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什麼?從設計到經營到底要跨過多少關卡?瑜悅設計、柒木設計、重本書店,從設計師到經營者,面對客戶與消費者,到底是改變了設計與思考、還是自己也被改變了?本次邀請 Leo、Kelly 與葉忠宜,分享彼此經營品牌多年的經營,還附加葉忠宜的提案教學時間!

登場人物
▸Leo︱Transform Design 瑜悅設計創辦人
▸Kelly︱柒木設計 KIMU design 共同創辦人
▸葉忠宜︱重本書店 Weightbooks 創辦人
◉ 如何看品牌 ◉
Leo:「品牌」就是人,會有自己的模樣、名字與價值觀,學習品牌,就可以從「做人和做事」的角度切入。
Kelly:型塑品牌的歷程裡,選擇「不做」的事,才能讓品牌更像品牌。
葉忠宜:設計師就是幫客戶做品牌,先釐清客戶的本質,而且不要背離,才有所謂轉型與優化。

受到重本書店的本本熱烈歡迎
Q¹ 三位都是設計師出身,Leo 在 2011 年創立品牌規劃公司「瑜悅設計」,Kelly 老師於 2013 年創立獨立家居品牌「柒木設計」,忠宜老師在 2015 年成立「卵形設計」,又於 2022 年推出「重本書店」;想請三位談談從設計師到創立自己的品牌,當初如何設定「品牌定位」與「品牌風格」?
Leo:其實一開始沒有特別去做定位,小時候總覺得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品牌英文名是 Transform Design,但慢慢地確實發現,我們的工作真的是在做滿大程度的改變。以前對於品牌設計和平面設計沒有這麼多理解,慢慢積累起來,最後變成好像跟品牌有點相關。我想這就是我們很直接、也沒有添加其他東西的開始,也是現在一直在做的工作:我們的工作就是一直在改變這個環境。至於中文「瑜悅設計」就是來自我的名字中的「瑜」,英文與中文加總起來就是:做設計改變是要愉悅,雙方都要開心!

瑜悅設計創辦人 Leo

瑜悅設計擅長掌握品牌樣貌
Kelly:我們還滿簡單的,因為創立時的四個人名字內有七個「木」,所以叫「柒木」。開始滿像學校社團,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於是就從文具開始。有人做肥皂,有人做削鉛筆機,還有蠟燭、筆記本,都是小東西,現在嘖嘖募資上都還看得到我們的筆記本。到了 2013 年才開始有燈具,但那時只是想做好玩的,還不太確定要怎麼量產。只是突然獲得展覽邀請去德國科隆,當時在現場還一直被問「可以買這個燈嗎?」我們就想「為什麼大家都在做設計?只有我們要賣東西?」我們原本以為可以把設計授權給別人之類的,後來才開始認真思考開始做燈的可能。
葉忠宜:其實品牌就是個人意識的延伸,包括取名也是。一開始叫「卵形」,就是方序中講的「不圓的圓」,這是我從日本設計師葛西薰學來的。我以前在京都求學時有上過葛西薰的課,課堂曾講到他自己的作品「有機圓」(Organic Circle),談到「幾何圖形和帶有缺陷的形狀,給人的觀感較為舒服」,他認為「一個太完美的東西,跟一個有缺陷的東西相比;有缺陷的東西,帶有可被欣賞和融入環境的本質。日本的美學意識很多時候都會在天地之間取其平衡,追求一個很舒服的圓形」。這個觀念影響我很深,再加上京都的組成就是觀光客、學生跟老人,每天都在很舒服的環境學習,我的美學意識基本上都是走很舒服的東西。回台灣後,我就覺得設計應該讓周遭的環境都很舒服,跟現在的差距很大!
但是回台灣之後就發現,太舒服的東西在眾聲喧嘩的環境,就是會被吃掉。所以之後我的設計就變得越來越重口味了。「重本書店」的英文是 Weight Books,以字體設計和平面設計的書籍為主軸。Weight 是字體的專業術語,意思是「字重」。為什麼字體的粗細是字重?因為以前都是鉛字排版,只要增加文字粗細,就會影響到它的重量。所以我用「字重」的「重」當作貫穿這家店選書的主軸,而「本」就是書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重本」。我覺得「重本書店」就是重口味的延伸。而這剛好差不多符合我當初兩個極端的設計。
Q²接續上題,當初規劃的樣貌,發展至今是否不同?不變或改變的理由?
葉忠宜:我改變一直都蠻大的!(雖然對其他人而言,可能會說沒有)。大家不是很喜歡說設計是什麼?可是我常常不想解釋,畢竟有時候人會隨著歷練,慢慢看到新的可能性,而改變了說辭。所以,這是我常常不喜歡把設計說明白的原因,因為我不知道會不會在五年後又變得完全不一樣?結果,果然如此!我從一開始追求很舒服的「卵形」,到後來追求很重口味的「重本」,觀念就完全變了;因為環境改變了,所有的思考方式也都改變了。所以我倒不會說我沒有改變什麼,我覺得自己改變的方向其實是蠻大的。
但是有時候人家會說,看到那個設計就會想到葉忠宜。我就會想「可惡!為什麼又被猜到了」,這反而是我一直想要突破「這是葉忠宜制訂的」那種觀念,我想要突破大家對我一直以來的想像。

