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ᴄʜɪᴛ ᴄʜᴀᴛ ₀₁₉ 雕塑創作者陳琦婷︱捏塑就是找到好好專注一件事的能力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有些創作,從雙手開始,也從心開始。雕塑創作者陳琦婷以安靜而溫柔的方式,引導學員進入創作並與泥土對話。她的作品以人物與動物的表情見長,透過微妙的揉捏角度,傳遞令人會心一笑的生命力。

本次訪談,陳琦婷分享了她的捏塑靈感來源、創作轉變、初學者常見問題以及如何克服。對她而言,捏塑課程不只是一堂陶藝課,而是與自己對話的時間,在喧鬧生活裡找回好好專注一件事的能力。

raw-image

學學 4E 教室內,桌上擺放剛完成窯燒的素燒作品:有討喜逗趣的臉孔、流暢勻稱的肢體,與實用的杯盤物件,帶著粗糙或細緻的手感。學員或拿著砂紙輕輕打磨,或仔細一筆一劃上色,沉靜而專注。這是雕塑創作者陳琦婷,在學學開設的「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課堂。

陳琦婷的作品風格安靜不張揚,課堂主題也強調讓大家在平靜與放鬆的環境裡,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帶領下完成個人陶藝創作。本次邀請陳琦婷分享對於捏塑創作的理解、題材的選擇,以及日常細節的關注,更深入認識她與捏塑之間的故事,以及這門課背後的理念與溫度,同場加映捏塑小訣竅與避雷指南。

「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課堂

「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課堂

Q¹ 能不能先談一下,自己如何開始進入捏塑的世界?

某次捏塑時,發現土真實地保留我當下並沒有表露出來的情緒與狀態,有一種「被發現了!」 的心情,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當時我的老師說:「這就是自然物質的力量」。於是開始對這樣的媒材感到好奇,也好奇若持續探究下去,還會發現什麼樣的自己。

陳琦婷的作品風格細膩而獨特,擅長人物與動物表情

陳琦婷的作品風格細膩而獨特,擅長人物與動物表情

Q² 創作的靈感來源?作品看起來多集中於人與動物的臉孔神情,為什麼?

我平時會蒐集與記錄生活中有感的各種物件,利用剪貼、文字、繪畫、拍攝……等方式,將抽象的感受慢慢梳理記錄起來,這些都是我的靈感來源。在創作時發現表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例如:五官的距離、角度只要有一點點改變,整體氣氛會有所不同。比起肢體,對我而言,表情帶來的訊息更多更細微,實在很有意思。

靈感簿裡紀錄了靈感來源與捏塑心得

靈感簿裡紀錄了靈感來源與捏塑心得

Q³ 是否有特別喜歡的人物或動物神情?如何掌握捏塑的訣竅?

如先前所說,我對於表情這件事很感興趣,但後來發現有些佛像呈現一種不悲不喜的神情,開始思考:「為什麼佛像是這樣的表情?不悲不喜的表情,希望帶給群眾的力量是什麼?」這是近期比較感到好奇的。

在觀察事物時,常常會有一些觀看的慣性。捏塑時才發現,某些角度的細節怎麼也想不起來。所以,我覺得觀察力是一大關鍵。看到的細節一旦變多了,要能呈現出自己想要表現的樣貌,也會比較順利,當然要保留多少自己的觀察,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Q⁴ 開始捏塑創作之後,自己有什麼樣的改變?

觀察力變得比較敏銳,開始會下意識地用不同角度去觀看與思考,世界彷彿更開闊了。

Q⁵ 如何對初學者解說捏塑的流程?初學者最常見的問題,以及如何引導?

■ 捏塑流程:揉土→做出主要結構→細節處理→素燒→上色。

■ 初學者常見問題:不知道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這樣做可以嗎。

通常我會建議,如果完全沒有想法,可以帶喜歡的物件、照片、草圖來課堂上討論。若是照片與草圖,建議盡可能拍照或畫出物體的各種角度。課堂上我們會有很多的討論,有時候我們在開始創作前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但捏塑的過程卻產生不同的感受。順從自己當下的感受,與土一同創作,也是很美妙的過程。

面對「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或是總是懷疑「這樣做可以嗎」的學員時,我曾想過我們是不是被群眾審美觀綁架了,所以在創作的時候,會冒出一些不確定感:「這樣可以嗎?這樣好看嗎?」但這是以什麼為標準呢?我們又是否下意識地在尋求某種認同呢?

