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氛,不只是日常的陪襯,而是感官與創意交會的起點。學學與 Jo Malone London 合作「香氛敘事創作⼯作坊」,以香氣為靈感,轉譯為文字與圖像,發展個人獨特創作。
用氣味說故事之前,我們先探訪百年古蹟內的 Jo Malone London 大稻埕形象概念店,透過本次課程講師彭雅倫與 Jo Malone London 香氛體驗大使對談,理解如何讓不可見的氣息成為可感的敘事媒介,開展一場專屬於你的五感創作旅程。

薰衣草就是療癒、洋甘菊就能安眠?除了說明前、中、後味,要如何形容香氣?藝術家彭雅倫與 Jo Malone London 香氛體驗大使 Aaron,從創作者與香氛品牌的角度,分享如何突破香氣的既定印象,一步步從解釋氣味、喚起記憶開始,透過一套系統性的方式,編織屬於自己的嗅覺故事。
讀完對談還想更認識香氛、找到自己專屬香氣,或想透過文字或圖像,發展個人獨特創作?歡迎加入「XUE XUE & Jo Malone London 香氛敘事創作⼯作坊」

跟著藝術家彭雅倫與 Jo Malone London 香氛體驗大使 Aaron 一起探索香氣
Q¹ 今天很難得來到 Jo Malone London大稻埕概念店,能不能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這間店的特色、如何為大家創造獨特的香氛體驗?雅倫老師身為藝術家、創作者,目前也定居大稻埕,怎麼看這個融合傳統氣息與現代生活美學的香氛空間?
Aaron:其實大家對 Jo Malone London 這個品牌的印象,可能大多是百貨公司裡的專櫃。不過為什麼這次特別選在大稻埕設點?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棟建築的背景。
這是一棟擁有 133 年歷史的建築,最早是在日治時期由板橋林本源家族建造而成。日治時期這裡曾是接待欽差大臣的行館,也曾有英國的洋行與領事館在此進駐。這棟「六連棟」建築從前方延伸到後面,總共有六間相連的排樓,當時被稱作「六館街」。整棟建築採用的是偏古典的巴洛克式西洋風格,外觀有紅磚瓦牆,大門與窗框則設計有濃厚古典美學的收邊細節。
這裡結合大稻埕的歷史文化,於充滿歷史軌跡的百年古宅中糅合在地文化與英倫風格,包含:檜木與觀音石的工藝結合、不用一針一釘的檜木榫接傳統工藝、展現原石樣貌的洗手槽設計與試香台等,保留歷史古蹟傳統的同時也建構優雅的香氛場域。選擇落腳於大稻埕,也是因為大稻埕本身就是台灣早期的重要開發地區;像迪化街,就保留了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風貌。當英倫風元素與在地的歷史文化交融時,便能營造出與傳統百貨商場截然不同的氛圍。這樣的空間不僅提供購物體驗,同時也兼具導覽與觀光的功能。

六間相連的排樓,又稱「六館街」,立面為巴洛克風格樣式

建築內部具古典美學收邊細節
彭雅倫:我非常同意 Aaron 的說法。Jo Malone London 選擇進駐這樣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不只對台灣,在整個亞洲地區來說意義重大,它代表的是老屋古蹟得以重生與再利用。我們都知道,傳統文化唯有不斷地被使用、被賦予新功能,才能在當代社會中持續產生新的意義。