重本書店創辦人葉忠宜

重本書店的空間充滿太空感
Kelly:做設計的人其實是很彈性的,很多地方也因為這些彈性才讓我們找到新的可能,例如從:光線在空間內要怎麼去呈現所有的媒介。說到改變,應該是後來我們後面慢慢了解到自己可以有多少資源可以用。做品牌其實不難,但是你能夠有多少資源去做多少事是有限制的,在這個限制裡頭,能成就到那裡、被推到那裡,那當然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們以前做了燈具也做了家具,當然會希望能像國際品牌,除了參展,也能每一季出固定數量的產品,比如:每一季出三到四個家具,和五款燈具等等。但真正衡量我們可以做的事,就無法像大品牌擁有同等資源,所以能成就的規模就不一樣。我們開始認清現實在哪裡,才是我們最大的改變。
Leo:我正式進入這個職場,到現在剛好差不多十年,我想大家應該差不多。這中間我好像沒有過追求過不變這件事情。如果真的要定義有不變部分的話,那可能是心態,也就是對於一個事情好的追求。而改變的部分是持續在發生,就是什麼事情都會希望比昨天都再進步一點、我們的作品能再推前一些。如果有時間和條件的上限,還是要回歸現實去考量;不過,在最後之前我們總會逼自己看有沒有辦法再進步。
剛剛忠宜提到的一點很有趣,就是「我們要怎麼突破自己原有的樣子」,這其實很重要。創立公司到現在的階段,我的位置是站在比較後面,我希望推大家往前走,所以我就變成了一個推手,鼓勵夥伴去遠方。
Q³延伸剛剛說的「突破自己原有的樣子」,目前在給予客戶想要的東西、以及想要突破自己之間,要如何拿捏?
Leo:以前客戶拿錢來,我們就乖乖低頭(笑)。但現在不會,現在會先打預防針,我們可能會在客戶面前明示或暗示,我們應該不會做你想要的東西。雖然還在 range 裡面,唯一很明顯改變的環節就是我變得有點任性,就是「我不想做你想做的,而是做我想做的」;當然我會確保最終的品質,一定是雙方能接受的結果。而我說的任性是「近期真的比較會偏向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指的「我想做的事情」,倒也不是很純粹的個人創作。因為品牌也不算是創作。我會操作的部分比較像是想法或觀念的部份。像是我很喜歡跟大家合作、很愛開課,只要能透過類似這樣的方式來推動想要的改變,就會多做一些。開課啦 Brand Now 2023
Kelly:我們是做產品設計,因產品最終是要賣的,所以我們不敢完全的任性。在和工廠溝通、和消費者溝通,全部都需要談錢。以前可以不用想這麼多。但現在,因為有前面的作品,後面的作品系列就必須全盤考慮,就沒有辦法這麼任性我們在設計的過程裡,必須思考怎麼讓整個系列的脈絡更為清楚,或者是考慮在這整個脈絡中,能跟消費者溝通的是什麼?同時也要想著跟消費者的空間溝通。因此不能完全任性地只是創作了。

