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1010
抹茶ベーグル
紅若青圈紅若=「紅」豆+乳「酪」
拌成麵團,來回拉伸折疊揉出筋性,滾圓,重覆三次拉折冷藏發酵。翌日復溫分割6份,靜置5分鐘後,擀成橢圓餅,約手掌大小,鋪餡捲起成條,前端塞入撐開如象鼻的尾端,確實包覆捏實。靜置15分鐘,沸水小火雙面各煮1分鐘,入爐烘烤。
「擀成橢圓餅,鋪滿內餡捲起成條」,這個步驟需要練習,尤其是橢圓餅的厚薄,不一,整形後的樣子不均衡,且薄的部位容易爆餡。此外,鋪滿內餡若調整為中央一直線鋪餡,也許能減少爆餡。
再者,「前端塞入撐開如象鼻的尾端」,原以為如實照做不是難事,由於前一步驟的麵條未充分搓足長度,收尾處過於擁擠,以致沒能確實捏實,是其中一個紅若青圈脱離母體的主因。
混合所有材料成團,省略第一次發酵,直接分割整形後,靜待最後發酵。如此製作的貝果,一般除了追求麵體質地緊密紮實,也運用於不包餡的貝果。
另一個作法,省略最後發酵步驟。不僅縮短酵母在其組織內部活動的時間,也使完成第一次發酵有著鬆弛麵筋的貝果麵團,更容易入餡。
事實上,若立基於正常發酵程序的原則上,兩種方法烤製而成的麵體食感並無明顯不同。有,也是紮實,和較不紮實。主要在於作法上的差異。
再者,第一與第二次發酵時間長短也取決個人喜好。不過,為突顯貝果的彈牙韌勁,發酵時間通常要比一般麵包短。如此也是因為入爐前貝果麵團會經過熱燙,再多一次膨脹的機會。
凡事沒有固定的規則,只要行的通,自己能上手,成品也令人滿意,都是好作法。
於「是赤青不是刺青蒸糕」一文提及,抹茶粉品牌各有不同,有適合茶飲,有專門烘焙。上回是T世家抹茶粉,包裝標示產地來自日本鹿兒島與靜岡兩地。
這回是三月底赴大阪旅遊帶回,丸山製茶株式会社的稽古用抹茶粉(主要用於學習茶道),且100%宇治抹茶使用。見包裝說明,除了混合日本蒸餾酒調製成抹茶調酒(抹茶ハイ),與牛奶或優格一起食用,也適用於烘焙。
不同產區,分別運用於是赤青不是刺青蒸糕和紅若青圈,無論水蒸或烘烤,抹茶粉呈現的色澤和質地明顯不同。蒸糕的沈穩;青圈的光鮮。同抉擇貝果的發酵方式,除了目的,就是偏好,抹茶粉的使用也無一定公式。
一如既往,閉著眼包餡,爆餡是常有的事。其次,就是工夫不足,需要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