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九章鬼道的众生

更新 發佈閱讀 35 分鐘
raw-image

我们必须再次回到阿姜措尚未结束的传奇事迹。

有一次,他暂时驻留在清迈府的一个洞窟里,而且这似乎对他的修行非常有利。在那个地方,他经历了各种内外的经验,而且比之前更多、更广泛,与他在其他地方所体验到的经历截然不同。他很快便看出这是一个能帮助他进步的好机缘,于是他留下来修行了好几个月。

他的观照力日夜精进清明,当地的天气宜人,洞窟宽敞,空气一直都很流通,所以他的外在修行因缘相当舒适稳定,都没有问题。但在那个地方,他在禅修上会感知到有些不寻常的现象,当他在内心观照时,心识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静止下来,而当他出定去展开观智,心识会变得灵巧敏锐,没有一丁点笨拙、迟缓及呆滞,也就是完全没有昏沉散漫趁隙而入的迹象。

他说,就在那个时候,有诸多来自不同天界与时空的天神会来参访他,有的是空居天,有的是地居天,高阶诸神与低阶诸神都有,但他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比较特别的是,他曾经遇过有为数众多来自泰国东北各地区的鬼魂与其家人在搬家,它们打算搬迁到清迈府的山丘上定居。

它们骑着马或牵着牛,带着它们的财产,携家带眷地搬家,并从他驻留之处的前方经过。就在它们靠近他的时候,众鬼的首长要诸鬼眷属向阿姜顶礼致意,他问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大举搬迁?它们告诉他,它们要把家人及亲属从它们过去住的村落(它们有告诉他村落的名字)搬到它们所称的一处清迈府的山上。它们跟他说,它们之前住的地方食物很少,生活条件艰苦苛刻,而那里其他的众鬼魂也都缺乏道德感及惭愧心(Sīla–Dhamma),它们经常彼此抢杀掳掠,因为鬼也是人变的,它们以前也都曾经是人,就算变成了鬼也跟人类一样有很类似的个性,因此如果它们生前就缺乏道德感及惭愧心,那么它们死后变成了鬼也依然相续缺乏道德感及惭愧心。它们跟人类一样,相互折磨、彼此伤害,制造麻烦与混乱,以至于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后来,它们有亲戚来探访它们,并从它们那里得知清迈的居住环境很好,可以找到安乐,因为当地的人比其他地方的道德水平还要高尚。它们还听说清迈有跟它们很类似不为人类所知的非人众生,而且它们都有非常良好的品德,比其他地方更安乐,因此它们决定听从亲戚(它们的亲戚也都是鬼)的建议,搬去那里。

他问鬼首长:「祢刚刚说生活条件困苦,粮食缺少,可是我不明白,祢们并不像人类那样需要靠吃米饭、鱼和其他食物维生,也不需要房子、衣服或其他民生物资,难道祢们也跟人类世界一样必须辛苦种植和建造这些东西并供给那些偷拐抢骗的人维生?」

鬼首长说:「只要众生依然业报(vipāka)随身,不管他生在何处或在那里生活,其业报自会资助他,又或者为他带来痛苦与是非麻烦,就像他当初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众生一样。是不是拥有人类的身体或其他非人的身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是否具有善业或恶业。一个有情之所以会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以某种型态出生或生活,就意味着他必须在那个地方去经历他命中注定的快乐与痛苦。因此,究竟是生活困苦抑或富足安乐,便端视于这个有情的善恶业而定,而其强弱程度又取决于每一个有情自己过去所造下的前因而定。」

阿姜问:「祢说有些鬼是有道德(惭愧心)的善鬼,有些不是。难道说鬼跟人一样也懂得道德(惭愧)的意义吗?」

鬼首长说:「道德(惭愧)是放诸四海的东西,不仅人间有,各界都有。在自然之道中的美德与幸福普为世上各地的苍生所知,只是他们可能会替它取个名字,也可能不会,毕竟众生所喜欢且必定依靠的是它的特质,所以它的名字是甚么并没有那么重要。美德实际上就是『戒法』(Sīla–Dhamma),从美德所衍生出的欢悦与喜乐也是戒法的一个面向,而它们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说到有戒法的鬼,指的自然是那些有良好的品格及善待其他诸鬼的善鬼;而另外说到没有戒法的鬼,指的是那些不善良、不具良好品格及对其他诸鬼不友善的恶鬼。就跟人类的好坏差不多,分别表现在他们的行为差异上。总而言之,何处有道德戒法,何处就有和平;何处没有,何处就有纷乱。」

「祢刚刚有提到祢们有亲戚,这是甚么意思?祢们从甚么时候开始彼此成为亲戚的?」

「鬼的亲戚眷属和人类无异,换言之,当我们前生为人时,我们彼此就像兄弟姊妹一般亲近,并像人类一样相互尊重。后来,当我们死后,我们都变成了鬼魂,然而我们仍清楚记得彼此,所以打从我们生前为人时就已是不可分割的血亲,直到有一天业力迫使我们分离,使我们各自投生在不同的地方,那时我们才无法记住彼此。」

「当你们搬到清迈后,会不会像人类一样思乡,想念自己的老家?」

「没有甚么好想念的,因为鬼魂不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的农场和家园。我们有的只是一些个人随身携带的微细物品,所以没有甚么好想念的。」

「既然如此,那么祢干嘛还要随身带这些篮子以及那些把祢全身塞得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为什么祢们要带着这些马和牛?把它们给丢掉不是更好吗?」

