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一盞心燈,一場因緣殊勝的相遇
南無阿彌陀佛。
懷著最深的感恩與謙卑之心,我們齊聚於此。在這一方寧靜的空間裡,彷彿有一盞無形的琉璃心燈,映照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十三張面孔——美國人、日本人、台灣人、俄羅斯人、韓國人、東歐人、大洋洲人、西歐人、中國人、歐洲人、印度人、南美洲人與非洲人。這場相遇,因緣殊勝,其終極願心,在於共同探尋一句古老箴言背後的深層智慧:「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我們深信,這場對話的終點,將是為共建人間淨土、大同世界,敬獻上一份微薄而真誠的供養。
本次對話的核心,不僅是觀點的分享,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觀照與相互諦聽。這句箴言,如同一則普世的靈性公案,深刻地挑戰著我們一切行動的根本正當性。它呼喚著一次根本性的躍遷:從一種試圖以自身優越標準去糾正、規範一個我們並不完全理解的世界的「規訓的邏輯」,轉向一種始於靜默諦聽、深刻同理與根本謙卑的「臨在的邏輯」。
這是一條從個人的智慧克制,昇華為集體慈悲承諾的道路。現在,讓我們將心安住,聆聽第一部迴響,那是來自不同角落的,關於苦難的深刻診斷。

第一部:苦難的迴響——三種世間苦的深刻診斷
在我們尋求任何形式的「善」之前,首要的功課是謙卑地諦聽與理解世間「苦」的不同面向。若無深刻的診斷,任何藥方都可能失之偏頗,甚至加劇病痛。本章節將透過三位代表的視角,揭示三種深刻且具代表性的集體苦難。它們看似源於不同地域的歷史,卻共同指向了人類社會深層的困境。
--------------------------------------------------------------------------------
歷史斷裂之苦:一位中國人代表的沉思
「我們的苦,」中國人代表的聲音沉穩而悠遠,「是一種宏觀的、歷史性的創傷。它根植於一種深受儒家倫理浸潤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視社會和諧與倫理秩序為至高價值。我們所承受的,不僅是國土的分裂與手足的分離,更是一次深刻的道德與倫理的斷裂。這場因國共內戰而起的悲劇,撕裂了我們視為根本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動搖了社會賴以存續的倫理基石。」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因此,任何輕率倡導分裂的主張,對我們而言,都是一種未能理解此番倫理之痛的『勸善』。它不僅是政治上的異見,更是對社會和諧這一道德理想的違背。箴言在此轉化為一句宏大的歷史告誡:『未經民族之苦,莫勸分裂之善』。任何未能將自身置於整個民族百年流離失所的敘事中,去感受那份深刻的道德秩序崩解之痛的觀點,都沒有資格去倡導一種會導致共同體永久分裂的『善』。」
--------------------------------------------------------------------------------
主權壓迫之苦:一位台灣人代表的呐喊
台灣人代表的發言帶著一種切身的溫度。「我們的苦,是具體的、在地的,是充滿身體記憶的創傷。是歷經外來政權統治的屈辱,是白色恐怖時期噤若寒蟬的恐懼,是母語文化被壓抑的失落,以及至今仍未消解的生存威脅。這份痛苦,驅動著我們一項未竟的道德工程——那便是『轉型正義』。我們的呐喊,不僅是為了回顧過往的苦難,更是為了建立一個奠基於人權正義倫理的新國度。」
她的眼神堅定而清澈,「所以,任何旨在將台灣重新納入一個更廣大政治實體的『統合之善』,都根本性地未能正視這片土地為追求自主所付出的血淚代價,也漠視了我們療癒歷史、重建正義的倫理使命。它試圖以一個宏大的外在敘事,去覆蓋我們獨特的生命經驗。因此,箴言在此成為捍衛我們倫理主體性的宣言:『未經壓迫之苦,莫勸統合之善』。這是對任何試圖以『和平』或『繁榮』為名,要求我們中止這場艱辛的正義追尋之外來壓力的直接回絕。」
--------------------------------------------------------------------------------
