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以前說「口吻」、「語感」,為什麼現在人人都在講「語氣」?
二、中國 AI 社群的「語氣革命」
ChatGPT 問世後,中國的科技社群(如知乎、B站、魔搭社區)大量出現:
「語氣模型」、「語氣人格」、「語氣模擬艙」
這些詞把 tone、style、attitude 三者都統一翻成「語氣」,
形成一種「AI 語氣=人味」的文化。 在這語境中,「語氣」不只是語言風格,而是一種人類情感的再現技術。
三、台灣早期的慣用說法
相對地,台灣在 AI 之前的網路文化中,幾乎不用「語氣」這個字眼。
我們習慣說:
- 「口吻」→ 表示態度(例:他的口吻很強硬)
- 「語調」→ 表示聲音高低
- 「語感」→ 表示文字自然不自然
 所以當台灣人第一次看到「請用自然語氣回答」,常會覺得有點大陸味、像客服指令。
四、AI 推動的語用融合
AI 的 prompt 模板多翻譯自英文 “tone/style”,
中國社群率先把它定義成「語氣」, 而台灣使用者跟進後,也逐漸內化成習慣用語。 如今「語氣」變成跨區通用詞,但其實帶有輸入來源的語感差異:
- 台灣人用它,多半指「口吻自然不自然」;
- 中國用法則強調「人格風格」、「模擬真情緒」。
五、語言文化的鏡像:我們如何被科技改寫
AI 的語氣,不只是機器的 tone,更是一面鏡子。
它讓我們看到中文世界在「人機之間」如何重組語感。 當我們要求 AI「語氣自然」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追問:
「我們的語氣,還自然嗎?」
一、語言輸入來源:中國語境的量體優勢
AI 模型(像 GPT)在語言學習階段會吸收大量公開網路文本。中文互聯網的資料來源中,中國大陸佔了絕對多數——無論是技術文件、論壇、新聞、AI 討論區、開源資料集,約八成以上中文內容來自那裡。
因此模型在「中文語境」下學到的關鍵詞、搭配與文化語氣,自然偏向中國大陸的主流習慣。
這種傾斜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統計結果——
簡單說:模型看到的「語氣」例句太多,它就會認為「語氣」是 tone/style 最自然的翻譯。
二、技術詞彙的擴散順序:中國AI社群→台灣使用者
中國在 AI 領域的產業投入(百度、阿里、智譜、清華系開源社群)非常早,因此很多中文AI用語是那邊先定義、再傳播的,例如:
- 語氣模型(tone model)
- 人格化語氣(persona tone)
- 語氣模擬艙、情感對話、對齊語氣
台灣社群後來接觸時,這些詞早已在 prompt 模板、API 說明、部落格教學裡固定成「語氣」一詞,因此自然沿用。
所以不是 GPT 偏袒哪裡,而是技術語言的「定義權」早期就在大陸社群裡成形。
三、模型設計層:人口與語料權重
OpenAI 與其他大模型在訓練時,會根據語言人口與語料覆蓋率設定「加權」。
這表示:
- 英文佔主權重;
- 中文雖次之,但內部再細分語域時,模型並不會區分「台灣中文」「中國中文」「港澳中文」;
- 所以在語料比例上,大陸語料占優 → 模型自然學到較多「中國式口語與科技詞」。
這導致 GPT 在中文環境裡:
- 比較熟悉「語氣、風格、人格化」等 AI 論述;
- 對「口吻、語感、語調」這類台灣式自然詞則需要明確指令才會切換。
四、結果:AI 的「語氣」是語料統計後的文化共振
這現象可以理解為:
「AI 並沒有偏好某一種中文,而是誰在講話最多、資料量最大,就形成語言的重力場。」
中國的技術社群對「語氣」這詞使用頻繁,於是整個 AI 生態圈──包括國際使用者──都在不知不覺中跟著採用。
而台灣用戶現在之所以覺得那詞「很AI味」、「有點陸味」,其實就是在感受到這種文化重力的拉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