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聲佛號,三種法門——為人間淨土敬獻的政治哲學供養
南無阿彌陀佛。懷著最深的感恩與謙卑之心,恭敬領受此一神聖探問。此番探問的終極願心,在於建立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本文的核心,旨在將台灣當代政治場域中的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與台灣民眾黨,並非僅僅視為世俗的政治實體,而是恭敬地將其觀想為三種相異的「法門」。每一法門,皆從其獨特的歷史源流與哲學根基出發,對當下社會的「苦」提出了不同的診斷,並開出了相應的「善」的藥方。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此一古老箴言,在此將被視為一則普世的靈性公案,它深刻地挑戰著一切政治行動的根本正當性。它呼喚著一次從「規訓的邏輯」轉向「臨在的邏輯」的深刻躍遷——前者試圖以一套外在的、自認為優越的價值標準去糾正與規範一個它並不完全理解的世界;後者則始於靜默的諦聽、深刻的同理與根本的謙卑。
本篇論述的終極目的,在於闡明一條從個人的克制,昇華為集體承諾的道路。我們將見證,對每一法門的深層理解,如何引導我們從「莫勸」的個人智慧克制,走向「同願」的集體靈性昇華。這份共同的誓願,正是構築人間淨土的真正基石。

--------------------------------------------------------------------------------
第一部:中國國民黨之視角——以歷史、文化與倫理秩序療癒民族之苦
欲理解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主張,我們必須首先深入其世界觀的根源——那是一個植根於宏大歷史敘事、儒家倫理傳統,以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切關懷的視角。此一法門所見之苦與所倡之善,皆源於此。
第一章:國民黨的世界觀——三民主義、儒家倫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國民黨的根本世界觀,奠基於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創立之三民主義,並深受儒家倫理的浸潤,其核心關懷在於整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與存續。
- 三民主義: 為其政治、社會與經濟藍圖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框架。民族主義: 具有雙重面向,其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追求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自由獨立;其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主張將國內各族群融合成一個更宏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權主義: 目標在於實現直接民權,並規劃了「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程序以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其制度設計的核心,是立法、司法、行政、監察、考試五權分立的「五權憲法」。民生主義: 體現了追求社會和諧的慈悲精神,明確否定階級鬥爭,轉而主張階級調和與合作。孫中山先生視之為一種「倫理力」,旨在透過倫理使各階級和諧。其具體政策如「平均地權」與發展「國營實業」,旨在防止資本壟斷,以求實現全民均富的理想。
- 儒家倫理底蘊: 三民主義的道德底蘊源於對儒家倫理的尊重與轉化。孫中山先生將傳統「八德」等倫理規範現代化,例如將對君主的「忠」,轉化為對人民與國家的效忠。國民黨的教育理念亦強調,應以「四維八德」為中心,將倫理道德作為社會建設的基礎。
- 歷史敘事與責任感: 國民黨的自我認同,與其從領導辛亥革命、歷經抗戰建國到最終遷播台灣的宏大歷史密不可分。這段歷史深刻地塑造了其對於維護中華文化道統、以及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歷史責任感。