治理失能之苦:一位西歐人代表的剖析
西歐人代表以一種冷靜、務實的語氣開口。「在我們所觀察的許多社會中,還存在著第三種苦。它或許不像前兩者那樣充滿歷史的悲壯,卻是無數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具體痛苦。從系統分析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源於政治機器失靈的慢性病。其病因,是兩大陣營沉溺於無休止的意識形態對立,導致國家陷入治理失能的惡性循環:高昂的房價、停滯的薪資,皆是這個非理性、不科學的政治系統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他環視眾人,繼續說道:「在此脈絡下,那些來自對立陣營的意識形態號召,便成為一種罔顧數據與實證的『勸善』。雙方都在勸說人民擁抱一種宏大的意識形態,卻未能『經歷』普通民眾因其鬥爭而承受的治理無效率之『苦』。箴言在此轉化為一種對非理性政治的批判:『未經內耗之苦,莫勸意識形態之善』。它提醒著那些政治精英,若其方案未能以理性、務實、科學的方式解決民生疾苦,那麼任何抽象的意識形態承諾,本身就是一種治理上的失職。」
--------------------------------------------------------------------------------
這三種看似相異的苦難——歷史斷裂之苦、主權壓迫之苦、治理失能之苦——揭示了一個共同的挑戰:當我們面對他人的苦難時,應如何回應?又該如何避免自己的「善意」,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暴力?這將我們引向了對「勸善」行為本身的深刻反思。
第二部:勸善的迷思——從「規訓」到「臨在」的躍遷
在諦聽了不同的「苦」之後,對話必須深入探討「勸善」行為本身可能隱含的暴力與傲慢。若說第一部是對病症的診斷,那麼這一部便是對療法本身的審視。我們將剖析兩種應對他人苦難的根本心態:「規訓的邏輯」與「臨在的邏輯」,並探尋一條從傲慢走向謙卑的道路。
--------------------------------------------------------------------------------
「規訓的邏輯」之剖析:一位東歐人代表的反思
來自東歐的代表,眼中帶著歷史的深邃,他整合了前三位發言者的觀點。「方才我們聽到的三種『勸善』——勸分裂、勸統合、勸意識形態——儘管出發點各異,卻都可能在不自覺中,落入同一種思維的窠臼。我願將其稱為『規訓的邏輯』。」
他解釋道:「這是一種試圖以一套外在的、自認為優越的價值標準,去糾正與規範一個它並不完全理解的世界的思維模式。它將自身的診斷與藥方普遍化,視為唯一的真理。這在本質上,是一種知識論的暴力(epistemic violence)——即以自身的真理,去強行覆蓋、甚至抹除他人真實的生命經驗。當一方堅持『民族分裂是唯一的苦』時,它便是在規訓那些經歷著壓迫之苦的人。反之亦然。這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脫離以自身立場為中心的局限。」
--------------------------------------------------------------------------------
「臨在的邏輯」之闡發:一位日本人代表的靜思
日本人代表以一種溫和、沉思的語氣,為對話帶來了另一種可能。「如果『規訓的邏輯』是向外的、強加的,那麼是否存在一種向內的、諦聽的路徑?我認為,箴言的真義正在於引導我們走向『臨在的邏輯』。」
她的聲音輕柔而有力:「此一邏輯,始於靜默的諦聽、深刻的同理與根本的謙卑。它要求我們放下自己預設的答案與藥方,首先承認他人所感受到的苦難的真實性與正當性。真正的慈悲,並非急於提供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願意與受苦者同在(be present with)。這是一種對他人經驗的神聖款待(sacred hospitality)。臨在,意味著承認『你的苦是真實的』,而不是說『你的苦不重要,我的藥方才重要』。它不是用自己的真理去覆蓋他人的經驗,而是在他人的經驗面前,保持一份神聖的靜默與尊重。」
