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人對我說:「養小孩就像投資,尤其是生兒子。」她還勸我:「趕快生個兒子吧。」因為我生的,都是女兒。
當下,我心裡非常抗拒。親子之間怎能和做生意一樣,講求利益與回饋?那樣父母純粹的愛,不就不見了嗎?
更讓我不以為然的是,她把「生女兒」看輕了,彷彿我生女兒,就矮人一截。難道沒有兒子就不行嗎?我心裡想:只要養得好,女兒照樣可以孝順父母。如今回想,那時的一連串反應裡,我只看到對方觀念的偏頗,與自己被貶抑後的不平,卻沒察覺,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也早已深植我心。我其實也懷抱著同樣的期待:希望女兒長大後要孝順、要回饋。只是我含蓄地藏著,沒有說出口。那場對話,不過是我在撫慰受傷的自尊。
女兒長大後,我開始坐等「孝親費」。我要求孩子要牢記父母恩,回饋父母理所當然。我將愛量化成數字,記錄在心底的帳冊。而那份「理所當然」的要求,成了我與孩子之間最難跨越的距離。
孝親費,該不該給?
社會上經常爭論:孩子長大後,到底該不該給孝親費?有人認為,這是「應該」的,是孩子對父母的責任;也有人說,孝順不能用錢衡量,陪伴與心意才更重要。
我自己也曾在這裡糾結。當我以「應該」的姿態要求女兒時,我看見她不悅的神情。孩子回報父母恩,本該是一幕動人的畫面,但我感受到的,卻是反面。
後來,為了緩和氣氛,我選擇退一步,不再多提。孩子願意主動給,我就欣然收下。這樣的退讓,讓母女之間暫時免去緊張,但我心裡的疑惑,仍沒有真正解開。
換個角度,才懂彼此
直到後來,我遇見了類似的處境。我的用心,被長輩視為理所當然,在他們的眼裡,錢給多的人才有份量,而我那份出自內心的「關懷」,卻如此微不足道。從那時候起,我不自覺的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
假設,親情必須用金錢才能搭建,那我是不是該收起笑顏,並收起金錢以外的關懷。瞬間,我突然明白,我與女兒的距離,是怎麼產生的。
我還親眼看過這樣的一幕:一位母親六十歲生日,長子私下包了紅包祝壽,母親很高興收下。不久後,在一次兄弟聚會上,她對小兒子說:「你哥哥有給我生日紅包,你都沒有。」小兒子的表情,瞬間僵住。
母親或許只是隨口一提,但在一旁的我,卻默默告訴自己,我不想成為這樣的母親。索討與被索討,似乎都不是最好的狀態。
這件事提醒我:不能只用「有沒有給錢」來判斷孩子的用心。許多時候,孩子的日常付出裡,早已藏著滿滿的愛。若父母只看見錢,卻看不見情,親情裡就會留下無形的傷痕。
我的新理解
孩子的回饋,對父母而言,不僅是金錢的獲取,更是一種「被看見」與「被肯定」。那份被理解的感覺,往往比金錢更重要。只是,社會習慣用金錢量化真誠,久而久之,似乎金錢就等於真誠。在社會價值催化中,父母無意識地也把對孩子的愛,換算成數字的形式。
當年的我,也落入這樣的觀念。我渴望被女兒放在心上、被看見、被肯定。
但我終於明白若孝順只是以金額排位、以數字比較,那孝順就太簡單,也太廉價了。父母若用孩子給的多或少,來計算愛的重量,只認錢而忽視情,親子之間便會越走越遠。
真正的孝順,是孩子心裡自發的牽掛,是願意陪伴,是在父母需要時不缺席。感念父母恩,從來不是規定或義務,而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愛。
如今,我對「孝親」有了新的定義:「回報」與「義務」都無法詮釋孩子真心的愛。孩子成家立業,各有不同處境,回饋的數字或許不同,但那份「心裡有你」的情意,是無差別的。
現在的我,最期待的,不是孩子口袋裡的數字,而是他們心裡,是否仍有我們的位置。若能彼此真心相待、互相惦念,那份親情,比任何金錢都更長久、更溫暖。在親子路上留下愛的痕跡,施以接納與理解,路上就會盛開動人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