彭雅倫以影像文字複合空間裝置的創作,2024 獲得百萬首獎,2025 獲選國際藝術島徵件
對我而言,如果現在有一張鳥瞰圖,我們站在六館街的位置,再回頭看整個大稻埕在台北城中的地理脈絡,其實會發現它非常靠近淡水河。早年交通全靠水路運輸,淡水河的存在可說是舉足輕重。從新莊、艋舺一路發展,最終來到大稻埕。為什麼是大稻埕?這裡與後方的貴德街、茶行一帶相距不遠,正是當時最早期的商業聚落核心。
這棟建築所處的位置,最早在清朝時期屬於六館街,但建築本身是日治時期新建的,結構採用 RC 鋼筋混凝土,並非傳統木構建築。它與台北賓館一樣是水泥混凝土的結構,也曾作為茶行使用。
我特別提到大稻埕碼頭與淡水河,是因為這裡曾是「茶金」的發源地。許多人熟悉的是戰後台灣茶葉出口的歷史,但其實早在清朝、甚至日治時期,大稻埕就已經面臨與中國茶葉市場的競爭。當時的台灣茶商研發出「包種茶」技術,利用三重茉莉花香氣進行製茶,加以炒製與烘焙,再外銷世界各地。因此,這棟建築不只是歷史見證,更承載了茶行文化,也與淡水河的水路貿易息息相關。
放眼當代,像 Jo Malone London 這樣的國際品牌選擇在大稻埕深耕,是一個極具眼光的決定,也非常契合品牌本身對美學與歷史的重視。身為一位住在大稻埕的居民,每次從北門站走過來,看到這棟建築都會有一種被迎接的感覺。它引領我們進入迪化街,而這棟建築總是飄著香氣,讓人聯想到過去包種茶與茉莉花香的記憶,每一次經過都讓人心情愉悅。
Q² 如果用一種氣味形容大稻埕,會選擇什麼?
Aaron:Jo Malone London 大稻埕形象概念店裡有一款獨家的香氛「琥珀薰衣草香水」(Amber & Lavender Cologne),也是獨家限定–圖書館系列復刻限量回歸香氣之一,非常能體現大稻埕給人的整體感受。由法國薰衣草搭配苦橙葉,帶來清新氣息,為基調的珍貴琥珀增添一抹溫暖與神秘感,散發優雅的東方韻味;氣味帶有類似樟木的調性,聞起來清新又醒腦。
說到這裡,就得提到台灣早年的三大經濟作物「三寶」:茶葉、蔗糖與樟腦。大稻埕早期作為台灣重要的港口與貿易中心,這些物資曾經在這裡大量進出,尤其樟腦,是非常重要的出口品項。當我們聞到這款香氣中的法國薰衣草時,那股接近樟腦、樟木的香味,彷彿就是這個地方歷史記憶的重現;再加上琥珀帶有東方韻味的木質香調,彷彿漫步在迪化街、大稻埕街區中,穿越老宅、賣乾貨和布料的小店與中藥鋪,整個街區的味道就是這麼立體而豐富。雖然這款香氛是來自英國倫敦的創作,但運用在大稻埕的背景,其實非常貼合,也很能展現這個地方獨有的風格與歷史。

Aaron 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分享豐富的香氛知識
彭雅倫:剛剛 Aaron 分享了大稻埕街廓長時間積累出來的氣味,非常到位。對我來說,大稻埕是一種「移動的觀念」,我每天都會穿越它,從住家走到工作室。這片區域其實範圍很大,早期甚至涵蓋到台北賓館、中正紀念堂一帶。但現在大多數人提到「大稻埕」,比較會直接聯想到「迪化街」。光是迪化街,我覺得就可以分成三個區段:北街、中街、南街。
北街大概是從城隍廟那一段開始,有市場、布行、廟宇,也有很多販售南北貨的店家。這一段的味道很難單一描述,甚至不完全是天然的,像是在永樂市場附近布行特有的人工氣味。再往前走會經過寺廟,聞到香火的味道。接著是中街,那裡有一位阿伯會在巷口磨白胡椒,一包一包裝好販售,空氣中就常常瀰漫著胡椒、荳蔻、藥草的香氣。再往南走,就是南街,也就是靠近大橋頭、台北橋的那一段。去慈聖宮拜拜時,裡頭就種了幾棵高大的桂花樹,進去的瞬間就會被滿滿的桂花香包圍。尤其是傍晚,香氣自然飄散,不是香水的人工味,而是真正天然、療癒的桂花香。
所以走在大稻埕就像是一趟香氣的旅程,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味道層次。剛剛 Aaron 提到用「琥珀」貫穿大稻埕整體的氣味印象,就像是一瓶香水,有前調、中調、後調,每一層味道交織出豐富而立體的感受。
Q³ 學學本次與 Jo Malone London 合作香氛敘事創作工作坊,鼓勵大家以香氛為靈感進行創作。想問 Aaron 身為 Jo Malone London 的香氛體驗大使,都如何介紹說明香氣、說明時需要掌握什麼重點?
Aaron:香氣其實能勾勒出一種畫面感,不過是很主觀的,每個人感受到的不盡相同。所以我們怎麼樣與顧客建立共鳴呢?我會從他們的感受出發,先詢問:「你第一次聞到這個味道時,直覺的印象是什麼?」
當我們聞到一種味道,比如路邊攤炒麵飄來的香氣,有人可能會脫口而出:「哇,這好像我小時候阿嬤煮飯的味道。」那是因為我們的嗅覺是由大腦中的「海馬迴」和「杏仁核」負責處理,海馬迴與記憶和學習有關,而杏仁核則掌管情緒反應。有些氣味會喚起懷舊的回憶,例如阿公家老衣櫃的味道,讓人感到放鬆和安心;但也有些氣味,比如煙燻味,會讓人警覺、緊張,覺得是不是哪裡失火了,這些都是大腦自然產生的反應。
在 Jo Malone London,我們相信香氣的故事應該從「人」出發由情感延伸、由回憶啟動。希望進櫃的客人除單純試香,說出最直覺的感受與畫面:是清晨果園的清新?還是午後陽光下花園的柔美? 引導顧客從嗅覺出發,探索香氣帶來的情緒與畫面。
品味師會透過輕鬆的對談,引導辨識前調果香、或是隱約的花香甜意,慢慢拼湊出專屬個人的香氛記憶或最適合的糅香搭配。
不只是尋找香氣,更是建立顧客與香氣的雙重連結:顧客個人與香氣之間的情感連結,還有我們與顧客的對話連結。
當進櫃體驗香氛的顧客在香氛中找到了共鳴,那份「對,我就是喜歡它」的感動,就是我們最真摯的推薦。

