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自古即為文人所賞愛。因為它挺拔而虛心,堅韌而不委屈,象徵高潔的情操。自中國南方以至台灣,竹與人們的生活始終緊密相連;從屋舍庭園到案頭雅玩,竹以靈動之姿,融於日常,又超乎俗世。 方寸之間的文化映像 中華郵政於民國72年7月14日(1983年)發行的這套〈古代雕竹器郵票〉,是以故宮博物院典藏明清竹雕名品為主題,將千年竹藝之美凝聚於方寸之中。全套一共四枚,構思嚴謹、格調十分清雅。 1.面額新台幣2元:清・雕竹紋紋壺——形體渾厚莊重,壺身飾以古樸雷紋與夔龍,質感沉穩中見華美。 2.面額新台幣3元:清・雕竹饕餮紋觚——仿青銅之形,雕飾繁複峻拔,展現竹藝模擬金石的高超功力。 3.面額新台幣4元:清・雕竹山水人物——以刀為筆,層巒疊嶂、亭台人物細膩如畫,詩境與匠心相映成趣。 4.面額新台幣18元:明・雕竹仕女筆筒——人物婀娜,衣褶流暢,彷彿可聞案邊琴聲,風雅氣息盈於筆端。
這四枚郵票從器物到藝術,層層遞進,既是竹工藝的縮影,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集中展現。 竹雕難在順性而導形 竹雕之工藝,貴在順性而導形。竹質堅韌、紋理縱橫,刀法稍有不慎,便易損裂。故雕竹匠人必須心境澄明,觀物入微,方能在寸許之間開闢天地。 明清以來,竹雕藝術逐漸形成風格流派。嘉定派構圖繁麗,金陵派線條婉轉;或浮雕、或鏤雕,皆以刀為筆,使竹節之中孕育山川人物,靈氣生動。這些作品,如今皆珍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國寶。 本套郵票的設計美學 這套郵票設計以素白為底,器物居中,構圖簡潔而典雅。右側直排「清」「明」與品名,猶如古冊題籤,文字與圖像相得益彰,呈現書卷氣息。 印刷色調柔和,層次分明,使竹質的紋理與刀痕細膩可辨。設計師以方寸之地,重現雕竹的光影變化與陰陽轉折,可謂「微處見宏」,小中見大。 台灣竹藝的延續與生息 台灣山林繁茂、氣候溫潤,自古即盛產良竹。清代以來,竹編與竹雕工藝已深植於民間生活——從農家的竹簍、竹篩,到書房的筆筒、香筒,無不流露竹的氣息。 今日的南投竹山、鹿谷等地,仍有匠人承傳古法,融入現代設計,使竹藝煥發新貌。竹不僅是一種材料,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簡約而堅實,清潤而有靈。 匠心與文心:靜中見道 若書畫是文人筆墨的詩,則雕竹便是匠人無聲的詩篇。〈古代雕竹器郵票〉將這份詩篇壓縮於方寸之間,使觀者在凝視中體會氣節、用心與文化的悠長。每一枚郵票,都是一段凝固的故事——講述人與自然的契合,器具與心靈的對話。那份清潤與靜美,正是東方文化最深的呼吸。

〈古代雕竹器郵票〉(李建崑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