「这些东西对鬼魂很实用,也是它们的财富福报,众鬼对这些东西肯定有执着。又或者,换另一种说法,在鬼界和人界,鬼和人之间在业报上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他们都有各自的业力及与生俱来的业力果报,从而鬼的财富福报与人类并没有甚么不一样的地方。」

「祢们以前住的地方,以及祢们即将前往的清迈,都有房子可住及当地的朋友吗?又或者祢们当中有某些鬼不一样?」

「我们就跟人类和其他有情一样,都有房子、孩子及亲友。因为我们和其他众生一样,也是一种生命(有情),但人类和其他某些众生的肉眼却看不见我们的身体。虽然我们对于具有天神身躯的众生来说非常具体可见,而且我们也同样有欢乐与痛苦,因为鬼的心识与其他众生的心识都具有相同的业力因缘果报。因此,不论生在何处,或以何种形式出生,都必须像其他众生一样经历其业力果报。」

阿姜说,当他看到众鬼举家搬迁到新地方时,各自携家带眷经过他的面前时,跟人类在搬家时的情况没有甚么不一样。

它们给人的印象就是身上背着各式各样的东西,外观上表现出痛苦、焦虑及不快乐。它们就像人类在搬家一样,也像其他如蚂蚁将卵从一处搬到另一处的生物一般,这让他想起了佛教的教诫:「业力因缘果报以不同的方式安排众生,使其依据所做所为的业报去体验不同的事件。无论身处何处或出生于何处,他们都受制于善恶业力的影响,不论是乐或苦都一样,且没有众生可置身于业力因果之外。积德行善者必得乐果,而多行不义者必得苦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法则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一切有情,不论其出生的型态为何。又或者更精简地说,五蕴身躯只是苦与乐的家园。既然生死一如、平等无二,那么「生」又有何欢呢?因为不想死却渴望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生,到头来仍除了一死,甚么也求不得。阿姜说:「对于这些我曾遇过及见过的鬼魂与不同的诸神等非人,我曾思惟过,并将它们与我自己及其他的有情做一番比较,后来我相当明白大家都卷入了这一团大苦聚中,就像被关在某一处的各种动物。对于我自己及其他苍生的生死处境,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解脱,这一点令我感到悲悯。我越是遇到这样的事情,那么在拔除令众生一再生死的无明这一件事上,我就会越努力于心智的禅修。因为生存及出生,就是缘生出『苦』的直接因缘。因此,想要获得圆满无上幸福之人,就不该同时渴望与此目标相互矛盾及背道而驰的出生。因为从心中将这种冲动的种子给拔除,才是真正、彻底及完美的幸福。」

他又进一步说,他不仅接触过饿鬼(Pretas)、鬼魂、天子、诸神,还说:「就算已般涅盘的阿姜曼也经常慈悲地来访我,通常阿姜曼给我的教导大多强调不要心不在焉,并唤醒正念以确保正精进。他说不只是在静坐或经行的时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正念现前,这才叫做正精进,因为正念现前就是正精进。正念就是觉知法,是抵御及忍受艰困的法,是战斗中用来躲避敌人攻击的法,是在心识与烦恼的战争中勇敢前进、无惧死亡的法。但万一缺少正念,就必将注定失败。」

这就是阿姜曼所教导的,因此修行者必须开展正念,并应在心智的每一个层次与阶段中都时时刻刻精进、与「法」同在,以下就是他教的内容:「

不管是否刚起步修行,或已臻禅定成就,或是否刚开始修观智、已生起观智或已臻能善用观智的善巧或内明的阶段,在各种情况下正念都是在修行各阶段的必备品。然而,应积极提升正念,直至根深蒂固的程度,使其成为『大念住』( Mahā–sati),这是它本该有的一种模式,因为在修行中,正念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修行者应对其投注最大的心力与关注。

不管此刻正在做甚么,无论内身或外身,或粗或细,正念都是基本功,都应系念在前,都应渗透到其所从事的每一件事中。在每一个阶段的禅定与每一个阶段的观智,正念都必须扮演起守护者的角色守护在前。如果缺少正念,还远不如缺少从事各种形式的修行及不去修行。所以你可以选择去修行或不去修行,但绝不能失去正念。任何精进培育正念的人,无论他心中的烦恼有多深,都肯定会清除他解脱道上的障碍并持续走下去,直到他获得成功。这代表各种层次的定与慧都将生起,并缘于正念的强大影响力而能获取力量,因为正念提供了它们(定与慧)所需的养分,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这种从一开始逐渐正向解脱(vimutti)之道就是正念之道,就是它在资助它们(定与慧)。如果想要修持各种禅定(samatha)与内观(vipassanā)的人不具正念,他们的禅定与内观就根本不可能生起。从修行之初一直到最后,我不见一法如正念一般如此殊胜且深入人心。正念是一种守护,是一种养分,是一种预防针剂,可保护各种层次的禅定与智能,这两种法(禅定与智慧)唯有依靠正念的照顾与提升才能得以进展并成就,而如果没有正念,就什么都不可能。你们都必须谛听,牢记在心,并善加受持,千万不要在迷惑之雾中忘记以下的叮咛:『在修行之道的各项努力,正念一直都是其强大力量的深井,在以任何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之前,都必须臣服于正念,不论粗或细,也不管是何种层次的修行,都必须要有正念,而这是修行领域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环。』

『至于智慧,到了要禅思的时候,就必须穷尽最大的努力而为,不要因为怕智慧「泛滥」而保留其实力。如果在各方面的观照或禅思的时候,都能保持以观智来控制其智慧,智慧就不会泛滥而变成没有意义的废物。智慧之所以会像洪水泛滥而无法阻止,都是因为缺少正念来驾驭它,之后变成思考记忆(saññā)方面的抽象哲理的妄想,最终使人无法发现实相,然而有正念相伴的智慧就必然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大观智(Mahā–paññā)。』

