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科技集團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北榮)於 10/23 簽署智慧醫療戰略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臨床驗證、AI 多模態醫學模型開發、智慧醫院部署(含機器人與流程自動化)等面向深度合作;鴻海並承諾在 3 年內捐贈新台幣 3 億元 支持相關專案。這場「台灣隊」合作,可能是智慧醫療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與商用的重要里程碑。
--- 兩大核心:把 鴻海的 AI/自動化/雲端能力 與 北榮的臨床資料與醫療專業 結合,目標產出具臨床驗證的 AI 醫療模型與智慧醫院解法。 鴻海承諾捐贈 新台幣 3 億元(3 年) 作為技術與場域合作的啟動經費。 實務應用範圍:臨床流程自動化(化療/配藥自動化)、檢驗室自動管理、協作機器人、AI 多模態診斷模型、在宅/遠距醫療試點等。 --- 為什麼這項合作值得期待?三大理由 1. 場域 + 技術雙結合(Clinical × Tech) 北榮擁有大量臨床病例與研究能量,鴻海具備 AI、雲端、系統整合與機器人量產能力,雙方「場域 + 技術」互補性強,能把模型從研發階段推到臨床驗證。 2. 解決醫療痛點,聚焦高危險/重複性工序 合作明確鎖定「危險(Dangerous)、重複(Repetitive)、有價值(Value)」三大維度,例如化療藥配、檢驗室樣本處理、護理協作機器人等,能直接降低人力負擔與醫療失誤。 3. 具台灣特色的「示範場域」效應 若能在北榮成功完成臨床驗證並形成可複製的智慧醫療解法,鴻海有能力把解法推向其他醫院或海外市場,形成產業化機會。 --- 具體應用亮點 AI 多模態醫學模型:整合影像、病歷、檢驗與生理數據的模型,用於診斷輔助或風險預警。 臨床流程自動化:如化療/放射性藥品配藥自動化機器人、TLA(檢驗室自動化)系統等,提升安全與效率。 協作護理機器人與在宅醫療:鴻海先前已開發與測試的護理協作機器人(Nurabot)與 FoxBrain 多模態能力,可望在北榮場域進行臨床驗證與應用試點。 --- 投資人 / 產業觀察者的 7 個可追蹤指標 把以下指標放到你的追蹤表,能把「故事」變成可驗證的進度: 1. 三年 3 億元專案的分項時程與成果公告(每年投入、專案清單)。 2. 首批臨床驗證研究(trial)發表與期刊/會議紀錄(是否有 peer-review 證據)。turn0search10 3. 自動化系統(配藥、檢驗)在北榮上線時間與效益數據(錯誤率、人力節省)。turn0search0 4. 協作機器人/在宅醫療試點覆蓋人數與使用率(實際導入情況)。turn0search9 5. AI 模型通過醫療器材或醫療軟體認證(TFDA / CE / FDA)進度。 6. 商業化合作或授權案例(其他醫院或國外醫療機構)。turn0search3 7. 資料治理與病歷匿名化流程合規性(民眾隱私與法規遵循)——醫療 AI 的關鍵底線。 --- 風險與挑戰 臨床驗證時間長、門檻高:醫療 AI 從模型到臨床採用需要嚴謹試驗與長期追蹤,短期內難以快速商業化。 資料隱私與法規合規:病歷資料使用需完備匿名化與合約、符合醫療法規。turn0search11 醫院導入與人員接受度:現場流程改造需醫護參與與教育,否則難以落地。turn0search4 從示範到複製的商業模式:示範場域成功不代表立即能大量複製,商業化與售後服務需同步建立。turn0search3 --- 粉色小結(溫柔提醒) 鴻海×北榮的合作,是台灣在「智慧醫療」上一次很實際、也很有潛力的落地嘗試:科技帶來效率與安全,臨床賦予技術以真實檢驗場域。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宣傳事件,而是把 AI、機器人、臨床研究與在地醫療資源串起來的實務工程。短期要耐心看臨床驗證與合規進度;中長期若能把示範場域變成可複製的服務形態,這會是台灣智慧醫療走向國際的重要一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