嘛!希望可以多改變一點環境,讓世界變得很好。但這個環節好慢,有點辛苦!雖然知道改變是需要慢慢來的,但隨著我的年紀增長,覺得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在哪裡慢慢等,所以我在設計的力道上就加強了些。
這跟我的心理的狀態有關,我比以前更在乎「讓世界變得很好」了。這次疫情讓我有很大的感想,我們之前的工作比較多跟餐飲相關,但這次疫情讓餐飲環境變得很糟糕。之前做關於「美」的設計也相當多、也有許多作品獲獎與報導,但都在此次疫情當中掛掉。我思考這些作品為什麼會失敗?可能不是設計上面的問題,致使我想去找更有效的 solution 去幫他們解決。從那一刻起,我轉了一個念頭,我可能要更直接一些。
在我自己的品牌方面上,因為我們公司是比較單純的,組成就只有我和公司,所以在這十年來的變化上並不大。而我的經營就是以 Transform 這個品牌為主,這跟心態上「十年磨一劍」有關,就算中間有段時間分心去做其他事情,但是覺得回歸到自己更專注的地方更佳。我也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是什麼,所以身分不同的衝突是還好的,也能讓我更專注在作品上。
Kelly:其實大家設計出身,要做什麼真的不難,尤其在客戶任何的要求或者自己的發想,我們都可以達得到,這是設計出身的人的一些優點和特質;但因為我們什麼都做得到,所以變得無法去蕪存菁,可以發展超多產品,但卻不知道什麼要留下來。但談到經營,我們不可能什麼都能做,這跟設計的邏輯和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請了一個經營者來經營品牌。
我們希望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產生新的思考方式,打破原先習慣的邏輯和模式,我想這是個滿有趣的重組。比如說,在討論時產品,可以看到不懂設計的人為何會這樣看和這樣想。或是像我們的「一盞東西」已經銷售了很久,但從經營的角度看來,就會思考它還能進入什麼樣的空間、與空間產生什麼樣的關係?

(左起)葉忠宜、Kelly
葉忠宜:一開始我在這兩角色中是不好切換的,但後來切換順利時,會覺得有幫助到我設計的部分,倒是沒有幫助到「重本」的營運(笑)
現在的很多獨立書店都有很多理想,覺得應該要教育消費者,但為何進來的消費者都無法理解。我在經營「重本」之後,重新思考了這個觀念。我們有理想很好,可是在這個時代裡,沒有人是想要被教育;消費者來這個書店也許只是為了舒服地閱讀,或者下班後來被療癒。沒有人會認為你的理念是一定得被接納,所以我只能製造消費者需求的欲望,或者是讓大家會自動自發進來、補充到今天想要的正能量,大概用這類方式來引導消費者。
我慢慢讓自己能彈性思考了,像是自己的作品要怎麼分類?什麼時候該 punch 對方、什麼時候該適時地吸引他們?因為這概念的轉換,意外地影響到我後來的包裝案,也讓這個包裝賣得挺好的。以往幫客戶做設計,會認為作品漂亮就結束了,可是後來我發現這只是理想,因為客戶不會真的知道這個設計到底好不好。對客戶來說,直覺觀看上有六十分以上就好了,剩下的就要看產品賣得好不好;賣得不好,找再好的設計師也沒用。
我以前聽到這個會很生氣,但後來發現再怎麼生氣也沒用,因為消費者不買單就是不買單。唯一能做的是,我要如何堅持自己的好設計,但又能跟消費者之間能做到好溝通。到底,怎樣的東西會吸引消費者?怎樣的東西會讓人耳目一新?怎樣的情況下,消費者會購買這個東西?而我想要訴求的客群又是誰?
以開「重本」之後,我接到 Suntory 的威士忌禮盒設計為例。Suntory 是很大的國際品牌,但是威士忌相對冷門。在台灣,消費者大部分只會選擇 JOHNNIE WALKER、山崎和麥卡倫。我了解到會買威士忌的消費群,不會是這支酒的 TA,那什麼樣的人會是它的 TA?
當時適逢新年,我幫客戶想的 TA,就轉換成是「送禮的人」。思考是否能夠吸引「女生」,包括是否覺得這個包裝可愛、會喜歡那支兔子;或者其他想要「送禮的人」,會認為這款酒是可以買來送禮的。最後,客戶可能覺得賣得很好,就很開心了,但他們無法理解這中間的巧妙。我自己很清楚這次的消費群,就是吸引到選舉裡的中間選民,反而不是各自的支持者。
成為經營者的角色之後,我在傳達很多概念時,都會變得很彈性。會以真正與消費者的互動為前提,思考我能做出怎麼樣的突破?在實驗與接地氣間的比例要如何拿捏?並且可以隨時地轉換。
Q⁴從找到 TA 延伸,身為經營者怎麼去考量市場這件事情?比方說每個產品都有投射的TA,三位設計師兼老闆對於TA的態度,是想要討好、挑戰或是挑釁呢?
Leo:首先,挑釁跟討好其實是會同時發生。還是要回到第一個你現在處於什麼階段有關,領導者對這些是有責任的。我的手段可能會盡量地溫柔,但策略上是蠻凶狠的。我的回答還是一樣,我最終會希望它往設定的目標去,但這中間怎麼去操作就是自己的本事。而操作的力道,一定會越來越清楚。這跟歷練也沒什麼太大關係,可能就是太迫切希望能改變一些什麼。這個環境還是需要一些 push,但都是很溫柔的;我對客戶會提出一些邀請,你覺得可以,那我們就一起往前走。
這跟吃東西很像,為什麼要下一些味道在你的食物裡,叫做「提」起味覺,好讓另外一個味道更明顯,因為吃東西時,如果整個食物都是同一種味道,就會顯得很單調。就像許多糕點會在外面加了一層鹽,可是吃下去整體感覺是甜;鹽的作用,就是為了讓整個糕點更為平衡。我最近就像是,在放那個味道的人;以前就是單純做蛋糕的人,一直在詢問有沒有人要來吃? (葉忠宜下註解:以前是廚師,現在比較像設計師。)