柒木設計共同創辦人 Kelly

柒木設計經典產品「一盞東西」
葉忠宜:跟剛剛 Leo 說的「變得任性」,我是反過來!我覺得我被社會化了。因為大家很喜歡用「任性的設計師」來形容我,但我認為那比較偏向形容早期的我。一開始大家應該是從 2018 年的國慶主視覺認識我,當時我不改稿就是不改稿,跟早期的客戶就是劍拔弩張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很推出那麼強烈的作品,去震撼大家的眼睛。但是,隨著時間歷練,我好像看到許多新的可能性,新的可能性包括「要怎麼說服客戶」,「說服」這件事情,本身就有很多的可能。而且我超會提案的!
Leo:(做起上半場結論)所以我們已經從「任性變成了韌性」。
◉◉◉番外篇◉◉◉
葉忠宜開示提案重點
◉篇幅:5 張簡報內
◉內容:著重敘述脈絡,根據業主調整溝通方式
◉精神:確保作品初衷,其他的 Be Water
提案的妙招也是要配合提案呢!(笑)
我的提案一定是五張簡報就解決了,如果有文字通常也是 20 個字內。我後來發現越大的品牌,根本就沒有時間可以聽你講話。傳統廣告會講「三秒定生死」,所以要在三張圖內,讓客戶馬上知道你要說什麼。我的提案常常不會陷入風格的選擇,而是著重完整敘述脈絡。
比如我前陣子做北藝中心開幕的主視覺,「錯視」的概念可能對那些老董來說太前衛,但當他們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原本的建築元素,這就是很明顯的脈絡,他們就能接受了。並不是我給了個方形,說它是什麼;我給了個圓形,說它是什麼。這種太過抽象的溝通模式,客戶是連接不到的,他們有他們的溝通方式。
我會有這樣的轉變,是之前做過某個醫院的案子。當時一起開會的院長與醫生都很自負,覺得設計師就是請來的美工,不管誰都一樣。所以會挑剔英文文案、挑剔視覺,什麼東西都會拿出來檢視。但當時的 PM 超強,他不和院長爭執,只跟院長說:「院長我知道你很忙,你能處理所有事情,當然我們都會很開心。但是那些文案還有這些設計,你什麼時候能夠給我呢?就是因為你很忙,所以需要我們大家幫你分擔這些工作啊!」院長才回答:「也是啦!好啦!你們處理啦!」
這次事件後,我回去反省了好幾天。因為這位 PM 全然沒有跟院長提到任何設計概念,也沒有任何的爭執。之後,我提案時變成目的型導向:只要能確保我的作品初衷,和我的東西不會被改變,那麼剩下的就像是 Be water。
也因為這次事件,我找到了超多「溝通的可能性」。每一次看別人提案時,我都很認真聽,同時觀察業主對於提案內容的反應,和在意雙方的互動。一旦看到到業主聽得很無力、無法抓到主軸時,我就會將此刻默默在心中 Memo 下來,想著有沒有其他的溝通可能性。我變圓融就是在這裡,相信「每個人都有他專屬的溝通方式」,會一直想著有沒有新的溝通的可能。
(未完待續…)

(左起)葉忠宜、Kelly、Leo
-------------------------------------------------------------------------------------------------------
✹黃國瑜 Leo Huang / Transform Design 瑜悅設計創辦人
瑜悅設計 Transform Design 的創辦人黃國瑜 Leo Huang,他專業而有條理,具備獨特的創造力和堅定的驅動力。從創立公司至今,持續專注在品牌規劃的專業範疇之中,對於品牌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擅長掌握企業與品牌的樣貌,找出事物的本質並提出解決的方案。他帶領著瑜悅設計團隊,創造出無數優秀的作品,並榮獲許多國際獎項的專業肯定。無論是為品牌創造一個更好的解決策略,或是執行令人興奮的設計方案,他都會秉持著專業的態度竭盡所能地去實踐。
✹葉忠宜 / 重本書店Weightbooks創辦人
日本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卵形oval-graphic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藝文空間「森³ sunsun museum」共同創辦人。重本書店Weightbooks創辦人。華文圈首本字體設計專業雜誌《Typography字誌》創刊統籌,並策劃設計教育書系《Zeitgeist》,引進國外平面設計經典著作。設計作品曾獲英國D&AD awards wood pencil winner、日本Good Design Best100、Tokyo TDC Prize Nominee Work、金點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德國紅點Red Dot,並入選布魯諾國際雙年展、莫斯科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金峰獎。
✹林宜賢 / 柒木設計 KIMU design 共同創辦人
2013試圖為「台灣有什麼設計品牌?」找尋答案,進而創立「柒木設計」。品牌藉由對居家空間的熱情,用設計提供系列詩意與實用兼具的燈具及生活物件。除了深受設計師們喜愛,屢獲國際設計大獎,更是德國、法國、泰國、新加坡、日本認可的新銳設計品牌。亦常於Monocle,Elle Decor,Wallpaper*,Design anthology,Yatzer, FRAME 等國際媒體中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