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投資之父-約翰伯格,在1960年代思考指數投資的雛形,在1970年代發行了大盤指數型基金。
在那個美國夢,就像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追求市場報酬,似乎是一個很愚蠢的行為。可是經過數十年的時間驗證,證實了這樣的策略長時間下來得到很多主動基金無法達成的報酬率。
於是幾十年後的現在,這種追求市場平均報酬的蠢事,在投資市場越來越複雜的現在,變成了常識。
但是科學就是用來打破現有常識的東西。沒有永遠不變的科學理論,總是有新的科學理論來打破舊有科學理論的框架。
換個角度說,指數投資最大的受益者,是1970年代就奉行指數投資的人。這些人有著真知灼見,相信並奉行那個還未被證實理論,然後在這幾十年被證實的過程中收益。
而2025年的現在,因為理論被證實,所以開始有了指數投資的科學信徒。這些信徒信奉被證實的理論,而陷入了某種框架內。這些信徒有人會以指數投資的理論為根本,繼續發揚光大,企圖解釋更大的投資世界。有些人則是固守城池,認為框架內的範圍是人類的智慧成果,待在框架內是安全的。
今天看到一個影片,在講"國富論"這本書。
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的1759年左右,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機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速度,而亞當·史密斯在1776年發表了國富論這本書。
這本書說明了市場與金錢的關係。從影片中講述了一個概念就是,金錢是交換物品的媒介。而物品的價格由三個因素組成:
1.勞動者成本
2.資本家利潤
3.土地成本
以現在社會為例子,一個人能賺到錢是因為他是某個家公司的員工,比如他是台積電的員工。台積電賣東西賺了錢之後,會把得到的錢如何分配呢?接下來就來做練習:
1.勞動者成本:一個晶圓的產出,除了台積電本身的員工,還有很多下游廠商的功勞。這些配合廠商可能是原料供應商、電力公司、各種協力廠商...等等,這些通通都算勞動者成本。
2.資本家利潤: 資本就是台積電這家公司成立的資金來源,也就是所有股東。
3.土地成本: 土地可能是向國家或是私人租用,或是公司自己購買,總之就是土地成本。土地是誰的就付錢給誰。
綜合以上,一般人就是當各種公司的員工賺取收入。而投資股票當股東,就可以賺取公司資本家利潤。台灣30年前沒有人認為買股票是用來當股東賺取資本家利潤,而是認為股票是用來買低賣高炒股和賭博的工具。直到2008年至今17年的期間,股市從極端低檔的金融風暴之後一路向上,大家開始有了長期投資的概念。
所以20年前存股的人,就是那個年代被嘲笑的先行者。而這些先行者得到這20年間的報酬。
而從以前的工業化,到現在的科技化,都帶來一件事情,就是資本家會利用各種東西來取代人類這個勞動力。當然,新的技術雖然取代了勞動力,但是也會帶來新的工作機會。但是通常這樣的行為都是新的技術勞動力取代舊有的勞動力,也就是我們這些老員工會被擁有新技術力的人力勞工取代。隨著AI的興起,想必人類勞動力會更加的弱勢。
當你做著普通的工作,用每個月剩餘不多的錢拿來做指數投資,就算累積個幾十年也買不起一間房子。當然會有指數投資者說,如果拿那些少少的錢拿去做主動投資,95%的人都會賺的比指數還要少,搞不好還會賠錢。
沒錯,就是這種向外尋求安全指引的思維,才會讓你去尋找一個又一個的框架限制你自己,因為只有在那個框框內才會讓你感到安全。
如果指數投資為理性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那我希望自己也能找到一個讓主動投資自我信服的理由:一種說法或角度,讓我在這條孤獨的道路上,仍能堅定地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