⎝本本以無辜眼神與葉忠宜對視
Kelly:我們畢竟是在做自己的品牌,而非客戶的案子。所以難就難在要怎麼樣說服自己,甚至我們認為每個商品都具有自己的意義,也只有我們自己才有辦法去推。
比如說「融蠟燈」,在柒木裡的品項是比較奇怪的。但我們發現,對於比較在意家居、又不想輕易妥協的消費者,我們能不能提供更好的選擇,讓他們來改變家裡環境?「融蠟燈」的挑戰是,它是消費型的商品,市場上競爭的品項又太多了;甚至是他們的賣相一樣,也會讓人覺得「融蠟燈」似乎就是很 low 的產品。我們在挑戰的是它的既定印象,我們能不能做些變化?如果要以理想的融蠟和混香方式為前提,那新的產品可不可以產生新的共鳴?所以有時候我們會乾脆直接撇除 TA,來思考這個產品能帶給別人什麼意義。
每個商品,都會有自己目的與意義。產出一個商品有太多順序要考慮了,有些商品,是為了要補齊這個商品線;有些商品的意義,是為了展現你的設計能力。所以在商品被定義出來之前,我們就會先設定這次商品可以達到最基本目的是什麼。
葉忠宜:這滿符合我最近演講的內容,因為學生常常會問「為什麼很實驗的東西,大家是可以接受的?」我才開始去釐清,我將我所做過的案子分成三個類型:一是活動主視覺,二是品牌識別,最後是包裝。
第一種活動主視覺上,因為是沒有消費者的,需要盡量吸引大家的目光,所以此時我就能盡情挑釁。我的作品一定要追求被看到,不管是被罵還是讚賞,它的「討論度」才是這個案子最重要的事情!我在設計顏色上可以盡情地跳,也都盡量實驗,這些事情都是被允許的。那怕只有稍微一點點的實驗性,大家就會覺得「公部門或這個大型活動的東西好酷」。但老一輩的人,可能會想「這是什麼東西?好跳、好刺眼!」可是活動的討論度越廣,就是更多的免費廣告。
第二種品牌識別,當然就會收。因為這是要長期觀看的,它會不會要撐個二、三十年?後面會不會有其他的產品要輔佐、或是有其他的客戶需要溝通協調?這是我需要思考的部分。那它在顏色上就是很沉穩的,也許會在形體或 typography 上稍微做點變化。
第三種包裝,是跟實際購買的人在溝通。在吸引消費者的設計上,我在「討好和 punch」之間到底要怎麼去拿捏?假設我講了很多觀念,但消費者是沒有時間去理你的,讓消費者購物的衝動,就是讓他們直接覺得「這好可愛」或者「我好想要買」。你的設計好,是商品已經被買回去之後慢慢被玩味的,發現原來還藏有這麼多小細節。所以第一時間,我會想這包裝的色彩和 typography 有沒有可以和大家連結的「哏」。像我之前做的肉桂捲禮盒,我就在想什麼色彩是可以直接跟大眾溝通的?當時候好流行莫蘭迪配色,我就直接抓取莫蘭迪色當主軸,也不用向客戶解釋為何要用這個綠色或者那個藍色,而且行銷團隊也很容易就能跟大眾溝通;不管消費者懂不懂,但他們知道自己買了一款莫蘭迪配色的包裝。
Q⁵Leo 在「Brand Now 2023︱現代品牌方程式」的邀請忠宜老師與 Kelly 老師談「品牌風格」與「品牌經營」,能否說明一下如此安排的原因?以及想詢問忠宜老師與 Kelly 老師,能不能先「劇透」將在課程裡分享的內容?
Leo:首先,我是兩個老師的客戶,我有忠宜的書,家中也有 Kelly 的燈和花器。因為我買東西是滿挑剔的,所以心態上會很想把好東西推薦給大家。再來,無論是在網路上和圈子內大家也都認識兩位,加上自己私底下和公開場合也見過幾次面,所以我很想要聽他們兩個講有關「經營」的部分;「經營」是我給他們下的題目,可是我知道他們都有各自經營不同的的東西,所以我會覺得這是有趣的地方,可以跟學員分享。
我認識忠宜很久了,在「卵形」時就有去過幾次,當時就是在聊類似像現在這樣的議題;對我來講,從當初認識的忠宜到現在,他的變化很多,這是我們都會互相了解與觀察的。Kelly 的部分也是,因為有一群認識的朋友,會認識到她很早期的作品,也會觀察到她們品牌延伸的過程。

