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在說服人,其實是在當道德魔人?好萊塢編劇教我的「不給答案」銷售心理學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2025年,比特幣衝破 10 萬美金。

我的手機訊息響個不停,但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反而充滿了巨大的無力感。

這場景,我早就預演過了。

時間回到 2021 年,比特幣剛突破 5 萬美金,我就接到一堆朋友的抱怨電話:「X!當初為什麼沒聽你的!」

我看著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我當初明明把價值幾百萬的機會捧到你面前,你為什麼不要?」那種感覺,就像你拚命想把一個人從鐵軌上拉開,他卻覺得你在擋路。

那一刻我才徹底醒悟,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那些跟我一樣,曾經苦口婆心卻被當成驢肝肺的你。我會告訴你錯在哪,以及如何真正地影響他人。

✔ 我勸朋友投資比特幣,結果沒人聽

越想說服,別人越不想聽

時間拉回 2017 年,當時比特幣才 4500 美金。

我看好這個趨勢,不只自己買了,還順手買了 10 顆乙太幣,然後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周圍的朋友上車。

我跟他們講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未來、金融革命。我拿出數據、圖表、專家分析,花了好幾個晚上,一個個解釋。

結果呢?

沒人鳥我。

他們的反應大概是這樣:

「聽起來很複雜,我再研究看看。」「感覺風險很高,我再觀望一下。」「這個東西太新了,不太懂。」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直到 2021 年,比特幣衝破 5 萬美金,我的電話響個不停。但他們不是來感謝我,是來抱怨的。

我心裡想:你他媽當初怎麼不聽我的?

但我知道,這不是他們的錯。

是我的錯。

因為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試圖「說服」他們。

最近我讀了《跟好萊塢編劇學故事變現》,作者馬修·盧恩的一個觀念讓我頓悟。

不要成為道德魔人。要讓人們自己找到教訓。

如果你做得對,觀眾的感覺像是解開一個難題,而不是被告知一件事。

我的頓悟是:與其當個傳教士,不如當個遊戲設計師。 你不用說服玩家,只要設計好關卡,讓他們自己破關,拿到獎勵。

就跟銷售一樣,讓對方覺得自己「應該買」,而不是我們告訴他「應該要買」。

差別在哪?

一個是他自己的決定,一個是你強加的。

人不喜歡被說服,但喜歡自己做決定。

✔ 為什麼你越努力說服,別人越抗拒?

你的大腦會自動啟動防火牆

當你試圖說服別人時,對方的大腦會自動啟動防火牆。

因為你在「告訴」他該怎麼做,這會觸發他的反抗心理:「你憑什麼告訴我該怎麼做?」

就算你說的是對的,他也不想聽。

因為一旦他接受你的建議,就等於承認你比他聰明、判斷比他好。這對自尊心是種威脅。

所以他會找各種理由拒絕你:

「我再研究看看。」(其實不會研究)「我再觀望一下。」(其實不會觀望)「這個風險太高了。」(其實只是不想承認你是對的)

這不是他的問題,這是人性。

神經偶合:你的大腦需要「共同創造」的感覺

有個科學原理叫「神經偶合」(Neural Coupling)。

當你講一個故事時,聽故事的人大腦會開始模仿你的大腦活動。

但前提是,他必須覺得這是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你灌輸的。

怎麼做到?

給暗示,不給答案。

讓他自己思考、推論、得出結論。

這時候,他的大腦會覺得:「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然後他就會相信。

因為人總是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別人的建議。

✔ 我連續兩年教青農做個人品牌,結果沒人成功

我給了所有答案,卻沒人照做

我曾經連續兩年受邀去教青年農民如何做個人品牌、產品行銷。

課程反響很好,所以連續兩年受邀。

我教他們怎麼拍照、寫文案、經營社群、做直播。我把所有我知道的都教給他們,甚至幫他們規劃了完整的行銷計劃。

結果呢?