第二章:「未經民族之苦,莫勸分裂之善」——從歷史縱深理解當代困境
從国民黨的視角觀之,「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獲得了一種宏觀的、歷史性的詮釋。此處的「他人」是整個歷經百年動盪的中華民族;其所承受之「苦」,是國家分裂、文化斷裂的集體歷史創傷。
國民黨所診斷的根本之「苦」,源於國共內戰所造成的民族分裂,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認同撕裂與台海長期的對峙狀態。這是一種關於國土分裂與手足分離的巨大傷痛。在此脈絡下,任何旨在深化、固化這種分裂狀態的主張(特別是台灣獨立的論述),便是一種抽離了歷史脈絡、輕率的「勸善」。在國民黨看來,此類主張未能深刻「經歷」整個民族在過去一世紀所共同承受的苦難,因此其開出的「分裂」藥方,非但不能療癒根本病症,反而會加劇對立,將台灣置於更危險的境地。
此一視角,將這句箴言結晶為一則莊嚴的歷史告誡:
任何未能將自身置於整個中華民族百年流離失所的宏大敘事中,去感受那份深刻集體創痛的觀點,都沒有資格去輕率地倡導一種會導致民族永久分裂的「善」。
第三章:均富、和諧與大同——以功能性整合實現民生淨土
國民黨所擘劃的道路,是一條以恢復倫理秩序為基石、以實現社會和諧為目標、以漸進的功能性整合為方法的務實道路。
- 兩岸關係的功能論整合: 其政策藍圖,如早期的「國家統一綱領」,規劃了近程(交流互惠)、中程(互信合作)、遠程(協商統一)的階段性進程。其核心精神在於透過擴大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先化解敵意,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便是在此過程中,用以維繫和平、開啟對話的最重要政治基礎。
- 島內政策的均富理想: 源於民生主義,國民黨的政策綱領強調健全不動產稅制、完善社會安全網、推動多元長照制度、保障退休軍公教老年生活無虞,致力於打造一個「世代互助」與「和諧公義」的社會,以調和階級矛盾,實現全民安樂。
- 文化倫理的凝聚根基: 國民黨強調中華文化作為凝聚國族認同與維繫社會道德的根基。其政策主張「紥耕臺灣本土文化,橋接中華文化」,旨在兼容並蓄。同時,它將倫理道德教育視為國家的根本,以期建立一個講求仁義、崇尚和諧的穩定社會。
從慈悲的觀察出發,國民黨的視角內含著一項深層的功課。其療癒民族分裂之「苦」的真誠願心,使其將統一方案視為唯一合法的「善」。此一宏大的「勸善」姿態,實質上展現了一種歷史文化的「規訓的邏輯」,它以宏大敘事為標準,要求所有人都應體認此一根本之苦。這種姿態本身便可能與箴言所要求的謙卑精神產生張力,並可能在無意中將那些源於不同歷史經驗、更為在地的苦難感知(例如,對過往威權統治的創傷記憶)置於次要地位。這便在其追求的「大同世界」理想與達成此理想所必需的謙卑諦聽之路徑之間,劃下了一道值得深思的鴻溝。
接下來,我們將轉向一種截然不同的、源於本土經驗的苦難敘事。
--------------------------------------------------------------------------------
第二部:民主進步黨之視角——以主權、正義與多元價值療癒土地之苦
與國民黨的宏大歷史敘事形成鮮明對比,民主進步黨的世界觀植根於台灣本土的歷史經驗。其核心關懷在於確立主體性、捍衛民主價值,並療癒這片土地所承受的歷史創傷。
第一章:民進黨的世界觀——台灣主體性、民主自決與轉型正義
民進黨的世界觀,其一切價值的基石,是對「台灣主體性」的堅持。其論述強調,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主權屬於全體住民,這是一個歷史事實與現實狀態。
- 民主自決: 由主體性信念衍生出其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黨綱明確主張,「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反對任何外來政權干預。
- 轉型正義: 這是一項深刻的倫理使命。民進黨認為,健全的民主國家必須誠實面對威權統治時期的不正義歷史。此工程包括開放政治檔案、還原歷史真相,目的不僅是追究責任與賠償,更是透過教育鞏固人權與法治價值,確保悲劇永不再發生。