Leo 是「Brand Now 2023」課程總策劃
他們兩個人皆符合我設計課程上的兩個期待:一是都具有設計師的背景,最後又都變成經營者,這中間轉換的過程和心路歷程一定是非常精彩。第二是,他們現在會用另外一種角度去接觸消費者。以前我們會碰到問題,可以分成甲乙兩方的觀點;現在應該不只,開店過後一定會衍伸出更多方的意見,有甲、乙、丙、丁……但身為經營者後,我們應該需要完全轉換心態,這個轉換心態就是極具價值的地方。
Kelly:這個題目對我來講是難的,畢竟柒木設計活了十年,但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活了十年!
希望可以在課堂上,討論這十年我們做了些什麼,跟大家分享那些是我們「多走的路」。沒有這些年的經驗和脈絡,我們不會知道哪些路是好走的、那些路是不好走的。希望這些經驗,可以讓大家選擇,使自己知道要不要走這條路。
葉忠宜:我反而比較好奇大家想要知道關於我的那個部分?(笑)現在書店那麼多、複合式的書店也很多,到底我做這家店的主軸是什麼?當大家裝潢都以「舒服木質」為主調,那我就選擇一個「太空旅行」的概念,反著做就對了。
大家在提到設計時,就會講到市場調查。但我覺得市場調查應該來自於平常的生活經驗,其實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就能成為設計時的墊腳石,來整理出與市場不同的設計。因為一提到市場調查,比較難一蹴可及,我不可能只利用一個星期做出來的報告,就可以向客戶說服「我比你更懂你的產品,你應該要聽我的」。一定是平常就對許多事物好奇,才能累積出不同的視野。
以書店的進書為例,如果我沒有以往的出版經驗,我就不會知道這些書;如果以前沒有認真學咖啡或本來挑食的習慣,那麼我就不會對挑剔店內使用的器皿和食物。我可以對員工說出,今天咖啡為何會有澀味,一定手法上哪裡不對,我是對所有的事情都會親自很認真參與的。

(左起)葉忠宜、Leo、Kelly

本本說:下班啦!
--------------------------------------------------------------------------
黃國瑜 Leo Huang / Transform Design 瑜悅設計創辦人
瑜悅設計 Transform Design 的創辦人黃國瑜 Leo Huang,他專業而有條理,具備獨特的創造力和堅定的驅動力。從創立公司至今,持續專注在品牌規劃的專業範疇之中,對於品牌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擅長掌握企業與品牌的樣貌,找出事物的本質並提出解決的方案。他帶領著瑜悅設計團隊,創造出無數優秀的作品,並榮獲許多國際獎項的專業肯定。無論是為品牌創造一個更好的解決策略,或是執行令人興奮的設計方案,他都會秉持著專業的態度竭盡所能地去實踐。
葉忠宜 / 重本書店Weightbooks創辦人
日本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卵形oval-graphic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藝文空間「森³ sunsun museum」共同創辦人。重本書店Weightbooks創辦人。華文圈首本字體設計專業雜誌《Typography字誌》創刊統籌,並策劃設計教育書系《Zeitgeist》,引進國外平面設計經典著作。設計作品曾獲英國D&AD awards wood pencil winner、日本Good Design Best100、Tokyo TDC Prize Nominee Work、金點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德國紅點Red Dot,並入選布魯諾國際雙年展、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金峰獎。
林宜賢 / 柒木設計 KIMU design 共同創辦人
2013試圖為「台灣有什麼設計品牌?」找尋答案,進而創立「柒木設計」。品牌藉由對居家空間的熱情,用設計提供系列詩意與實用兼具的燈具及生活物件。除了深受設計師們喜愛,屢獲國際設計大獎,更是德國、法國、泰國、新加坡、日本認可的新銳設計品牌。亦常於Monocle,Elle Decor,Wallpaper*,Design anthology,Yatzer, FRAME 等國際媒體中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