全軍覆沒。

第三年,我就婉拒教學了。

為什麼?

因為我誤判了一件事:他們沒有真的想做,只是覺得應該要做。

我告訴他們「你應該做個人品牌」、「你應該經營社群」、「你應該拍短影音」。

但這些都是我的想法,不是他們的。

他們沒有自己找到「為什麼要做」的答案,所以沒有動力去做。

我給了所有答案,卻沒人照做。

因為這些答案是我的,不是他們的。

✔ 易經卜卦案例:我沒說服他,只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你不用再一對一算卦,你的收入會如何?」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過易經卜卦的案例。

案主是位70幾歲的算命師,預算50萬。

會議當天,我看他開始不耐煩,立刻喊停。

然後我說了一句話:

「如果你不用再一對一算卦,你的收入會如何?3倍?5倍?」

這是一個問題,不是一個建議。

我沒有告訴他「你應該建立線上系統」。

我只是讓他自己想像:如果不用一對一算卦,他的人生會如何改變?

他的大腦開始自動計算:

一天最多算10個人,一個月300個,一年3600個。如果有線上系統,一天可以服務100個人,一個月3000個,一年36000個。

他自己得出了答案:我需要這個系統。

然後他就簽約了。

我沒有說服他,我只是給了他一個暗示。

讓他自己找到答案。

✔ 暗示的藝術:如何讓別人覺得是他自己的想法

用問題引導,不用答案灌輸

我後來整理了幾個「暗示而非說服」的技巧:

1. 部署一個未來場景

別說:「你應該投資比特幣。」改說:「如果你現在投資比特幣,五年後你的財富會如何?」讓對方自己想像結果,而不是你告訴他結果。

2. 提供 API,不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別說:「這個系統可以幫你提高效率。」改說:「你現在一天處理10個客戶,如果有系統協助,你覺得可以處理幾個?」讓對方自己推論,而不是你直接給答案。

3. 跑一個 Demo,不讀說明文件

別說:「虛擬貨幣是未來趨勢。」改說:「我有個朋友2017年買了10萬的比特幣,現在已經財富自由了。」讓對方自己從故事中找到啟發,而不是你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

4. 分享你的 Bug Report,不是你的成就勳章

別說:「我很懂這個,你聽我的準沒錯。」改說:「我當初也猶豫了很久,後來我發現...」讓對方覺得你們是同一陣線,而不是你在教訓他。

5. 提供設定檔,不是寫死的程式碼

別說:「你一定要做個人品牌。」改說:「你可以繼續一對一服務,或者建立系統擴大規模,你覺得哪個更適合你?」讓對方覺得他有選擇權,而不是被迫接受。

✔ 為什麼飯店換毛巾的提示這麼有效?

住在本飯店的貴賓,有75%會重複使用毛巾

我在跟好萊塢編劇學故事變現書中看到一個案例。

飯店想鼓勵房客重複使用毛巾,減少洗滌成本和環保負擔。

如果飯店放張告示:「為了環保,請重複使用毛巾。」

這是說教,效果不好。

但如果飯店放張告示:「住在本飯店的貴賓,有75%會重複使用毛巾。」

結果客戶願意配合的比例就增加了一倍。

為什麼?

因為前者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後者是「告訴你別人在做什麼」。

人會觀察別人的行為,被潮流和親近的人或競爭所帶動。

這就是「社會認同」。

你不需要說服別人,你只要讓別人看到「別人已經在做了」。

他就會自己跟上。

✔ 真正的銷售不是說服,而是引導

好的銷售像API,提供介面但不強制實作

我是工程師,我喜歡用技術比喻。

好的銷售就像API設計。

你提供介面(選項、資訊、可能性),但不強制實作(不告訴對方該怎麼做)。

對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要不要用、怎麼用。

這就是「引導」而非「說服」。

你給暗示,給線索,給選項。

但最終的決定,是對方自己做的。

這時候,對方不會覺得被推銷。

他會覺得:「這是我自己的決定。」

然後他就會相信、會執行、會推薦給別人。

✔ 下次要說服別人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下次你想說服別人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是在「告訴」他答案,還是在「引導」他找到答案?

