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明明想談戀愛,卻一想到要與異性互動就焦慮、語塞、想逃?這可能不是單純「社交障礙」,而是一種被稱為「恐男症」或「恐女症」的心理狀態。
根據輔仁大學社會學系質性研究指出,恐男症患者常在與男性互動時出現「被注視焦慮」「怕被貼標籤」「不敢表達」等情形。(研究出處)
心理學上,這被歸類為「社交恐懼症」的一種形式,也和「親密恐懼」(fear of intimacy)密切相關。當事人通常不是不想戀愛,而是害怕暴露真實自我、被拒絕或再次受傷。恐懼異性從何而來?
多篇研究都指出,約會焦慮(dating anxiety) 常與「外貌焦慮」「社交焦慮」「創傷經驗」有關。例如美國一項針對年輕族群的研究指出,越在意外貌的人,越容易在約會場合中焦慮,甚至自我設限。(研究連結)
另一項發表於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的研究更指出,害怕親密與害怕被拒絕 的人,其約會焦慮顯著偏高。(研究來源)
換句話說,恐男症與恐女症不只是性別議題,而是一種深層的安全感議題。它可能與童年經驗、過往戀情創傷、或過度批判的自我對話有關。
恐懼的代價:錯過正緣
根據 dating psychology(戀愛心理學)研究,當人對異性產生焦慮時,大腦的「逃避區」(Amygdala)會被啟動,使你在曖昧或互動時選擇「退縮」。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恐懼異性者,常處於「想戀愛但不敢靠近」的矛盾中。 結果是——
- 錯過曖昧的最佳時機
- 無法維持穩定關係
- 長期陷入單身循環
一份交友行為研究也發現,有親密恐懼者使用交友軟體後,實際線下見面的比例低達五成以下,顯示恐懼心理確實讓人卡在曖昧。(資料來源)
誰最容易有恐男症/恐女症?
心理學家總結幾種常見族群特徵:
- 曾在過去關係中受過傷(被背叛、被冷暴力)
- 完美主義者、害怕失敗者(怕自己不夠好)
- 長期缺乏異性互動機會(如單一性別環境長大)
- 自尊心低、自我價值感弱(容易過度在意別人眼光)
5步驟從恐懼走向脫單
- 察覺恐懼的來源:寫下「我害怕什麼?」這是解鎖的第一步。
- 降低「戀愛=風險」的信念:不是每段關係都會重演傷害。
- 練習輕鬆的異性交往:可從團體活動、低壓力聚會開始。
- 建立正向自我對話:緊張時告訴自己:「我正在學習親近,而不是被評價。」
- 參加安全、實體、政府立案的交友活動:有主持人與篩選機制的場合,更能讓人安心,循序漸進建立信任。
💡 想知道自己目前的「戀愛開放度」與「脫單指數」嗎?
👉 點這裡測試看看:https://www.datemenow.com.tw/180610/?cc=sale-1509
由「Date Me Now 跟我約會吧」實體交友平台提供專業測驗與諮詢,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脫單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