『一旦心识有大念住(Mahā–sati)与大观智(Mahā–paññā)相伴,那么即便烦恼厚比山高,也承受不住大念住与大观智所带来的摧毁力量。修行大念住与大观智的时候,不该注意去时间、地点或其他事物,而应该以正念去念住觉知心识与心中的一切生灭现象,同时以观智去观照。这就是诸苦中的解脱之道,而苦就是五蕴身心,不是依于身心之外的地点、时代与时间。』

『然而找一个僻静之处作为赢得胜利的适合战场(修行道场)才是修行的正道。但也不可以过于关注在寻找地点这一件事上,到头来反而变成一种执着或执念,因寻找地点所衍生的焦虑反而会变成一种自寻烦恼的障碍,不过还是应继续寻找,直到能找到一处满意的适合地点,找到之后,就应提起正念,并同时以观智禅思,不可再浪费时间。』

『四念处与四圣谛(Sacca–Dhamma)就是战场,在战场上,必须全力投入正念、智慧、信心与精进。不要怀疑,除了在四念处与四圣谛的领域,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得到「道」、「果」及「涅盘」。以你最大的智慧去觉悟圣谛,这些都是不可动摇的法,都是从无始以来历代所确认的道与果,而且在任何层次的道与果都能给予完整且完美的保证,没有任何的缺陷。』

『任何缺陷及达到目标的无力都可以在正念、智慧、信心与精进中被找到,而不是在前述中所提到的不可动摇并一直提供确认的法中找到。因此,你必须穷尽你的智力在四念处与四圣谛中去挖掘与寻觅果实,并在这条路上坚定你的心智。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必将经由你的善巧与最出乎预料的方式(而且是前所未见的方式)受赠道与果。』

『我的解释就是道与果的总结,而且在别处找不到,你们必须试着去遵循!你必须去除对大师(也就是佛陀,Sāsadā)、法、僧等三宝基本特质((aṅga))的疑惑,并去除对世人所称已般涅盘的禅师(Gurū–Ācariya)的怀疑。』

『所谓的涅盘,并不是「世人」所以为或想象的地方,它究竟位于何处?「世人」无法臆测或想象。但在彼处,你会看到涅盘、佛陀、法、僧伽、导师以及你自己就在那里,之后,所有的疑惑与各种不确定性都将消失。而那个地方到底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具有大念住及大观智的心识,这个心识与四圣谛及四念处同在,它全面深入地挖掘与追寻,直到一切都变成了「法」,且每一部分都变成客观真实,并在四圣谛与四念处中完全没有任何错误的邪见与认知。之后,它们每一个都是客观且真实的,也就是说,四念处是真实的,四圣谛是真实的,有智慧的心是真实的。这就是解脱(vimutti)!这就是涅盘!这就是大师佛陀、法、僧伽及已证悟清净解脱心的阿姜们的住所!』

『我再说一次,那个地方到底在哪儿?那是一个一切焦虑与烦恼都止息的地方,是一切的无常、败坏变异及出生都已被舍弃放下之处,是所有的苦都已被舍弃放下之处。只要你肯放下,肯放下所有的一切,涅盘就在那里!因此,你一定要在彼处努力发展「放下」的修持之道。不要耽溺迷失在臆测或猜测,这只会浪费你的时间,没有意义,到头来徒劳无功,一事无成。因为佛法不是给人去臆测或猜测的法,而是肯真正依照世尊的教诫奉行的法,此人无须任何猜测或臆测便能抵达及获得真实究竟法。』」。

当阿姜曼慈悲地说完他的教导之后,这一位阿姜便在禅境中向阿姜曼顶礼,然后阿姜曼稍微移动了一下便立刻消失不见。这一次他不是从天而降现身,而当他离去的时候是瞬间即逝。这一位阿姜说,他无法确切事先知道阿姜曼会以何种禅境现身,因为有时候他会在空中飞来飞去,有的时候又会像一般人一样以走路的方式出现,但他的外表容貌却跟他生前的样子一模一样,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他说,事实上,每次他来教导他的时候,他的外表都没变,他经常慈悲地现身来指导他。

这一位阿姜的际遇相当的奇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他最喜欢在山林中生活,喜欢独自行脚,喜欢各种突发状况,诸如遇到老虎等等。就算他从森林出来,遇到其他的比丘或朋友,也只是片刻之后,他又会回到森林中。然而尽管他有这些特质,他依然过着安全的生活,并没有对他造成任何的伤害。

有一次他驻留一间寺院,某日中午的时候他在一间小禅房里休憩,当天,他的母亲来到寺院,站在他的小禅房前催促喊他:「赶快来大厅(sālā)!因为Madrī女士刚刚来了,赶快过来,快点!」

他不知是什么原因使她这样催促他,但她还是站在他的小禅房前不停地催促他,叫他快点出来,他吓了一跳,完全清醒,跑出了小禅房。他来不及想为什么,也不及细想Madrī女士在大厅这一件事是真是假,他想都没想便跑出了小禅房。然后,最出乎意料及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就在他匆促跑出小禅房大概9码远的距离,小禅房前的一棵大树忽然折断并直接压倒在小禅房之上,将整间小禅房都压到粉碎。如果他的母亲没来叫醒他,他极可能一直睡下去,且永远再也醒不过来。他说好在保护他的善业还没用光,不然当天肯定就是他的死忌。