「英國梨與小蒼蘭」是 Jo Malone London 極受歡迎的經典香氛
Q⁴ 從創作的觀點來看,雅倫老師如何將氣味轉化為文字或圖像?轉化的過程會經歷什麼階段、會遇到的挑戰、以及需要掌握的重點?
彭雅倫:我認為香氣有一個持續的時間軸,這與視覺感知很不一樣。視覺是瞬間的,張開眼就能看見;但香氣更像音樂,需要經過時間的催化。然而,它又不像音樂,因為音樂不需要空間就能感受,香氣還需要空間的配合。也就是說,香氣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必須同時具備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條件,才能完整地展現出來。
同一款香水,即便同一個人來聞,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點,感受都可能截然不同。所以香氣是一種極細膩、難以完全掌控的媒介。正因為如此主觀、變化多端,所以不可控,也充滿魔力。如果回到這堂課,或者回到一個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會從四個面向來引導學員:
第一,我會請他們在描述香氣前,先回到「當時的情境」:你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下聞到這款味道?如果在壓力很大的早晨、擠公車的時候聞到薰衣草,可能會覺得刺鼻不適;但如果是在假日的午後,心情放鬆地經過 Jo Malone London 的店面,聞到同樣的香味,可能就會感到舒服與療癒。心理狀態的不同,會深深影響你對香氣的記憶。
第二,我會請他們記錄當下的感受。是覺得愉悅?還是沉重?這部分其實與香氣本身無關,而是自己的主體性,在那一刻怎麼感受那個氣味。
第三,等到釐清了情境與感受,才是去描述氣味本身。可以是濃郁的花香,還是木質調、果香、香料味等等。
最後,如果可以的話,我會希望他們能做一點功課。經過前面的描述,他可以回想這個味道來自哪裡?是不是他經過某間香氛店、某家香鋪,或是旅行途中遇到的某座寺廟?他甚至可以寫信去詢問:「請問當天店裡噴灑的是哪一款香氛?」或是他去過奈良的佛寺,聞到一種白檀香,也許那是一種日本特有的香材。透過調查與研究,可以更深入了解香氛的背景與成分。這樣的功課,不只是為了記住一個氣味,更是為了建立起與那個氣味之間的深層連結。
不要一開始就急著分析香水的結構。如果太快跳到第四步,反而容易被香氣本身的濃郁與複雜混淆記憶。例如,有人會說:「我那天聞到薰衣草,所以覺得很療癒。」但那真的是療癒的感覺,還是因為你下意識認為「薰衣草=療癒」?這樣就失去了對當下真實感受的探索。
其實在創作中,真正有價值的,往往是那種「反差」和「衝突」。比方說,你聞到桂花的時候,明明它是甜的,但你心裡卻可能正在經歷一段很苦的情緒。這種情緒與香氣的衝突,會讓香氣的意義更加豐富。香氣本身雖然客觀存在,但經由我們的人生經驗去豐富香味本身,才是真正動人的地方。
(未完待續…)
-------------------------------------------------------------------------------------------------------
彭雅倫
自倫敦取得視覺傳達設計與時尚策展碩士學位,即以計畫性藝術行動,複合影像、書寫、展演與裝置,探索當代空間及歷史與權力間的作用關係。2023年將橫跨十年對家鄉地景變遷的關照,在浪漫臺三線藝術季展出,引起在地社群與大眾媒體關注迴響。2024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駐館期間,發展與民眾編織生命記憶的方法。甫以建築空間與影像創作,兩個紀念形式,向客庄白色恐怖真實事件致意,贏得百萬徵件首獎,今年甫獲選為馬祖國際藝術島徵件藝術家。自2016年起,以台灣第一代攝影家彭瑞麟作品文資為基底建立 「彭瑞麟資料庫」 開放國際交流使用,授權作品於台灣與日本等美術館展出。曾任英國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Friday Late 策展人、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美術、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等,長期與柯智豪音樂工作室合作策展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