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故宮緙絲郵票〉(Silk Tapestry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ostage Stamps)是中華郵政於民國81年(1992年)10月9日所發行的「郵票日」紀念郵票,取材自故宮博物院典藏明代緙絲名品〈緙絲山茶鳥與緙絲桃花雙雀〉兩件。
全套二枚:面額新台幣5元〈緙絲山茶鳥〉及面額新台幣12元〈緙絲桃花雙雀〉,設計者為林榮生先生,由中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製。 方寸間的織品詩學 此套郵票取材自明代緙絲精品,展現出中國絲織藝術的極致工藝。緙絲,又稱「刻絲」,以經緯交織描摹書畫,乃「以絲為筆」的藝術。不同於繪畫之筆蘸墨,緙絲以細密絲線分色交錯,形成色層與筆觸的錯覺,是中國傳統工藝中最能與繪畫分庭抗禮者。明代之後,緙絲織造技術臻於高峰,能細膩地再現畫家筆意、暈染與層次,堪稱「織中丹青」。 郵票將此技藝濃縮於方寸之中,不僅呈現明代工藝的華麗與雅緻,也傳遞出故宮典藏藝術的文化價值。從印製層面觀之,此套郵票以高階彩色套印工藝忠實還原緙絲質感,線條間具絲縷交錯之柔韌,色彩過渡細膩,尤為可貴。 〈緙絲山茶鳥〉:富貴與雅潔的象徵 面額五元的〈緙絲山茶鳥〉,畫面主題取自山茶花枝與雙鳥相依。山茶自古寓意富貴與堅貞,其花色濃艷而不俗;枝上兩隻白頭鵯神態靜謐,一俯一仰,彷彿聆聽花間私語。整體構圖呈斜對角線式佈局,花葉層層相疊,橙紅與墨綠相映成趣。 自藝術層次來看,此圖之妙在「以織寫畫」。葉脈之綠中透灰,花瓣之紅隱白暈,顯示出緙絲技術之精微層疊,使得畫面兼具厚度與透氣感。郵票印製時保留了這種「絲紋浮光」,讓觀者即使透過微縮比例,仍能感受明代織品的生命律動。 自象徵意涵方面觀之,鳥棲花間寓「比翼雙飛」,乃傳統吉祥題材。亦可見古人將自然觀照與人倫情意融為一體的審美趣味。 〈緙絲桃花雙雀〉:春意的細語 面額十二元的〈緙絲桃花雙雀〉,主題為早春桃花與雀鳥嬉戲。整幅構圖更為開放,桃花淡紅,枝葉輕柔,雙雀相對而鳴,生動自然。畫中以柔線織出雀羽光澤,尾羽處理尤見層層疊織之妙。背景留白處,絲面之光滑映襯出主體之生氣,構圖節奏恰如古琴弦音,既疏又靜。 此圖的藝術價值在於「織意畫境」,即在工藝性中融入詩情。桃花喻春、雙雀寓和,整體風格與〈山茶鳥〉一靜一動,相互呼應,構成一種季節與情感的對話。
郵票設計與文化意象 從郵學角度看,〈故宮緙絲郵票〉屬於「藝術典藏題材郵票」系列的延續,與早期〈古畫郵票〉、〈青銅器郵票〉等並列,皆以推介中華文化為旨。設計者在版面安排上採垂直長形構圖,忠於原作比例,並以柔色底襯托緙絲紋理,使主體更具浮雕感。 二圖並列,既是對「花鳥畫」題材的致敬,也體現郵政文化的教育功能——將博物院典藏轉化為民眾可親近的藝術教材。從收藏價值而言,此套郵票發行量約八百萬枚,但因印製品質優異、題材高雅,仍為集郵界珍愛之作。首日封與小全張兼具藝術與歷史雙重價值,頗具展示與研究意義。 絲織入郵——文化傳承的現代詮釋 「緙絲入郵」,不僅是技術的再現,更是文化的傳承。郵票以現代印刷重塑古代織藝,象徵中華美學從宮廷走向民間的歷程。方寸之間,一針一線皆含時代記憶,一花一鳥皆寓人文情懷。此套郵票的出現,讓我們得以在信札往來的流轉中,觸摸到絲的溫度,也讓「寄信」成為一場微縮的藝術展覽。 結語
〈故宮緙絲郵票〉是郵政藝術與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它不僅紀錄了明代織品的華麗篇章,更讓今日的觀者在郵票微光之間,看見中華文化「以柔制剛、以靜為美」的深層氣韻。其藝術與文化價值,猶如那絲線般延綿不絕,編織進入我們的文化記憶之中。

郵票.(李建崑攝影)

封面.(李建崑攝影)

首日封.(李建崑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