这件事之后,阿姜便问他的母亲为何这么急切地来叫醒他,让他来不及细想就直接跑出来,他醒来后,即使树都崩倒下来,他都还搞不清楚状况。他的母亲说在那个时候她真的看到了Madrī女士就坐在大厅,并对她说她就是Madrī,她觉得冥冥中好像有股神秘的力量让她觉得必须赶紧把他给叫醒去见Madrī女士,而于是她就想要她的儿子出来欢迎Madrī女士,而直到当时她也只在《本生经》的故事中听过Madrī女士,她从没想过会见到她,也没想过她会像这样出现并坐在森林的大厅。于是乎她不知所措,只好跑去叫醒她的儿子,并赶紧带他去见Madrī女士。母亲的这一番解释让阿姜很吃惊,他说他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如果没发生的话,当时的他肯定会死。

听到这一段事迹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寒毛直竖、背脊发凉,阿姜还进一步说,这是一则善业(福)护身的真实事件。他的母亲跟他说,她真的有看到一个女人坐在大厅,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事实上她从未见过这一位自称Madrī女士的美丽女子。但就在树倒塌之后,她回去找这一位Madrī女士,却已找不到人,只剩一张贵族Vessantar爵士与Madrī女士的合照,而且这一张合照已经摆放在那里很久了。听到这一则灵异事件的每一个人都啧啧称奇,惊叹不已,大家都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一位阿姜似乎已多次濒临过生死交关的险境,除了前面提到的大树倒塌在小禅屋的事件,他还多次与老虎面对面相遇,但天神总是冥冥中护佑他安然度险。我们会在下一个故事中来讲述他惊险逃脱死亡的事件。

有一天,这一位阿姜从山丘上下来,并在位于一片广大林区的村庄附近驻留。他在傍晚时分抵达,并在森林中过夜,天黑后,大约晚上9点左右开始下雨,紧接着刮起狂风暴雨,并下起大冰雹。他找不到其他地方躲避,只好躲在一棵大树下。当时天太黑,什么也看不见,暴雨夹带着冰雹倾盆而下,犹如从山上落下的鹅卵石,一场巨大的暴风雨就此形成。他躲避的那棵树彷佛会被连根拔起,就在他全身都湿透之际,他一只手撑起伞帐(klod),他的钵挂吊在他的肩上,他就像一只在树下被雨淋的鸟,冷到瑟瑟发抖。接着,他没想到,突然间,在暴风雨中一根大树枝从树上被风吹断,正好砸落在他的身边,并砸中他手中的伞帐,把伞帐给砸碎,而他的钵从肩上掉落,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当时的他只有用他的身躯与生命去抵抗冰冷的天气,并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他所有的东西都掉了出来,而且他也找不到,因为当时的夜色太黑,雨又下得很大,暴风雨正在肆虐,他伸手不见五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在原地,闭上眼睛,观察自己的呼吸,看它到底什么时候会停止。他身上仅存的两件僧袍都浸湿了,冰冷、麻痹与疼痛似乎迅速蔓延全身,当时的状况实在笔墨难以形容,他一度以为他已死于当时周遍全身的疼痛与折磨。

他就站在那里,心中忆念着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他曾经历过的痛苦与折磨比此刻的他所经历的一切还要更严重。然而世尊并没有被打倒,他依然有惊无险、平安过关,直到他觉悟并成为天人师(Sāsadā)。

这一位阿姜如是思惟:「就我自己而言,我遇到了一些痛苦,而这些痛苦也只会持续到雨停为止,如果我连这一点苦都受不了,就没资格活下去,我根本不该为失去生命而追悔。」

大约两小时之后,暴风雨开始减弱,他能更自在地呼吸了,因为他一开始以为他会在暴风雨及冰雹中死去,那一夜他没有躺下来睡觉,只能蹲下来,等黎明的曙光乍现。而就在下雨的时候,忽然间一条金环大蛇向他爬过来,且不离去。牠爬到他的脚边,他弯下腰仔细一看,发现是一条金环蛇。他之所以能看得到蛇,是因为当时虽仍下着雨,天色很黑,但乌云已退去,渐露出月色。他试着想赶走那条蛇,但牠就是不肯走,且就在离他半公尺远的地方蜷缩起来。这使他随顺因缘,心想:「我现在吃尽了苦,而天正下着雨,这条蛇大概觉得非常舒适,于是爬出来四处找吃的。可是奇怪,为什么牠现在不去找吃的,反而盘起来静静地蜷缩在那里,而且还离我那么近,我何必要赶牠走?也许值此最艰困的时刻,牠会变成我的朋友。」

一旦他接受了这样的因缘,他就不再试着赶他走,而是让牠静静地蜷缩在那里。而这条蛇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吓人的举动,牠可能只是依照牠的习惯活动,而当天一亮,牠便无声无息地爬走了。

当时天太黑,这一位阿姜根本没办法离开,他找不到他的东西,也没办法点火,因为他的东西都在他的钵里面,而他的钵已被折断的树枝给撞掉了,他找不到他的钵,当然他也找不到钵里的蜡烛及「布」灯笼,他能做的就只是站着或蹲下,盯着那条环蛇,直到天明。当天色渐明,他赶紧找昨夜弄丢的东西。昨夜被树枝撞掉的伞帐都被撞碎,他的钵都被树枝撞到严重变形,但还不至于不能修复,他把一些凹痕给敲掉,可用来装他要吃的食物。

一大早,一些村民来探望他,他们对阿姜昨夜的惨况感到同情并予以慰问,他们对阿姜说他一定是有很大的功德善业才能使他安然度过悲惨的昨夜,他们向他表达了同情之意。但其实他们也自身难保,因为这一场暴风雨把村里的许多房子都给摧毁了,许多房子的屋顶都被掀开了。

