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比特幣衝破 10 萬美金。
我的手機訊息響個不停,但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反而充滿了巨大的無力感。
這場景,我早就預演過了。
時間回到 2021 年,比特幣剛突破 5 萬美金,我就接到一堆朋友的抱怨電話:「X!當初為什麼沒聽你的!」
我看著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我當初明明把價值幾百萬的機會捧到你面前,你為什麼不要?」那種感覺,就像你拚命想把一個人從鐵軌上拉開,他卻覺得你在擋路。
那一刻我才徹底醒悟,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那些跟我一樣,曾經苦口婆心卻被當成驢肝肺的你。我會告訴你錯在哪,以及如何真正地影響他人。
✔ 我勸朋友投資比特幣,結果沒人聽
越想說服,別人越不想聽
時間拉回 2017 年,當時比特幣才 4500 美金。
我看好這個趨勢,不只自己買了,還順手買了 10 顆乙太幣,然後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周圍的朋友上車。
我跟他們講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未來、金融革命。我拿出數據、圖表、專家分析,花了好幾個晚上,一個個解釋。
結果呢?
沒人鳥我。
他們的反應大概是這樣:
「聽起來很複雜,我再研究看看。」「感覺風險很高,我再觀望一下。」「這個東西太新了,不太懂。」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直到 2021 年,比特幣衝破 5 萬美金,我的電話響個不停。但他們不是來感謝我,是來抱怨的。
我心裡想:你他媽當初怎麼不聽我的?
但我知道,這不是他們的錯。
是我的錯。
因為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試圖「說服」他們。
最近我讀了《跟好萊塢編劇學故事變現》,作者馬修·盧恩的一個觀念讓我頓悟。
不要成為道德魔人。要讓人們自己找到教訓。
如果你做得對,觀眾的感覺像是解開一個難題,而不是被告知一件事。
我的頓悟是:與其當個傳教士,不如當個遊戲設計師。 你不用說服玩家,只要設計好關卡,讓他們自己破關,拿到獎勵。
就跟銷售一樣,讓對方覺得自己「應該買」,而不是我們告訴他「應該要買」。
差別在哪?
一個是他自己的決定,一個是你強加的。
人不喜歡被說服,但喜歡自己做決定。
✔ 為什麼你越努力說服,別人越抗拒?
你的大腦會自動啟動防火牆
當你試圖說服別人時,對方的大腦會自動啟動防火牆。
因為你在「告訴」他該怎麼做,這會觸發他的反抗心理:「你憑什麼告訴我該怎麼做?」
就算你說的是對的,他也不想聽。
因為一旦他接受你的建議,就等於承認你比他聰明、判斷比他好。這對自尊心是種威脅。
所以他會找各種理由拒絕你:
「我再研究看看。」(其實不會研究)「我再觀望一下。」(其實不會觀望)「這個風險太高了。」(其實只是不想承認你是對的)
這不是他的問題,這是人性。
神經偶合:你的大腦需要「共同創造」的感覺
有個科學原理叫「神經偶合」(Neural Coupling)。
當你講一個故事時,聽故事的人大腦會開始模仿你的大腦活動。
但前提是,他必須覺得這是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你灌輸的。
怎麼做到?
給暗示,不給答案。
讓他自己思考、推論、得出結論。
這時候,他的大腦會覺得:「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然後他就會相信。
因為人總是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別人的建議。
✔ 我連續兩年教青農做個人品牌,結果沒人成功
我給了所有答案,卻沒人照做
我曾經連續兩年受邀去教青年農民如何做個人品牌、產品行銷。
課程反響很好,所以連續兩年受邀。
我教他們怎麼拍照、寫文案、經營社群、做直播。我把所有我知道的都教給他們,甚至幫他們規劃了完整的行銷計劃。
結果呢?
全軍覆沒。
第三年,我就婉拒教學了。
為什麼?