如果是前者,停下來。換成問題、故事、或選項。

2. 我有沒有讓對方覺得「這是他自己的想法」?

如果沒有,對方不會買單。給暗示,不給答案。

3. 我有沒有展現脆弱,還是展現優越?

如果是後者,對方會啟動防火牆。讓對方覺得你們是同一陣線。

說服別人永遠都是最難的。

讓別人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簡單、最真實、最深刻的。

別再當道德魔人了。

給暗示,不給答案。

讓對方覺得這是他自己解開的謎題。

這樣,他才會真的相信。

對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eo Shih的沙龍
1會員
33內容數
Leo Shi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我曾以為公司賣掉是成功上岸,卻沒想到是溺水的開始。短短半年,公司資金斷鏈,我才驚覺人生就像沒人Debug的程式碼,不斷崩潰、重啟。我希望你不要重複我的愚蠢錯誤,和你將分享我學習到的教訓,讓你複製,可以讓人生從崩潰腳本,轉化為持續進化的系統,一套實用的Debug機制。
2025/10/24
我曾以為公司賣掉是成功上岸,卻沒想到是溺水的開始。短短半年,公司資金斷鏈,我才驚覺人生就像沒人Debug的程式碼,不斷崩潰、重啟。我希望你不要重複我的愚蠢錯誤,和你將分享我學習到的教訓,讓你複製,可以讓人生從崩潰腳本,轉化為持續進化的系統,一套實用的Debug機制。
2025/10/23
我曾因一場自認準備完美的簡報,卻只獲得5分鐘的關注,損失近千萬!直到多年後我才驚覺,我不是在溝通,我只是用自以為的專業癱瘓對方的大腦。這篇文章將帶你回到那損失慘重的現場,拆解許多人都會犯的溝通地雷,並告訴你如何從攻擊者,轉變為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者,讓你的專業不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獨白。
2025/10/23
我曾因一場自認準備完美的簡報,卻只獲得5分鐘的關注,損失近千萬!直到多年後我才驚覺,我不是在溝通,我只是用自以為的專業癱瘓對方的大腦。這篇文章將帶你回到那損失慘重的現場,拆解許多人都會犯的溝通地雷,並告訴你如何從攻擊者,轉變為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者,讓你的專業不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獨白。
2025/10/21
電腦慢就換 Mac?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要揭穿「換設備論」這個思考騙局。別讓你用真金白銀,為別人的懶惰和卸責買單。這不僅是無知,更是「思考逃亡」。文中我將拆解三大認知陷阱,並提供一套「問題診斷系統」,幫助你停止無謂的浪費,並提供反擊策略,讓你奪回解決問題的主導權,避免成為他人思考懶惰的買單者。
Thumbnail
2025/10/21
電腦慢就換 Mac?我寫這篇文章,就是要揭穿「換設備論」這個思考騙局。別讓你用真金白銀,為別人的懶惰和卸責買單。這不僅是無知,更是「思考逃亡」。文中我將拆解三大認知陷阱,並提供一套「問題診斷系統」,幫助你停止無謂的浪費,並提供反擊策略,讓你奪回解決問題的主導權,避免成為他人思考懶惰的買單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有關投資金律的分享,從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和投資產業等四大面相進行探討。文章提供了作者的核心理念,對風險與報酬的關聯性進行了探討,並分享瞭如何平衡債券和股票等重點觀點。此外,文章也提到了投資中的心理偏誤,以及對投資顧問和投資策略的看法。最後,文章還分享了選書的過程和相關閱讀推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有關投資金律的分享,從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和投資產業等四大面相進行探討。文章提供了作者的核心理念,對風險與報酬的關聯性進行了探討,並分享瞭如何平衡債券和股票等重點觀點。此外,文章也提到了投資中的心理偏誤,以及對投資顧問和投資策略的看法。最後,文章還分享了選書的過程和相關閱讀推薦。