如果一个人的大限未到或恶业尚未成熟,那么就算发生这样的事,他也会安然度过难关,但又有谁愿意遇到这样的事呢?这就是头陀比丘的生活方式,也是在每一个头陀比丘成为能教导弟子的阿阇梨之前都必须忍受的经历。就如同上述中我们所见,他们的生活因为充满着痛苦与磨难而多姿多采。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轻言放弃或松懈,因此,我们前面所说「他能做的就只有站着或蹲下,…..在寒冷的夜晚忍耐…」,这就是另一种与敌人作战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被逼入绝境、退无可退的修行方法,因为他已遇到了敌人,也就是狂风暴雨、冰雹、掉下来的树枝、被树枝破坏并散落一地的资具。这些都是环伺在他四周的敌人,与他的距离如此之近,令他无处可逃,这就是所谓濒临死亡、身陷险境、被逼入绝境的作战方法。然而,他依然能度过难关并存活下来,这就表示他的大限未到、恶业未熟,所以他没事,而且之后还能成为阿姜禅师,为世人弘法利生。然而他的弟子们听到「死里逃生」的修行方法,肯定会想如果他没有这样的经历,今天就不会有关于死里逃生的修行经验流传给我们了。这么一想,他的弟子们似乎比老师就更有优势,因为他们不用像那些努力奋斗的人那样去亲身经历如此的艰困便可听闻到这些经历。

这一位阿姜打从一开始修行的时候,便遇到了很多的痛苦与艰困,但他的修行水平非常的高深,值得尊敬与赞叹,堪为我们大家的楷模。时至今日,他依然没有松懈,因为他过去从这么辛苦的努力中总能获得成果,且会一直持续下去。他从未看过从软弱懈怠中可得到任何有益的成果,所以他抗拒趋往那个方向,诚如本书之前的说明,任何从修行方法中见证不凡成就的人都可能会遵循此道。

这一位阿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正面的例子,虽然很难再找到可以作到跟他一样的人,这样的心智与修行的层次实在值得尊敬与顶礼,因为他在禅定中能发显大神通,能在内心感知及用天眼去跟鬼神、孤魂野鬼、天神、龙王等非人沟通,很难找到能像他一样经历过这些超自然现象的人。他很能掌握观智的诀窍,但头陀行才是他的最爱,而且他一直都维系得很好。在阿姜曼的弟子中,他的修行成就非常的高,阿姜曼还在世的时候就曾高度地赞扬过他:「他天生就是有能力可以帮助天神,当他提及有关天神、鬼神、孤魂野鬼、龙王的时候,他知道他在说甚么。他少欲知足,乐居山林,意志坚决,勇敢,能自我砥砺,不随世间八法而起舞。他听从老师传授给他的修行方法,认为森林、山丘、悬崖峭壁一直都是居住与修行的最佳道场,他不是那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人,也不是处处讨好他人的乡愿。大部分的人只喜欢玩文字游戏,却不重视真正的法义,如果打一个比方,就好比只得到资产负债表,却没有任何真正的资产可以支撑…..。他完全没有这些缺点,但他的修行成就却值得受到尊敬与赞扬。他的不多话也值得称赞,然而他一旦开口说话,往往能一针见血,他不会喋喋不休或说些杂乱无章的绮语(杂秽语),而他喜欢说真实语,行正行,这就是他的习性。至于他个人的资具非常稀少,但比丘们和他的弟子都很清楚他从不囤积很多的东西,因为他喜欢在山林里行脚,很少去人多的城镇。此外,他很少在一个地方待太久,也就是说他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待到让当地的人都认识他并常来参访他,他对修行保持兴趣与专注,不会介入或关心其他人与他们的布施供养。这一切都成为了他的人格特质,也就是乐于正法,并待在他认为适合并有利于达到修行成就的地方。这一位阿姜平时就喜欢与各种野生凶猛动物有关的精彩相遇,很可能他与这些动物在过去多生多世以前就互为敌人,所以他今生过着比丘的生活,喜欢走在最容易遇到危险的地方,但我们看到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情,不管这些动物看起来有多么凶猛,每一次的相遇都会使他的修行进步。而这些相遇也从来没有为他带来任何的不幸,也没有让他灰心丧志,当然也没有对他的梵行生活(Brahmacariyā)构成任何的威胁。事实上,这样的经历越多,他对于功德善业的信心、对业力因缘果报的信心、对戒德的信心、对正法以及自己心智能力的信心就会越强,如果他没有这修行经历,这一切就不会变得比平时更强大。

这产生了与修行者的直观一致的猜想,也就是慈心的力量、修行此道的力量、法的力量,这个「法」总能给世人带来信心与平静,使人平安无恙,在每一次遇到不同的情况时都能获得心智的力量。这一位阿姜很可能就是那些拥有强大慈心力量的其中一位修行者,能令所遇到的动物的心中产生不确定感,使其凶暴无情减退和消失,进而在牠们的心中这一位阿姜变成了牠们的亲朋友好。不这样的话,牠们很可能会对他的梵行生活构成致命的威胁与危害,他也就不可能活着被人传颂他的事迹,而事实上他到现在都活得好好的。对那些亲身体验过并洞悉「法」的人来说,「法」也因此是最神奇、最不可思议且难以预期之物。然而,这已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范畴,对于不是在这个领域中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神秘的谜团。话虽如此,法依然是法,且与世人同在,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有没有人去接触过它、了解它或相不相信它。因为「法」就其自身而独立存在,犹如亘古自然法则的唯一道法(Eka–Dhamma),并不依赖任何会影响或左右它的因缘而存在。