試著從創作中尋找自己喜愛的樣子吧,那些透過你的眼睛與雙手創造出來的美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

陳琦婷鼓勵大家順從當下感受創作,享受過程

陳琦婷鼓勵大家順從當下感受創作,享受過程

Q⁶ 人物、動物或其他物品等不同的捏塑主題,是否有難度的分別或技巧的差異?通常會建議初學者從什麼題材切入?

對於熟悉的對象或物件,通常比較能掌握樣貌,或能帶來比較多的想像,例如:我之前創作的地方面對一間花房,有天突然發現其中一盆多肉越看越像兔子,後來就做了一隻《仙人掌兔》,與我當時其他作品的風格不太相同,就像是我與植物和土之間的共同創作,我很喜歡。或是建議選擇結構比較不複雜的物件,就算一開始沒有想法,也能從簡單的造型,逐漸熟悉捏塑的流程和手感,再慢慢進階到複雜的造型。

通常會感到挫折的題材,是比較寫實的人物,主因是對於骨骼肌肉不熟悉。但我認為像不像從來不是最重要的,就算是同一個對象,在每次觀察與創作的過程裡,都能發現不同,這些都是驚喜。能去享受每次創作的過程,是件非常快樂的事。

《仙人掌兔》本尊

《仙人掌兔》本尊

成為創作靈感的多肉植物

成為創作靈感的多肉植物

Q⁷ 想跟來上「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的學員說什麼?

不管捏塑的作品是否如同心中所想,或是超越心中想像,希望大家都能藉由捏塑的過程,享受一段屬於自己的創作時光。

「日日慢慢︱捏塑創作課」的課堂節奏緩慢而讓人自在,不急著完成什麼目標,更重視每個人與土之間所建立的關係。初學者在這裡,會認識到創作不只是「做出一個東西」,而是一段過程——觀察、感受、理解、再表達。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也找回與自己相處的溫柔方式。

ꕥꕥꕥ 同場加映捏塑技巧 Q&A ꕥꕥꕥ

◼︎要怎麼樣才不會成為炸窯恐怖分子?

作品進窯時,因胚體不夠乾、捏塑過程摻雜了空氣等,導致作品在燒製升溫的過程中炸裂,稱為「炸窯」。若炸得很碎可能會影響擺放在周圍的其他作品,還可能傷及電窯。我們捏塑的過程中,只能盡力將人為因素降到最低,以預防這個情況。若不幸還是炸窯了,也都是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從炸裂的痕跡去判斷發生的原因。窯燒的不確定性,總是提醒我要以謙卑的心情去創作,每次進窯時我都會默默祈禱一切順利。

◼︎燒窯後、上色前,如使用砂紙打磨,砂紙號數的建議?

不見得每件作品都會需要打磨,主要還是修整尖銳之處,例如作品擺放時會傷及桌面的角度,課堂上常使用的是150-220之間的號數,但每個人追求作品的狀態不同,表面的紋路雖然也可以藉由砂紙打磨修飾,但打磨過度也會影響後續上色,需要多一點思考再下手。

◼︎大家通常都使用什麼顏料上色?

一般常見的上色工具包括:水彩、壓克力、粉彩等都有人使用。使用慣用的上色用具,在幫作品上色時,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安心感,也有人使用過期的化妝品、指甲油等,我也曾使用燃燒後的木頭、香灰來上色,試試跳脫原本顏料使用的方式,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色材料多元,可以先挑選自己習慣使用的工具

上色材料多元,可以先挑選自己習慣使用的工具

◼︎上色的訣竅?

素燒完成後的作品有吸水的特性,若是使用要加水調和的顏料,就會需要考慮作品吸收水份後的顯色度。使用粉狀顏料、含膠的顏料上色時各有不同的考量,與在紙上上色的狀態大不相同,所以課堂中都會建議另外留一些土做試色片,在作品上色前先試試上色的效果,心裡也會有個底,比較能安心上色。

