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創作,從雙手開始,也從心開始。雕塑創作者陳琦婷以安靜而溫柔的方式,引導學員進入創作並與泥土對話。她的作品以人物與動物的表情見長,透過微妙的揉捏角度,傳遞令人會心一笑的生命力。
本次訪談,陳琦婷分享了她的捏塑靈感來源、創作轉變、初學者常見問題以及如何克服。對她而言,捏塑課程不只是一堂陶藝課,而是與自己對話的時間,在喧鬧生活裡找回好好專注一件事的能力。

學學 4E 教室內,桌上擺放剛完成窯燒的素燒作品:有討喜逗趣的臉孔、流暢勻稱的肢體,與實用的杯盤物件,帶著粗糙或細緻的手感。學員或拿著砂紙輕輕打磨,或仔細一筆一劃上色,沉靜而專注。這是雕塑創作者陳琦婷,在學學開設的「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課堂。
陳琦婷的作品風格安靜不張揚,課堂主題也強調讓大家在平靜與放鬆的環境裡,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帶領下完成個人陶藝創作。本次邀請陳琦婷分享對於捏塑創作的理解、題材的選擇,以及日常細節的關注,更深入認識她與捏塑之間的故事,以及這門課背後的理念與溫度,同場加映捏塑小訣竅與避雷指南。

「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課堂
Q¹ 能不能先談一下,自己如何開始進入捏塑的世界?
某次捏塑時,發現土真實地保留我當下並沒有表露出來的情緒與狀態,有一種「被發現了!」 的心情,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當時我的老師說:「這就是自然物質的力量」。於是開始對這樣的媒材感到好奇,也好奇若持續探究下去,還會發現什麼樣的自己。

陳琦婷的作品風格細膩而獨特,擅長人物與動物表情
Q² 創作的靈感來源?作品看起來多集中於人與動物的臉孔神情,為什麼?
我平時會蒐集與記錄生活中有感的各種物件,利用剪貼、文字、繪畫、拍攝……等方式,將抽象的感受慢慢梳理記錄起來,這些都是我的靈感來源。在創作時發現表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例如:五官的距離、角度只要有一點點改變,整體氣氛會有所不同。比起肢體,對我而言,表情帶來的訊息更多更細微,實在很有意思。

靈感簿裡紀錄了靈感來源與捏塑心得
Q³ 是否有特別喜歡的人物或動物神情?如何掌握捏塑的訣竅?
如先前所說,我對於表情這件事很感興趣,但後來發現有些佛像呈現一種不悲不喜的神情,開始思考:「為什麼佛像是這樣的表情?不悲不喜的表情,希望帶給群眾的力量是什麼?」這是近期比較感到好奇的。
在觀察事物時,常常會有一些觀看的慣性。捏塑時才發現,某些角度的細節怎麼也想不起來。所以,我覺得觀察力是一大關鍵。看到的細節一旦變多了,要能呈現出自己想要表現的樣貌,也會比較順利,當然要保留多少自己的觀察,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Q⁴ 開始捏塑創作之後,自己有什麼樣的改變?
觀察力變得比較敏銳,開始會下意識地用不同角度去觀看與思考,世界彷彿更開闊了。
Q⁵ 如何對初學者解說捏塑的流程?初學者最常見的問題,以及如何引導?
■ 捏塑流程:揉土→做出主要結構→細節處理→素燒→上色。
■ 初學者常見問題:不知道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這樣做可以嗎。
通常我會建議,如果完全沒有想法,可以帶喜歡的物件、照片、草圖來課堂上討論。若是照片與草圖,建議盡可能拍照或畫出物體的各種角度。課堂上我們會有很多的討論,有時候我們在開始創作前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但捏塑的過程卻產生不同的感受。順從自己當下的感受,與土一同創作,也是很美妙的過程。
面對「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或是總是懷疑「這樣做可以嗎」的學員時,我曾想過我們是不是被群眾審美觀綁架了,所以在創作的時候,會冒出一些不確定感:「這樣可以嗎?這樣好看嗎?」但這是以什麼為標準呢?我們又是否下意識地在尋求某種認同呢?
試著從創作中尋找自己喜愛的樣子吧,那些透過你的眼睛與雙手創造出來的美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

