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訊息氾濫的時代,
我們每天都被「世界」淹沒,
戰爭、氣候、通膨、極端氣候、消費焦慮⋯⋯但對孩子而言,這些名詞好像不那麼重要。
聯合國的 SDGs(永續發展目標)
企圖用十七個指標讓人類重新思考:
要如何讓這地球撐久一點、讓生活公平一點。
只是這十七個指標看起來實在太像教科書,
要怎麼讓孩子理解「氣候行動」、
「負責任的消費」、「全球夥伴關係」這些詞?

這正是《欖仁媽媽全球新聞臺》的厲害之處,
它把新聞改寫成故事,
讓 SDGs 在笑聲裡被具象化,
而且全書附注音,這個細節非常重要,
這讓「永續」不再只是大人開會的議題,
而是小學生也能「自己讀懂」的故事世界。
📰接下來,我分別從
〈世界篇〉和〈生活篇〉挑幾篇跟大家分享。

〈世界篇〉就像孩子專屬的 CNN,
十篇故事各自對應不同的 SDG 指標,
從深海到叢林、從城市到太空,
記錄著地球上那些「被忽略的發言」。

📰第一篇〈獨角鯨潛潛的電纜任務〉,
一隻在深海鋪設電纜的獨角鯨潛潛,
海底電纜負責連接世界的訊號。
當有人開始剪斷電纜、阻斷溝通,
不得不思考連線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關於「資訊自由」與「科技倫理」的童話。
沒有艱深難懂的名詞,倒是一句話讓我動容:
「電纜就是要讓大家好好說話、互相了解的。」
另一篇〈小鹿與大火〉
是母鹿帶著孩子逃離野火的故事,
這個故事轉譯了現在的極端氣候。
在焦黑的森林裡,河狸築起防火壩,
樹梢還有小鳥搬運種子,
這童話中的一幕其實是「以自然為本的解方」。
孩子在故事裡體驗恐懼,也學會勇氣;
他們能在故事中理解「保護自然,也是在保護家」。
〈糖果貿易大戰〉讓「經濟」變成甜食的角力,
〈獅子山的女孩〉談教育公平與貧窮消除,
〈雞住正義〉甚至讓雞上街抗議食安問題。
每個故事都對應 SDGs指標,
但是故事裡沒有冷冰冰的標籤,
而是從故事切入,從生活進去,
孩子會在故事裡看到什麼叫「過度」、什麼叫「公平」。
書裡的設計同樣聰明,
每篇最末有「新聞臺筆記」,
用簡短文字補上真實知識背景,
還有延伸問題讓大人孩子一起討論想一想。
📰〈世界篇〉讓孩子明白,
原來自己也能是地球的觀察員。
當獨角鯨潛入深海時,
讀者也潛入了世界的複雜,
但浮出水面時,卻帶著希望的氣泡。

📰如果說〈世界篇〉是國際頻道,
那〈生活篇〉就是家庭臺,
而且把孩子最熟悉的童話角色搬進書裡,
公主愛喝珍奶、玻璃鞋有大尺碼的選擇、
保健室擠滿病患⋯⋯每篇都像是生活縮影。
〈珍奶公主〉是我不能錯過的,
那位靠手搖飲續命的公主,
一天兩杯珍奶、還要加珍珠加糖加冰。
魔鏡成了外送 App,
每天問的是「今天選哪家?」
直到有天珍珠卡住喉嚨⋯⋯
在這個幽默又真實的故事裡,
我們邊笑邊懂「過量」這件事,
它對應的是 #SDG3 健康與福祉,
但比任何健康教育更有效,
因為童話絕對比課本的一百條重點容易懂!
另一篇〈什麼都賣百貨公司〉
則像行銷心理學入門,
森林裡新開了一家百貨公司,動物們蜂擁而至。
「限量!」「太賣!」的字眼閃閃發亮,
蜜獾妮可被這些字眼牽著走,
最後買了一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這篇故事對應 #SDG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讓孩子直觀察覺,
原來「想買」也是一種「被設計」。
〈保健室塞車了!〉談的是公共健康與資源不足,
〈這是誰的玻璃鞋〉討論性別平權與自我價值,
〈樹懶媽媽的甜點店〉則用最溫柔的筆法,
講「慢也可以是成功」。
樹懶媽媽的甜點不多,
但每一份都有真正的笑容。
那是對「效率社會」最可愛的反抗,
也讓孩子理解「勞動」的溫度。
〈生活篇〉的每則童話都在傳遞,
理解世界不一定要拯救它,
我們不是超人,從生活做起就好。
📰《欖仁媽媽全球新聞臺》最獨特的,
是它讓「學習」變得有故事、可以延伸。
〈世界篇〉訓練孩子看遠,
看見海底電纜、森林與國際合作;
〈生活篇〉訓練孩子看近,
看見手搖飲、購物慾與校園生活。
兩本書一起讀,
就是一堂「世界 × 生活」的綜合課。
📰童話從來不是「逃避現實」的代名詞,
反而讓我們在故事裡看到那些沒有接觸過的,
世界的難題,從氣候到貧窮,
從健康到性別,或許孩子還解不開;
但只要他們能開始意識到,故事就有了力量。
當孩子讀〈獨角鯨潛潛〉、〈珍奶公主〉時,
他們其實已經在練習成為地球的公民記者。
從學著報導、理解到選擇自己該怎麼行動,
這就是最美好的一小步。
世界並不是等我們長大才需要被改變。
它正在等待,每一個會讀故事、會思考的孩子。
《欖仁媽媽全球新聞臺:(世界篇+生活篇)》
作者|胡致莉(欖仁媽媽)
繪者|張伊君、奧黛莉圓
出版|晴好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