------------------------------------------------------------------------------

陳琦婷 / 雕塑創作者

一直試圖用各種方式好好記錄生活和當時的自己,接觸雕塑後,卻在捏塑中不自覺的重新檢視生命歷程,經由沉澱回溯產出了新的表達,每次創作的過程,都在練習放下或堅持,以如此緩慢,但細膩柔軟的方式,重新看待生活與自己,是目前感到最幸福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學的沙龍
14會員
26內容數
Hanging Around 隨意走走晃晃是開箱系列最重要的態度,我們走進每個靈感發生的地方,開箱空間物件、展覽活動,在設計師的生活裡參一腳,看見孕育創意的日常。
學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建築是一種空間的藝術,而微縮建築模型則是將這份藝術凝縮在指尖的世界。 即使沒有建築背景,也能透過紙模型捕捉建築的細節與故事。透過「男孩紙」浩偉的分享,我們將一起探索微縮紙建築的魅力,了解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以及如何從觀察建築開始,逐步培養細節與創造力。
Thumbnail
2025/10/22
建築是一種空間的藝術,而微縮建築模型則是將這份藝術凝縮在指尖的世界。 即使沒有建築背景,也能透過紙模型捕捉建築的細節與故事。透過「男孩紙」浩偉的分享,我們將一起探索微縮紙建築的魅力,了解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以及如何從觀察建築開始,逐步培養細節與創造力。
Thumbnail
2025/10/22
我們可以運用 AI 來探索世界,但要用什麼工具來認識自己? PPAPER International 創辦人胡至宜,以多年研究占星與人類圖的經驗,將分享如何掌握占星與人類圖概念,了解自己與他人,找到在社會中安在的位置;同時以資深創意人與創業者的身份,為這個世代的工作者提出建議。
Thumbnail
2025/10/22
我們可以運用 AI 來探索世界,但要用什麼工具來認識自己? PPAPER International 創辦人胡至宜,以多年研究占星與人類圖的經驗,將分享如何掌握占星與人類圖概念,了解自己與他人,找到在社會中安在的位置;同時以資深創意人與創業者的身份,為這個世代的工作者提出建議。
Thumbnail
2025/10/22
蔬食成為飲食新潮流!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 「小小樹食」行政主廚 Tim,探索蔬食料理的界線,打造葷食者也愛的蔬食料理,連續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與米其林綠星。 從無肉不歡到彈性蔬食,Tim 要分享身為肉食動物卻成為蔬食餐廳主廚的經歷、構思菜單的困難,並使用常見食材,示範兩道居家蔬食料理。 徐兆麟
Thumbnail
2025/10/22
蔬食成為飲食新潮流!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 「小小樹食」行政主廚 Tim,探索蔬食料理的界線,打造葷食者也愛的蔬食料理,連續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與米其林綠星。 從無肉不歡到彈性蔬食,Tim 要分享身為肉食動物卻成為蔬食餐廳主廚的經歷、構思菜單的困難,並使用常見食材,示範兩道居家蔬食料理。 徐兆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最近我練習水彩的日記,感受到實體繪畫的溫度是電繪所沒有的,試著挑選花束畫出來很有成就感,畫水彩和電繪的感受很不一樣,畫水彩雖然可以修改,但也有限,學習接受自己的樣子,還有想畫的就留給下一張吧。
Thumbnail
這是最近我練習水彩的日記,感受到實體繪畫的溫度是電繪所沒有的,試著挑選花束畫出來很有成就感,畫水彩和電繪的感受很不一樣,畫水彩雖然可以修改,但也有限,學習接受自己的樣子,還有想畫的就留給下一張吧。
Thumbnail
兔兔老師,Fun手作教室創辦人,一位擁有深厚手作經驗的創業家。自小便熱愛美術,並在美學的探索中培養了對創作的熱情。在多個領域都有深入的涉獵,從畫畫到花藝,再到立體元素的融合,展現對不同媒材和創意表現的獨特理解。
Thumbnail
兔兔老師,Fun手作教室創辦人,一位擁有深厚手作經驗的創業家。自小便熱愛美術,並在美學的探索中培養了對創作的熱情。在多個領域都有深入的涉獵,從畫畫到花藝,再到立體元素的融合,展現對不同媒材和創意表現的獨特理解。