陳琦婷鼓勵大家順從當下感受創作,享受過程
Q⁶ 人物、動物或其他物品等不同的捏塑主題,是否有難度的分別或技巧的差異?通常會建議初學者從什麼題材切入?
對於熟悉的對象或物件,通常比較能掌握樣貌,或能帶來比較多的想像,例如:我之前創作的地方面對一間花房,有天突然發現其中一盆多肉越看越像兔子,後來就做了一隻《仙人掌兔》,與我當時其他作品的風格不太相同,就像是我與植物和土之間的共同創作,我很喜歡。或是建議選擇結構比較不複雜的物件,就算一開始沒有想法,也能從簡單的造型,逐漸熟悉捏塑的流程和手感,再慢慢進階到複雜的造型。
通常會感到挫折的題材,是比較寫實的人物,主因是對於骨骼肌肉不熟悉。但我認為像不像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就算是同一個對象,在每次觀察與創作的過程裡,都能發現不同,這些都是驚喜。能去享受每次創作的過程,是件非常快樂的事。

《仙人掌兔》本尊

成為創作靈感的多肉植物
Q⁷ 想跟來上「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的學員說什麼?
不管捏塑的作品是否如同心中所想,或是超越心中想像,希望大家都能藉由捏塑的過程,享受一段屬於自己的創作時光。
「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的課堂節奏緩慢而讓人自在,不急著完成什麼目標,更重視每個人與土之間所建立的關係。初學者在這裡,會認識到創作不只是「做出一個東西」,而是一段過程——觀察、感受、理解、再表達。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也找回與自己相處的溫柔方式。
ꕥꕥꕥ 同場加映捏塑技巧 Q&A ꕥꕥꕥ
◼︎要怎麼樣才不會成為炸窯恐怖分子?
作品進窯時,因胚體不夠乾、捏塑過程摻雜了空氣等,導致作品在燒製升溫的過程中炸裂,稱為「炸窯」。若炸得很碎可能會影響擺放在周圍的其他作品,還可能傷及電窯。我們捏塑的過程中,只能盡力將人為因素降到最低,以預防這個情況。若不幸還是炸窯了,也都是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從炸裂的痕跡去判斷發生的原因。窯燒的不確定性,總是提醒我要以謙卑的心情去創作,每次進窯時我都會默默祈禱一切順利。
◼︎燒窯後、上色前,如使用砂紙打磨,砂紙號數的建議?
不見得每件作品都會需要打磨,主要還是修整尖銳之處,例如作品擺放時會傷及桌面的角度,課堂上常使用的是150-220之間的號數,但每個人追求作品的狀態不同,表面的紋路雖然也可以藉由砂紙打磨修飾,但打磨過度也會影響後續上色,需要多一點思考再下手。
◼︎大家通常都使用什麼顏料上色?
一般常見的上色工具包括:水彩、壓克力、粉彩等都有人使用。使用慣用的上色用具,在幫作品上色時,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安心感,也有人使用過期的化妝品、指甲油等,我也曾使用燃燒後的木頭、香灰來上色,試試跳脫原本顏料使用的方式,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色材料多元,可以先挑選自己習慣使用的工具
◼︎上色的訣竅?
素燒完成後的作品有吸水的特性,若是使用要加水調和的顏料,就會需要考慮作品吸收水份後的顯色度。使用粉狀顏料、含膠的顏料上色時各有不同的考量,與在紙上上色的狀態大不相同,所以課堂中都會建議另外留一些土做試色片,在作品上色前先試試上色的效果,心裡也會有個底,比較能安心上色。
------------------------------------------------------------------------------
陳琦婷 / 雕塑創作者
一直試圖用各種方式好好記錄生活和當時的自己,接觸雕塑後,卻在捏塑中不自覺的重新檢視生命歷程,經由沉澱回溯產出了新的表達,每次創作的過程,都在練習放下或堅持,以如此緩慢,但細膩柔軟的方式,重新看待生活與自己,是目前感到最幸福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