这一位阿姜对于我们已经讨论过深埋在他心中的各种形式的法的价值肯定有一份良好的信念,因为他喜欢深入林中,心甘情愿忍受他在那里遇到的一切障碍与困难,从不退缩,更从容不迫或削弱这些艰困。事实上,他甘于业力因缘的安排,他越走下去就越心满意足。每一年雨安居结束的时候,他都会离开僧团,前往山林中实践他的头陀行脚,而当他离开的时候,没有人看到或知道他去哪儿,他以此实际的行动来呈现这一个真谛。他从不会被人看到在人多之处徘徊闲逛,也不会去跟人打交道,一直以来,他都前往山林,为心中的道果而努力奋斗,从不松懈或放弃。他可以带着明显的心满意足的表情去谈论各地的森林、山丘、洞穴石窟和悬崖峭壁,如果有人引他更详尽地去描述这些地方,就会激起听众的热情,他们会变得全神贯注,不希望他停下来。想象自己带着一颗全然投入及喜乐的心一路前行,彷佛卸下了肩上的各种重担与包袱,换言之,在他所述的那些地方抛开心中的烦恼。听了他的话以后,不禁让人向往,会让人开始想着该怎么前往并待在这些适合的地方。这一位阿姜所陈述的地方,都是他的修行之处,在那些地方他的心识会比在一般其他地方更容易宁静与入定,直到他厌倦了那个地方。这位阿姜说:「有时我禅坐,有时可能是睡觉的时候,我不确定是哪一种情况,但夜间有一只大老虎悄悄地来到我坐卧的小竹台上,而我完全没有察觉到。但我醒来的时候便发现牠的脚印,因为我每天都会在我住的地方扫地,清扫树叶及一些秽物,而任何在那里走动的动物都会留下清晰可见的痕迹。所以一大清早我便在我住的地方发现牠的脚印,我便循着牠的足迹去看牠离我有多近,后来我发现牠都已经爬到我睡觉的平台上,而且不仅距离平台4、5英尺远,甚至最后一个脚印都距离不到18英吋。牠很可能是跑来闻我,发现我还活着,而且是一个人类,便悄悄地离开了。而当牠离开之后,牠又回到原路上,并没有在我住的地方出没徘徊。当我看到牠的脚印,发现牠这么大剌剌地走向我,我有一点害怕,因为牠的脚印真的很大,远大于一般平均大小。但牠也只有在那一个晚上出现过,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牠。我在那个地方待了几个月,而如果牠想把我当成一餐给吃掉,牠很可能会回来。但后来牠并没有再靠近我,虽然我仍会听到牠的吼声,就像我在林中各处经常听到的那样。」

我喜欢提出新奇的建议,所以听了阿姜的话,我立即用一种鼓励他的方式对他说:「我觉得牠是来向你表达敬意并赞叹你的波罗蜜(pāramī),而不是与你为敌。因为牠是一只动物,不能像人类一样能出家为僧及修行,所以当牠四处游荡的时候,碰巧遇到一位心很好的比丘,牠对你充满了信心,并向你顶礼致意,赞叹你的功德。但如果牠是在其他的时间来,牠可能会担心吓到比丘,所以牠只好趁你睡觉的时候偷偷来嗅你,所以牠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尽情地欣赏你,而不用担心你会被吓到僵硬,这样就不会违背牠来向你顶礼致意的美意。只要他能如愿地向你顶礼致意,牠便会立即退出,因为他怕你醒来会害怕,又或者作出某个手印或使用某种神秘的咒语对牠施咒,从而破坏牠对你的好感与敬意。我觉得这是最有可能的解释,不然的话牠怎么可能这么大胆爬到你休息的地方?」

这位阿姜微微一笑地说:「牠怎么可能对我有充分的信心与敬意?牠应该是这样想:『嗯..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零食。』,或类似的想法,当然,这就是牠爬上来看看我的原因。之后,牠查觉到这是一个人,牠便很快地离开,因为打从牠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牠们天生就怕人类。就从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没看到牠来嗅我或看我的痕迹。」

他进一步说:「这种动物的奇特之处便在于牠们内心似乎被某种倾向所掌控,驱使牠们来看比丘禅坐、经行、精进修行,或在蚊帐中禅坐或睡觉的比丘。有时候他们在早晨的时候会过来看看我,牠们会像一只狗一样趴在那里,心满意足地望着你,不会对我作出任何吓人的举动。有时候牠们又会在半夜的时候出没咆哮,然后在我所住的洞窟里出现看着我。牠一出现的时候,就会像一只狗一样趴在那里看着我,当牠觉得看够了之后,就会自己离开,完全不会作出任何惊吓我的举动。然而我不禁有些害怕,毕竟牠们是很可怕的动物。比较奇怪的地方是,来看我的那些老虎,不管牠们是打哪儿来,或甚么时候来,都是那种体型巨大的斑纹巨虎,牠们的身体很长,是那种很厉害的老虎。但牠们从未表现出任何让我害怕的举动,牠们就只是看着我,看够了之后牠们就会离开,再也没有回来过。不管我在何处,或待在甚么地方,当牠们来看我的时候,牠们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出现,牠们不是来咬我或把我当食物抓起来吃掉的敌人,而是像那种已习惯人类的那种居家宠物。所以牠们从没有表现出敌对的姿态,但牠们看我的眼神似乎一直都很犀利与难以安抚的样子,这是牠们的兽性,即使牠们没有突袭我并将我当作食物吃掉的敌意与饥饿。即使如此,牠们的眼神还是非常的犀利与可怕。」