因為我誤判了一件事:他們沒有真的想做,只是覺得應該要做。
我告訴他們「你應該做個人品牌」、「你應該經營社群」、「你應該拍短影音」。
但這些都是我的想法,不是他們的。
他們沒有自己找到「為什麼要做」的答案,所以沒有動力去做。
我給了所有答案,卻沒人照做。
因為這些答案是我的,不是他們的。
✔ 易經卜卦案例:我沒說服他,只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你不用再一對一算卦,你的收入會如何?」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過易經卜卦的案例。
案主是位70幾歲的算命師,預算50萬。
會議當天,我看他開始不耐煩,立刻喊停。
然後我說了一句話:
「如果你不用再一對一算卦,你的收入會如何?3倍?5倍?」
這是一個問題,不是一個建議。
我沒有告訴他「你應該建立線上系統」。
我只是讓他自己想像:如果不用一對一算卦,他的人生會如何改變?
他的大腦開始自動計算:
一天最多算10個人,一個月300個,一年3600個。如果有線上系統,一天可以服務100個人,一個月3000個,一年36000個。
他自己得出了答案:我需要這個系統。
然後他就簽約了。
我沒有說服他,我只是給了他一個暗示。
讓他自己找到答案。
✔ 暗示的藝術:如何讓別人覺得是他自己的想法
用問題引導,不用答案灌輸
我後來整理了幾個「暗示而非說服」的技巧:
1. 部署一個未來場景
別說:「你應該投資比特幣。」改說:「如果你現在投資比特幣,五年後你的財富會如何?」讓對方自己想像結果,而不是你告訴他結果。
2. 提供 API,不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別說:「這個系統可以幫你提高效率。」改說:「你現在一天處理10個客戶,如果有系統協助,你覺得可以處理幾個?」讓對方自己推論,而不是你直接給答案。
3. 跑一個 Demo,不讀說明文件
別說:「虛擬貨幣是未來趨勢。」改說:「我有個朋友2017年買了10萬的比特幣,現在已經財富自由了。」讓對方自己從故事中找到啟發,而不是你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
4. 分享你的 Bug Report,不是你的成就勳章
別說:「我很懂這個,你聽我的準沒錯。」改說:「我當初也猶豫了很久,後來我發現...」讓對方覺得你們是同一陣線,而不是你在教訓他。
5. 提供設定檔,不是寫死的程式碼
別說:「你一定要做個人品牌。」改說:「你可以繼續一對一服務,或者建立系統擴大規模,你覺得哪個更適合你?」讓對方覺得他有選擇權,而不是被迫接受。
✔ 為什麼飯店換毛巾的提示這麼有效?
住在本飯店的貴賓,有75%會重複使用毛巾
我在跟好萊塢編劇學故事變現書中看到一個案例。
飯店想鼓勵房客重複使用毛巾,減少洗滌成本和環保負擔。
如果飯店放張告示:「為了環保,請重複使用毛巾。」
這是說教,效果不好。
但如果飯店放張告示:「住在本飯店的貴賓,有75%會重複使用毛巾。」
結果客戶願意配合的比例就增加了一倍。
為什麼?
因為前者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後者是「告訴你別人在做什麼」。
人會觀察別人的行為,被潮流和親近的人或競爭所帶動。
這就是「社會認同」。
你不需要說服別人,你只要讓別人看到「別人已經在做了」。
他就會自己跟上。
✔ 真正的銷售不是說服,而是引導
好的銷售像API,提供介面但不強制實作
我是工程師,我喜歡用技術比喻。
好的銷售就像API設計。
你提供介面(選項、資訊、可能性),但不強制實作(不告訴對方該怎麼做)。
對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要不要用、怎麼用。
這就是「引導」而非「說服」。
你給暗示,給線索,給選項。
但最終的決定,是對方自己做的。
這時候,對方不會覺得被推銷。
他會覺得:「這是我自己的決定。」
然後他就會相信、會執行、會推薦給別人。
✔ 下次要說服別人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下次你想說服別人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是在「告訴」他答案,還是在「引導」他找到答案?
如果是前者,停下來。換成問題、故事、或選項。
2. 我有沒有讓對方覺得「這是他自己的想法」?
如果沒有,對方不會買單。給暗示,不給答案。
3. 我有沒有展現脆弱,還是展現優越?
如果是後者,對方會啟動防火牆。讓對方覺得你們是同一陣線。
說服別人永遠都是最難的。
讓別人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簡單、最真實、最深刻的。
別再當道德魔人了。
給暗示,不給答案。
讓對方覺得這是他自己解開的謎題。
這樣,他才會真的相信。
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