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該不該被要求為約會買單?當月經幣成為日常,社交幣也該被討論
---
女權團體喊出「月經貧窮」要補助,那男人能不能申請「社交幣」?畢竟在愛情裡,男人買單不只是浪漫,有時更是社會默許的義務。更何況台灣又當又立的女拳師們對AA男也極度感冒。

台灣女權團體以 #月經貧窮 為名,要求政府提供所謂 #月經幣 補助,理由是女性因生理現象產生額外支出,政府理應介入以維護尊嚴與健康。
網友議論紛紛...
有人提出:女性權益當然改由女性自己買單啊!比照勞健保設立公基金嘛!為何要 #全民買單?話說,女性支持 #全民義務役 嗎?
聰明的網友也因此議題,到公共政策平台申請一條:補助男性 #伙食幣,與 #月經幣 議題抗衡。

我個人覺得有趣,不過我不會以 #伙食幣 為倡議主題,而是用 #社交幣 比較適切。
---
月經幣 vs. 社交幣
如果 #月經幣 這主張合理,若我們依相同邏輯推論,那麼男性是否也能以「社會性壓力」為名,向政府申請 #社交幣 呢?畢竟嬯女嫌棄台男菜單裡,第一名靠北AA,再來就是穿搭,然後是不能提供情緒價值。
---
一、現代男性的社交稅
在現代約會文化中,男性雖不再高喊「男主外女主內」,卻仍被無形期待以 #儀式感 為名的 #社交稅。男性不僅要主動買單,體貼浪漫也是基本要求。
約會的餐廳、節日的禮物、情侶的出遊,每一項支出都被視為男人「是否用心」的檢驗。
這筆 #社交稅—繳了,才能維持形象;不繳,則可能被貼上「小氣」、「不夠男人」的標籤。
若女性能因生理需求獲得月經幣補助,那男性為了維持社會對「體面男性」的期待,是否也該獲得 #社交幣?
畢竟,買單不只是浪漫,更是被制度默許的性別責任。
---
二、兩性平權,不該只有單邊補助
社會談平權時,常聚焦於女性被壓迫的那一面,卻忽略男性在「社會責任」中同樣付出代價,甚至更高。
男性要強迫服義務役,且因此被限縮出境權益。多數男性多擔任高風險、高體力勞動工作,生存壓力普遍高於女性。男性被要求肩負更高的社會責任,鐵達尼號一句:#讓女人小孩先走,至今仍被各界奉為圭臬。
不僅如此,許多女拳師更是愛情精算師。說什麼女性外出要投注化妝的時間還有保養品、服裝髮型鞋子名牌包、偶爾還加上醫美和健身房會費,說這些都是女性為了約會所投注的沉默成本。
男性若因經濟壓力選擇AA制,往往被批評「不夠大方」;但若女性主張月經貧窮,社會卻立即同情接納。
這正是當代平權最大的矛盾:講平權,卻容不下男性的現實困境。
我提出 #社交幣 概念並非真要政府發餐券,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平權運動的偏斜。
若性別平等的核心在於「理解與分擔不同性別的困難」,那麼男性在情感市場中的壓力,也應獲得社會的同理。
---
三、社交幣的象徵意義
設想若真有 #社交幣,它或許不是錢,而是一種象徵性的肯定。
承認男人在兩性關係裡也有壓力,也有不被理解的疲憊。
它提醒社會,男性的付出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是值得被看見的一種情感勞動。
或許,當女性不再以消費衡量愛,男性也能卸下「買單等於真心」的枷鎖。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們才算真正理解了「平權」二字的含義。
---
#月經幣 的討論,不該淪為性別競爭,而該成為一次對制度公平的思辨。
.
如果社會願意理解女性的生理支出,就也該理解男性的社會支出。
.
畢竟,愛情從來不該是一場交易,雖然現實中大多數人不會支持這一點。但若制度只補助一方,那這場平權,也就失去了優雅與平衡。
.
你支持發放 #社交幣 嗎?
留言告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