我接着问他:「那些老虎来找你的时候,你有没有跟牠们说过话?」

他说:「有时候我会说一些话,比如『你为什么来这里?这里不是你找食物的地方,这里是比丘修行之处,你应该去别的地方,不要来这里,因为比丘可能会很害怕,以至于你的来访变成了一种恶业,这可能会让你下地狱。』。但我说『我可能会害怕。』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打从我看到牠的第一刻起就已经害怕了。」

「当牠们趴在你的面前盯着你看的时候,你有没有向牠们走近?」

「有时候我会走近牠们,因为就在我要牠们离开,牠们没有理会我说的话,而是停在离我6到8码距离之处,就只是趴在那里盯着我看,我就会走过去,用手指或一根棍子指着牠们说:『你们游荡的地方就在那里,到处都是森林与山丘,你们爱去哪儿就去哪儿,都比你们在这里吓比丘要好得多了。去吧!不要在这里胡闹,不要吓唬正在禅修的比丘,不然你们死后都会下堕地狱!』牠们离去的时候,突然纵身一跃,便悄悄地消失不见。」

「我想这些老虎可能知道一些比丘的习性,不然牠们怎么会来我住的洞窟里找我?因为有些洞窟又大又宽敞,不是老虎喜欢待或爬上去的地方,因为牠们喜欢待在隐蔽处,因为不容易被看见,所以牠们可以按照牠们的习性保存肉类和猎物。牠们肯定知道比丘的一些习惯,才会在日中时分这么费力爬到这里来看我。牠们就像小孩一样认为爬到洞窟去找比丘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但老虎毕竟跟小孩不一样,牠们喜欢在晚上或清晨比丘外出托钵前来找比丘。」

「在这些老虎来找你之前,你有没有想过,你希望牠们来找你?」

「我为什么会希望牠们来找我?就算牠们只来一会儿,也都把我吓得半死,把吓得我汗流浃背。要是牠们待着不走了,我肯定会怕到发高烧,有谁会想开这种不正常的玩笑?谁真的会想让一只老虎漫无目的地来找他们?」他轻笑着说。

「我是因为看到你的胆子明明很大,一个人住也不怕寂寞,不怕没人跟你说话,我就会想可能你希望老虎来陪你作伴,我才会这样问你。」

阿姜开怀地笑了一笑,接着说:「刻意地去找麻烦和危险不是正道,谁的胆子这么大会这样想?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而且也与『法』不相应。假设牠突然出现,表现出真正的攻击与杀意,这个胆大妄为的匹夫最后会落得甚么下场呢?」

「修行比丘所从事的修行,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肯定看起来非常的冒险与危险。但若站在『法』的角度来思考,对于想从任何特别的方法获得功德利益并想继续以同样方式获取更多利益的人来看,这就变得非常的正常与自然。所以从这样的修行方法中获得好成果的人便很可能会这样继续「攀爬上去」,即使会遇到困难,他们也必须忍受各种冒险的痛苦与危险,他们必得在某种程度上忍耐与接纳,大部分的修行人都已能在心中建立好稳固的基石,直到他们能成为其他比丘、沙弥、一般大众的禅师(阿姜),而在此之前,他们都是以上述的方式修行。因此,阿姜曼常说:「法一定是在濒临死亡之处找到,如果未曾与死亡正面对峙,就不可能见法。」