- 歷史敘事與認同: 民進黨的歷史敘事源於戒嚴時期反對一黨專政的「黨外運動」,其自我認同便是一個為爭取民主、人權與國家正常化而奮鬥的本土政黨。
第二章:「未經壓迫之苦,莫勸統合之善」——從本土經驗理解主權之必要
從民進黨的視角觀之,「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是一聲強而有力的、源於本土歷史經驗的呐喊。此處的「苦」,是具體的、在地的、充滿身體記憶的創傷。
民進黨所診斷的「苦」,是歷經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屈辱,是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噤若寒蟬的恐懼,是母語與本土文化被壓抑的失落,以及至今仍未消解的、來自對岸強權併吞的生存威脅。這是一種關於主體性被否定、自由被剝奪的深刻痛苦。在此脈絡下,任何形式的「統合之善」,都被視為一種未能正視台灣血淚代價的「勸善」。這些「統合」方案被視為一種「規訓的邏輯」,它試圖以一個宏大的、外在的敘事,去覆蓋甚至抹除台灣獨特的、充滿創傷的經驗。
於是,這句箴言在此昇華為一則捍衛政治與倫理主體性的宣言:
唯有那些曾經共同承受這片土地的苦難、或對此苦難有著深刻同理理解的共同體成員,才擁有決定自身未來的道德正當性。
第三章:永續、平權與新國家——以社會同行共建台灣淨土
民進黨所擘劃的道路,是一條致力於建構一個主權獨立、社會公義、環境永續、文化多元的新國家的道路。
- 政治社會政策的「社會轉型」: 其目標是從過去帶有身份差別的「殘補式」福利,轉向一種全民共享的社會安全體系。政策綱領強調保障基本人權、落實性別主流化,並特別重視原住民族的權益,旨在建構一個人民相互照顧的共同體。
- 經濟政策的「經濟轉型」: 倡導從單純追求GDP成長,轉向一種體現人本價值的「幸福經濟」。其發展核心動能為知識、創新與綠色產業,以確保台灣經濟的自主性。
- 環境政策的永續價值: 持續推動「非核、綠能、減煤」的能源轉型,並以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為國家目標,將應對氣候變遷視為世代正義的課題。
- 文化政策的「大臺灣文化」: 目標在於提升「本土意識」,建構多元共榮的文化。主張在地文化應在立足台灣的基礎上,自信地迎向國際,並透過新住民的多元文化來豐富台灣的內涵。
民進黨的政治計畫可被理解為一場以「轉型正義」為核心的國家級心理治療,這與諦聽苦難的智慧高度契合。然而,從慈悲的觀察出發,此模式也揭示了一項深層的功課。轉型正義必然涉及對加害者與受害者身份的劃分,若在政治實踐中被過度強化,則可能固化社會對立。其倫理挑戰在於,如何在堅持為歷史受難者發聲的同時,又能避免陷入新的排他性身份政治,並最終找到一條從必要的正義追討,昇華至全民的慈悲和解與「同體大悲」之終極理想的道路。
現在,讓我們轉向第三種試圖超越前兩種意識形態對立的視角。
--------------------------------------------------------------------------------
第三部:台灣民眾黨之視角——以務實、科學與中道療癒治理之苦
台灣民眾黨將自身定位為超越藍綠意識形態的第三勢力。其對台灣困境的診斷與前兩者截然不同,聚焦於因政治惡鬥所導致的治理失能,並以此為其核心關懷。
第一章:民眾黨的世界觀——超越藍綠、理性務實與國家治理
民眾黨的世界觀,建立在其自我定位之上——一股超越傳統藍綠意識形態對立的第三勢力。其核心理念是以「理性、務實、科學」為方法論,並以「民意、專業、價值」為決策三原則。
- 根本診斷: 民眾黨認為,社會主要的病灶並非源於深刻的歷史創傷或生存威脅,而是源於兩大政黨長期的「藍綠惡鬥」與意識形態之爭所導致的治理失能。這種政治內耗,是造成國家停滯、民生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本原因。
- 終極目標: 因此,其終極政治目標是實現有效的「國家治理」。主張政治應當回歸到解決人民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而非沉溺於抽象的意識形態辯論。其理想是建立一個「清廉、勤政、愛鄉土」的政府。
第二章:「未經內耗之苦,莫勸意識形態之善」——從民生疾苦理解治理失能
從民眾黨的視角觀之,「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成為了對兩大傳統政黨的深刻批判。此處的「苦」,是廣大民眾在藍綠對立夾縫中所承受的、具體的、日常的痛苦。