Thumbnail
從似顏繪到水彩風格,作者在電繪與手繪之間尋求平衡,透過Calvin at DrifterStudio的電繪學習後,延伸用水彩手繪創作,探索電繪和手繪的不同優勢與挑戰。本文分享了作者的繪畫心得以及使用的繪畫工具。
Thumbnail
從似顏繪到水彩風格,作者在電繪與手繪之間尋求平衡,透過Calvin at DrifterStudio的電繪學習後,延伸用水彩手繪創作,探索電繪和手繪的不同優勢與挑戰。本文分享了作者的繪畫心得以及使用的繪畫工具。
Thumbnail
水彩畫帶來愉悅,但也可能帶來挫折感,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透過水彩畫得到的心靈療癒與感悟。文章中提到的活動和主題包括禪繞畫推廣師、染紙創意畫等。作者分享了在活動中所獲得的正能量和感動,以及對失智長者的關懷和感恩。文章情感豐富,觸及人心。
Thumbnail
水彩畫帶來愉悅,但也可能帶來挫折感,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透過水彩畫得到的心靈療癒與感悟。文章中提到的活動和主題包括禪繞畫推廣師、染紙創意畫等。作者分享了在活動中所獲得的正能量和感動,以及對失智長者的關懷和感恩。文章情感豐富,觸及人心。
Thumbnail
An Chen,一個用形狀畫畫的插畫家。喜歡用具幾何機械感的手法繪製花草,在有機物、無機物中無止盡的實驗著。2019年畢業於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系,作品多出現於報紙雜誌編輯領域,國內外客戶比較有名的有Apple、Gucci、The New Yorker、紐約時報、華爾街郵報、週刊編集、台灣設計展等。
Thumbnail
An Chen,一個用形狀畫畫的插畫家。喜歡用具幾何機械感的手法繪製花草,在有機物、無機物中無止盡的實驗著。2019年畢業於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系,作品多出現於報紙雜誌編輯領域,國內外客戶比較有名的有Apple、Gucci、The New Yorker、紐約時報、華爾街郵報、週刊編集、台灣設計展等。
Thumbnail
愛上clay sculpture... 冰冰涼涼濕軟觸感真好,挖去補上,或薄或厚 相當容易雕塑,推推擠擠壓壓捏捏,真的非常有意思,真是接觸肖像雕刻,才注意到臉上細微的變化。臉上的五官並非各自獨立,在它們相接處,微妙的角度會使雕像更細緻。 以輕鬆的心情來學習,在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同時體驗出生活的
Thumbnail
愛上clay sculpture... 冰冰涼涼濕軟觸感真好,挖去補上,或薄或厚 相當容易雕塑,推推擠擠壓壓捏捏,真的非常有意思,真是接觸肖像雕刻,才注意到臉上細微的變化。臉上的五官並非各自獨立,在它們相接處,微妙的角度會使雕像更細緻。 以輕鬆的心情來學習,在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同時體驗出生活的
Thumbnail
2020年8月林語堂故居與紙塑藝術家何怡萱合作,策劃展覽《偶然,紙語——何怡萱紙塑創作展》,怡萱的創作主要以動物為主,以「紙」形塑動物原來的神色形態,除此之外,不少作品呈現動物擬人化的模樣,加入創作者對動物與生活觀察的奇思妙想,風格俏皮可愛,展覽創作品佈置在故居的各個角落中
Thumbnail
2020年8月林語堂故居與紙塑藝術家何怡萱合作,策劃展覽《偶然,紙語——何怡萱紙塑創作展》,怡萱的創作主要以動物為主,以「紙」形塑動物原來的神色形態,除此之外,不少作品呈現動物擬人化的模樣,加入創作者對動物與生活觀察的奇思妙想,風格俏皮可愛,展覽創作品佈置在故居的各個角落中
Thumbnail
【此時相遇的瞬間----繪本與繪畫療癒】 【講師】陳韻如社工   一開始看到有繪本跟繪畫兩個關鍵字,就不假思索給報名下去。 因為是生命線的公益課程,想學習後再跟孩子分享。 課程中,老師強調要跟自己工作,跟自己在一起。 疫情下,很多的課程都是跟自己工作。 我覺得這部分是現代的趨勢,我們得好好照顧自己,
Thumbnail
【此時相遇的瞬間----繪本與繪畫療癒】 【講師】陳韻如社工   一開始看到有繪本跟繪畫兩個關鍵字,就不假思索給報名下去。 因為是生命線的公益課程,想學習後再跟孩子分享。 課程中,老師強調要跟自己工作,跟自己在一起。 疫情下,很多的課程都是跟自己工作。 我覺得這部分是現代的趨勢,我們得好好照顧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