Thumbnail
不要執著回應或接受無益的負面情緒 有人送禮不管是好還是壞,只要不接受,終究是返回於主人 跟負能量糾纏只是在干擾自己好的磁場 "當你凝視深淵越久,深淵也在凝視你" 現在已經是資訊透明時代,什麼樣子的人才容易成功已經很清楚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給年輕人的一個忠告其中內容 1.能量
Thumbnail
不要執著回應或接受無益的負面情緒 有人送禮不管是好還是壞,只要不接受,終究是返回於主人 跟負能量糾纏只是在干擾自己好的磁場 "當你凝視深淵越久,深淵也在凝視你" 現在已經是資訊透明時代,什麼樣子的人才容易成功已經很清楚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給年輕人的一個忠告其中內容 1.能量
Thumbnail
大多數的人對股市的理解,來自於這個世界各種提供投資建議的人,每個人說的東西都不一樣,提供的訊息真真假假,​散戶投資人有時很難去分辨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 幸運的,如果遇到一個只說真話的人(或老師),而且本身也願意思考,很容易就能理解投資是一件嚴謹的事,便會以穩當、保本
Thumbnail
大多數的人對股市的理解,來自於這個世界各種提供投資建議的人,每個人說的東西都不一樣,提供的訊息真真假假,​散戶投資人有時很難去分辨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 幸運的,如果遇到一個只說真話的人(或老師),而且本身也願意思考,很容易就能理解投資是一件嚴謹的事,便會以穩當、保本
Thumbnail
這個世界太複雜,不會任憑你採取百分之百的行動,就可以決定百分之百的結果;它們都由同一件事驅動:這是一場七十億名玩家與數不清的行動組成的賽局,你只是其中的一環。不受你行動所產生的意外衝擊,可能遠高於你謹慎行動所產生的結果。
Thumbnail
這個世界太複雜,不會任憑你採取百分之百的行動,就可以決定百分之百的結果;它們都由同一件事驅動:這是一場七十億名玩家與數不清的行動組成的賽局,你只是其中的一環。不受你行動所產生的意外衝擊,可能遠高於你謹慎行動所產生的結果。
Thumbnail
雖說只是貪婪大過理性,但要說股票市場是反人性的,這種觀點我相信很多人也會認同,因為當前控制市場交易量 80% 以上的 AI 跟程式化交易本來就不是人啊!同學們也別害怕跟這些非人力量對抗,實際上只要總結一些人生經驗,很多柴米油鹽的老生常談都可以簡單的破解交易背後的祕密。
Thumbnail
雖說只是貪婪大過理性,但要說股票市場是反人性的,這種觀點我相信很多人也會認同,因為當前控制市場交易量 80% 以上的 AI 跟程式化交易本來就不是人啊!同學們也別害怕跟這些非人力量對抗,實際上只要總結一些人生經驗,很多柴米油鹽的老生常談都可以簡單的破解交易背後的祕密。
Thumbnail
世界不變的原則就是世界永遠在改變 渺小的人類企圖控制一切 我們都知道不可能 但在投資的時候 有時就覺得自己其實好像能掌握全貌 因為一時的股票上漲,就覺得自己是巴菲特再世 然後就在幾個月後,輸個精光 錢財怎麼來,錢財就怎麼去
Thumbnail
世界不變的原則就是世界永遠在改變 渺小的人類企圖控制一切 我們都知道不可能 但在投資的時候 有時就覺得自己其實好像能掌握全貌 因為一時的股票上漲,就覺得自己是巴菲特再世 然後就在幾個月後,輸個精光 錢財怎麼來,錢財就怎麼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