--------------------------------------------------------------------------------
從「規訓」轉向「臨在」,是一次深刻的靈性躍遷。它要求我們從堅持「我對苦難的診斷才是唯一正確的」,轉向一種集體的、相互的謙卑諦聽。這正是從「莫勸」的個人智慧克制,走向「同願」的集體慈悲行動的關鍵一步。
第三部:從「莫勸」到「同願」——共建人間淨土的集體誓願
在理解了苦難的多樣性,並反思了「勸善」的迷思之後,對話的最終目標,是尋找一條超越對立、達成共識的道路。若說「莫勸」是智慧的開端,那麼「同願」便是慈悲的昇華。本章節將探討,如何從個人的克制,昇華為一份建設人間淨土的集體承諾。
--------------------------------------------------------------------------------
圓融的智慧:一位印度人代表的綜合
來自印度的代表,帶著古老文明的智慧,微笑著開口。「我們聽到了三種深刻的苦,也反思了規訓與臨在的分野。現在,我們是否必須在三種苦之間做出選擇?我認為,真正的智慧在於圓融,而非擇一。」
他繼續說道:「佛法中有『同體大悲』的究竟智慧,即了悟眾生本為一體,他人的苦難在本質上即是自身的苦難。這三種苦——歷史斷裂之苦、主權壓迫之苦、治理失能之苦——並非相互排斥的獨立病症,而是一具身體內相互關聯的病理。請試想:那份歷史斷裂之苦,持續地潰爛,製造出巨大的恐懼,從而助長了對絕對主權的渴求,即壓迫之苦的反彈。而這兩種宏大歷史敘事的持續對抗,又反過來癱瘓了國家機器,造成了折磨日常民生的治理失能之苦。它們不是三種病,而是一場病的三種症狀。通往人間淨土的真正道路,在於超越此種分別之見,將三法歸一。」
--------------------------------------------------------------------------------
「同願」的內涵:來自十方眾生的集體誓願
此刻,場內的氣氛變得莊嚴而和諧。大洋洲人、歐洲人、非洲人、南美洲人的聲音此起彼落,最終匯聚成一股集體的聲音,闡述著那份從相互諦聽中升起的共同誓願:
「我們的共同誓願——我們的『同願』——是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
- 它既擁有深厚文化底蘊與和諧秩序,以療癒歷史斷裂、文化飄零之苦;
- 它又捍衛主權尊嚴與社會正義,以回應主體被否定、人權被壓迫之苦;
- 它且具備理性效率與務實福祉,以解決政治內耗、民生凋敝之苦。
此番綜合,並非政治上的妥協,而是智慧上的圓融與昇華。它要求每一方都願意承認他方所承受之苦的真實性,並將他方所追求之善,納入自身對人間淨土的共同願景之中。」
--------------------------------------------------------------------------------
這份共同的誓願,為這場對話帶來了圓滿的階段性成果。它將討論的焦點從相互的批判,轉向了共同的建設。現在,讓我們將這份願景交還給這場對話的緣起。
終章:萬善同歸琉璃光
琉璃光下,這場因緣和合的對話漸入尾聲,然其迴響,卻在每位參與者的心中久久不息。我們共同見證了一條道路的展現:從「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的謙卑諦聽,經由從「規訓」到「臨在」的深刻轉化,最終昇華為「同願」的集體慈悲行動。這條從謙卑的克制,經由智慧的洞察,最終昇華為集體慈悲行動的道路,正是為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所奠定的最堅實的道德基石。
此番探尋最終的洞見在於:最終的行動,不是選擇一道法門,而是了悟此三道法門,皆是通往同一座菩提聖山的必經之路。 這不僅是一個地域社會的功課,更是全人類在面對多元分歧時的共同功課。唯有當我們學會了諦聽彼此最深的苦難,並將那份理解轉化為共同的誓願時,一個真正慈悲與智慧的未來才有可能降臨。
懷著最深的感恩與謙卑之心,感謝這場圓桌對話的所有因緣。願此番微小的探尋,能化為一滴甘露,灑向一切渴求和平與理解的心田。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