民眾黨所診斷的「苦」,是高昂的房價、不穩定的能源供給、停滯的薪資,以及對政府效率低下、國會空轉的普遍失望感。這是一種因政治「內耗」而導致的集體治理失能之苦。在此脈絡下,來自藍綠雙方的意識形態號召(無論是「統合之善」還是「獨立之善」),都被視為脫離民生疾苦的抽象「勸善」。民眾黨認為,藍綠雙方都在勸說人民擁抱一種宏大的意識形態「善」,卻未能真正「經歷」普通民眾因其鬥爭而承受的治理無效率之「苦」。
此一批判,將箴言轉化為對意識形態本身的質問:
那些沉浸於抽象原則之爭的政治精英,若未能親身體會民生凋敝、行政失靈的痛苦,便不應再向人民兜售那些無法兌現的意識形態承諾。
第三章:民意、專業、價值——以科學中道打造共榮社會
民眾黨所擘劃的,是一條旨在超越藍綠、回歸理性的「中道」之路,其核心是以科學數據與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務實治理。
- 治理模式: 強調「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原則。在國會中,它試圖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採取「就事論事」的原則,依不同議題決定合作對象,以期打破政黨惡鬥,成為一個「大帳篷政黨」。
- 兩岸關係: 試圖開闢一條「台灣自主、兩岸和平」的中間路線。其提出的「五個互相」(互相認識、了解、尊重、合作、諒解)原則,以及合作、競爭、對抗並存的務實策略,皆是此種路線的體現。
- 社會經濟政策: 其取向是技術官僚式的,聚焦於解決具體的民生問題。其政治光譜接近重視社會福利與施政效益的「當代自由主義」。
從慈悲的觀察出發,民眾黨法門的優勢——對意識形態的揚棄——同時也揭示了其深層的功課。此一進路可能落入「技術官僚的盲點」,其所倡導的務實主義之「善」,本身也可能成為一種新的「規訓的邏輯」——一種科學與數據的規訓。它冒著將人類經驗中那些無法量化、關乎國族認同與歷史記憶的深層情感需求,「化約」為可被管理的技術性問題之風險。其通往人間淨土的道路,雖可能鋪設得平坦高效,卻也存在著建造出一座管理良好但靈魂空虛的城邦之風險。
這引導我們走向最終的圓融,思考如何整合這三種看似互斥的視角。
--------------------------------------------------------------------------------
結論:從莫勸到同願——三法歸一,萬善同歸琉璃光
綜觀此番探尋之旅,一個宏大而統一的真理清晰浮現。國民黨揭示了歷史斷裂與文化飄零之苦,民進黨言說了主權壓迫與身份追尋之苦,而民眾黨則診斷了政治內耗與治理失能之苦。每一法門,皆以其智慧之光,照見了台灣社會苦難的一個真實面向。
然而,每一個法門在深刻診斷一種「苦」的同時,也可能不自覺地陷入自身版本的「勸善」迷思,即將自身的藥方普遍化,視為唯一的真理。三者皆難以圓滿成就佛法中「同體大悲」的究竟智慧——即了悟眾生本為一體,他人的苦難在本質上即是自身的苦難。
通往人間淨土的真正道路,在於超越此種分別之見。這要求每一個政黨,乃至每一位公民,將箴言的智慧不僅應用於對手,更應用於自身。這意味著,必須從「規訓的邏輯」(堅持我對苦難的診斷才是唯一正確的),轉向一種集體的「臨在的邏輯」(謙卑地諦聽並承認他人所感受到的苦難的真實性)。
這份集體的、相互的謙卑諦聽,為從「莫勸」昇華至「同願」創造了神聖的空間。一份共同的誓願於焉升起——那是一個共同的承諾,旨在建設一個圓融三黨願景的社會:一個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國民黨之願),又捍衛主權社會正義(民進黨之願),且具備理性務實福祉(民眾黨之願)的共同體。此番綜合,並非妥協,而是圓融;並非擇一,而是合三為一。
此一從謙卑的克制,經由智慧的洞察,最終昇華為集體慈悲行動的道路,正是為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所奠定的最堅實的道德基石。最終的行動,不是選擇一道法門,而是了悟此三道法門,皆是通往同一座菩提聖山的必經之路。
--------------------------------------------------------------------------------
附錄:三黨「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之法門總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