这是因为以坚定不移致力于解脱的心志来面对死亡,从而冒着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危险,是那些以真实及真诚的方式决意修行此道的比丘所坚持的原则。因此他们在精进修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一直遇到食物不足及资具匮乏的情况,但因为他们心中有法而感到知足,因为心所在之处,便有平安与光明,不受外界的影响与干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6會員
377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如前所述,一般来说,遵循阿姜曼路线的头陀比丘都喜欢住在森林与山上,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可以远离尘嚣与摆脱干扰,以便于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得以自在生活,专注从事其所乐之沙门静修(Samaṇa–Dhamma),尤其是,世尊曾说土木工程与建筑计划等世俗工作并不利于沙门独居静修的修持,这在《律藏》的《大犍
Thumbnail
2025/10/20
如前所述,一般来说,遵循阿姜曼路线的头陀比丘都喜欢住在森林与山上,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可以远离尘嚣与摆脱干扰,以便于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得以自在生活,专注从事其所乐之沙门静修(Samaṇa–Dhamma),尤其是,世尊曾说土木工程与建筑计划等世俗工作并不利于沙门独居静修的修持,这在《律藏》的《大犍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七章/天神闻法的方式阿姜措传奇  阿姜曼与阿姜措都说天神跟人类一样各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大家都各有各的偏好。比如说,有的天神偏爱听《三转法轮经》(《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有的就喜欢《应作慈爱经》(《Karaṇīyamettā Sutta》),也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七章/天神闻法的方式阿姜措传奇  阿姜曼与阿姜措都说天神跟人类一样各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大家都各有各的偏好。比如说,有的天神偏爱听《三转法轮经》(《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有的就喜欢《应作慈爱经》(《Karaṇīyamettā Sutta》),也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七章/第四节/与各种不同的老虎相遇 有一次,阿姜措住在一个洞窟里,某晚,一轮明月高空挂,繁星满天,天气相当的好,令人心旷神怡,于是阿姜措便在洞口前经行,忽然间,有一只头又圆又大的巨虎在距离他的位置大约 20 码外的地方,以一种令人恐惧和威胁的方式咆哮。这只巨虎的头,用大白话来形容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七章/第四节/与各种不同的老虎相遇 有一次,阿姜措住在一个洞窟里,某晚,一轮明月高空挂,繁星满天,天气相当的好,令人心旷神怡,于是阿姜措便在洞口前经行,忽然间,有一只头又圆又大的巨虎在距离他的位置大约 20 码外的地方,以一种令人恐惧和威胁的方式咆哮。这只巨虎的头,用大白话来形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王居士年輕的時候曾經為非作歹走錯路,經過佛法點化,想懺悔業障,想報佛恩,所以盡量做善事。學佛、放生到第十五年的時候,發生一個大事情......王居士睡覺半夢半醒之間看到一個鬼王(陰間的主命鬼王,決定你生命的鬼王。)忽然來到他眼前。平常學佛的人,講佛菩薩,看佛像、神聖、天尊、很多的鬼.....
Thumbnail
王居士年輕的時候曾經為非作歹走錯路,經過佛法點化,想懺悔業障,想報佛恩,所以盡量做善事。學佛、放生到第十五年的時候,發生一個大事情......王居士睡覺半夢半醒之間看到一個鬼王(陰間的主命鬼王,決定你生命的鬼王。)忽然來到他眼前。平常學佛的人,講佛菩薩,看佛像、神聖、天尊、很多的鬼.....
Thumbnail
葛玄是道教一大流派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繼修內丹的方士,煉外丹的丹鼎,道教從這裡翻開了新的一頁,也因此才有《神仙傳》這本書。
Thumbnail
葛玄是道教一大流派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繼修內丹的方士,煉外丹的丹鼎,道教從這裡翻開了新的一頁,也因此才有《神仙傳》這本書。
Thumbnail
阿贊廳的早年生活 阿贊廳出生於佛曆2455年,他從小便對各種法術和咒語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法術在泰國十分盛行,許多出名的師傅都以其高超的法術和修為聞名遐邇。然而,拜師學藝並非易事,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阿贊廳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得以拜入名師門下,開始了他卓越的法術修行之
Thumbnail
阿贊廳的早年生活 阿贊廳出生於佛曆2455年,他從小便對各種法術和咒語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那個時代,法術在泰國十分盛行,許多出名的師傅都以其高超的法術和修為聞名遐邇。然而,拜師學藝並非易事,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阿贊廳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終得以拜入名師門下,開始了他卓越的法術修行之
Thumbnail
當你修行到最艱難的時期, 你最親近的人就會出來作妖,這是鐵律! 人間處處是道場, 最大的道場便是在你最親近的人身上, 越是你最親近的人, 越能為你創造出金剛道場, 最痛的傷, 恰恰是最親近的人賜予你的, 因為別人無法進入到你的心, 傷你者,必助你, 最終成就你的,
Thumbnail
當你修行到最艱難的時期, 你最親近的人就會出來作妖,這是鐵律! 人間處處是道場, 最大的道場便是在你最親近的人身上, 越是你最親近的人, 越能為你創造出金剛道場, 最痛的傷, 恰恰是最親近的人賜予你的, 因為別人無法進入到你的心, 傷你者,必助你, 最終成就你的,
Thumbnail
我是一個在出生之前就已經接觸佛經的人,三歲會背心經大悲咒跟1/3部金剛經,我的大半人生幾乎都是在佛教體系的長輩周圍長大的。所以對於類靈性的價值觀是已經深植我的內在,但在這個物理世界體驗各種東西之後,我對於理解跟實踐真理的路途上還是有很多障礙。 尤其對於慾望這方面的東西尤其有很多打架的地方,
Thumbnail
我是一個在出生之前就已經接觸佛經的人,三歲會背心經大悲咒跟1/3部金剛經,我的大半人生幾乎都是在佛教體系的長輩周圍長大的。所以對於類靈性的價值觀是已經深植我的內在,但在這個物理世界體驗各種東西之後,我對於理解跟實踐真理的路途上還是有很多障礙。 尤其對於慾望這方面的東西尤其有很多打架的地方,
Thumbnail
  以下一位請示者來信,來文照登:    102年的11月15日一大早就從彰化市區陪著公公、婆婆及先生前往精舍,請示已往生9年的爺爺目前身處何處?經佛菩薩告知爺爺目前尚在冥府的第三殿受苦,若要超度至地府平民區需要念《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240遍,回家途中大家心中.......
Thumbnail
  以下一位請示者來信,來文照登:    102年的11月15日一大早就從彰化市區陪著公公、婆婆及先生前往精舍,請示已往生9年的爺爺目前身處何處?經佛菩薩告知爺爺目前尚在冥府的第三殿受苦,若要超度至地府平民區需要念《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240遍,回家途中大家心中.......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在祇園的生活很規律,平常除了上課、打坐、托缽,還要輪組打掃、整理環境,每半年換一次組別,上回我和二十億同組,這學期開始,和周利槃陀伽分到同一組。
Thumbnail
在祇園的生活很規律,平常除了上課、打坐、托缽,還要輪組打掃、整理環境,每半年換一次組別,上回我和二十億同組,這學期開始,和周利槃陀伽分到同一組。
Thumbnail
20240124 三摩地王經 - 祖師的提點 上週六,在迴向前行的禪境中,見到了:阿底峽尊者。 我不認識祂,也不明白祂為何要顯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rqeanCziRY1fJJjv4Ev33m4
Thumbnail
20240124 三摩地王經 - 祖師的提點 上週六,在迴向前行的禪境中,見到了:阿底峽尊者。 我不認識祂,也不明白祂為何要顯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rqeanCziRY1fJJjv4Ev33m4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