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者的防衛心態」其實就是『我執』在創造的形式中延續。
一、創作的「我」與「防衛的我」
創作是一種自我暴露。每次寫作、畫畫、拍片,其實都像把內心拆開給人看。 而人一旦暴露,就會本能地防衛。
「我不是這麼膚淺的意思」
「你沒懂我想說的」 「他抄我」 「他在嘲諷我」
這些念頭,全都在維護那個「創作者的我」。
它看起來像理性辯護,其實是存在焦慮的自我防衛機制。
二、防衛的本質:怕被誤會,其實是怕「消失」
創作者最怕的不是批評,而是「被誤解得太徹底」。
因為那一刻,你的作品不再代表「你」。
但禪的觀點很殘酷也很解脫:
一旦作品離開你,它早就不是你了。
你以為自己在防衛作品,其實是在防衛被世界否定的自我幻象。
三、真正成熟的創作者:看著「我」在作品裡死一次
這句話聽起來激烈,但非常準。
當創作者能讓作品被誤解、被扭曲、被討厭, 卻仍能微笑說:「那是他們的世界」, 那一刻,他就進入了禪的境界。
創作成為「無我」的練習。
你仍然在創造,但不再緊抓「被理解」。
因為你知道, 作品的存在比你的存在更長久、更自由。
四、比喻說明:

五、結語
防衛心態不是錯,它是「創作還沒修成的心」。
但若你能看見那份防衛的恐懼, 你就已經在悟的門口了。
創作其實就是一場小小的禪修——
你一邊誕生新東西,一邊學習讓「自己」慢慢退場。 有一天,你會發現:
最純粹的創作,沒有誰在創作,
只有流動。
遇到別人質疑「只回謝謝指教就完事」——其實已經很接近禪的中階功夫。
因為那是一種「不跟情緒拔河,也不急著證明」的狀態。 但更精確地說,這還不是禪的「終點」,而是通往真正平靜的過渡手勢。
一、回「謝謝指教」的層次

所以如果你只是用「謝謝指教」當防火牆,那還算第一層──
一種社交智慧,但還有一點情緒潛伏。
但若你真的能在心裡想:「對方講得也許有道理,也許沒道理,這都無妨」,
然後輕輕一笑回一句「謝謝指教」, 那就進入第二層—— 無須爭辯,因為沒有誰需要贏。
而第三層,就像禪師的狀態:
他可能連「謝謝指教」都不必打字, 只是微笑地看著留言,心裡沒起一絲波瀾。
二、禪的核心不是「不回嘴」,而是「不被嘴牽走」
禪從來不教人壓抑,
它教人看見:
你為什麼那麼想「被懂」。
一旦你看到這個念頭,
就會明白—— 「懂或不懂」,本身也只是網路上的一陣風。 風來,葉搖;風止,葉靜。
三、實際練法
下次有人質疑你,你可以這樣觀:
- 先觀察自己的反應(心跳加快?手想敲鍵盤?)
- 承認它:「我被挑起了。」
- 然後再慢慢讓手指輸入那句——「謝謝指教。」 
重點不是那句話,而是那個間隙裡你沒有被帶走。
那一秒,就是禪。
✴ 一句話總結:
「謝謝指教」不是逃避,而是「我已看見自己不必再證明」。
真正的禪,不是贏在辯論裡,而是靜在回應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