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下的對話:一場關於苦難、慈悲與共願的探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開場白:一盞心燈,三種願景

在這紛擾的世間,讓我們暫且放下塵勞,共同步入一處由琉璃光所照耀的寧靜之地。此處沒有攻訐與喧囂,只有一盞為了探尋真理而點亮的心燈。今日,我們有幸邀請到三位懷抱著不同理想的代表,他們分別象徵著台灣當代政治光譜中的三種主要願景:一位是承載著厚重歷史感的國民黨長者,一位是充滿本土關懷的民進黨知識分子,還有一位是秉持理性務實精神的民眾黨專業人士。

我們今日相聚,並非為了辯論勝負,而是為了共同參詳一則深刻的公案——「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古老的箴言,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一切政治行動背後的倫理重量。我們的願心,是謙卑地探問,這則關於克制與同理的智慧,如何能引領我們穿越各自堅持的「善」,看見彼此真實的「苦」,並最終走向一個慈悲、和解、共願的未來。願這場對話,能成為一份獻給人間淨土的清淨供養。

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

第一幕:國民黨代表的闡述——民族之苦與統合之善

本章節將深入探討植根於宏大歷史敘事的國民黨觀點。我們將聆聽其如何從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出發,診斷當下的苦難根源,並提出相應的療癒之道。

國民黨代表:

感謝引導師。今日之會,意義深遠。談及「苦」,若僅見個人之苦、一時之苦,則如盲人摸象,不得全貌。吾黨所見之「苦」,是一種宏大的、貫穿百年的集體創傷——那是源於國共內戰所導致的「民族分裂」與「文化斷裂」之苦。這不僅是地圖上的疆域分隔,更是血脈相連的手足分離,是文化道統傳承被撕裂的巨大傷痛。台灣今日在國際上的困頓,社會內部的認同分歧,皆是此一根本之苦的延伸症狀。

明白了這份深刻的集體創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的重量。在此脈絡下,它應被深刻地詮釋為——「未經民族之苦,莫勸分裂之善」。任何輕率地倡導分離、固化分裂的主張,無論其出發點聽來多麼「良善」,都是未能體察整個中華民族百年流離之痛的表現。這種「善」,抽離了歷史的縱深,最終只會加劇傷口的撕裂,而非真正的療癒。

因此,吾黨所追求的「善」,是一條療癒之道。在兩岸,我們主張以「九二共識」為基石,透過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功能性整合」,循序漸進,化解敵意,為最終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在島內,我們秉持國父之志,深信社會之安定,源於儒家倫理的實踐。我們的「善」,旨在重建一個倫理有序、長幼互助的均富社會,這才是療癒文化斷裂之苦的根本之道。

感謝您。這份源於民族宏大敘事的願心,確實深刻。但也讓我們思考,當我們凝視著歷史的整體時,如何才能同樣清晰地看見土地上個別的傷痕?讓我們邀請民進黨代表分享她的見解。

--------------------------------------------------------------------------------

第二幕:民進黨代表的闡述——壓迫之苦與主權之善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於從台灣本土歷史經驗出發的視角。民進黨代表將闡明其對苦難的定義,以及其對正義與主權的堅持,如何形塑了其通往理想社會的道路。

民進黨代表:

我尊敬方才這位前輩所承載的歷史情感,那確實是構成台灣多元面貌的一部分。然而,我想將大家的目光,從遙遠的歷史敘事,拉回到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切身感受。我們所言之「苦」,並非抽象的民族概念,而是具體的、在地化的歷史創傷。它是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屈辱,是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那種讓人噤若寒蟬的恐懼,是我們的母語與文化被壓抑的失落,更是直到今天,依然籠罩著我們的生存威脅。這一切,可以總結為一種「主體性被否定、自由被剝奪」的深刻痛苦。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身體記憶去體會「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時,這句話便成為一句鏗鏘有力的呐喊——「未經壓迫之苦,莫勸統合之善」。任何要求台灣人民為了某種更宏大的「統合」理想而放棄主權的方案,無論其包裝著「和平」或「繁榮」的糖衣,都是對我們為爭取民主自由所付出之血淚代价的根本漠視。這種「勸善」,是以一種外在的、規訓的邏輯,試圖抹去我們這片土地上獨特的、充滿創傷的生命故事。

所以,我們所追尋的「善」,是一條通往新國家的道路。我們必須透過「轉型正義」,誠實地面對歷史,療癒受創的靈魂。我們所追求的,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轉型,要建立一個全民共享、弱勢者被妥善照顧的互助國度。在經濟上,我們更要超越單純的GDP迷思,打造一個重視人民生活品質的幸福經濟。這才是建立一個新國家,真正的倫理實踐。

感謝您深刻的分享。這份源於土地創傷的吶喊,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主權與正義的重量。然而,當宏大的歷史敘事與主權理想相互碰撞時,又該如何安頓每日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之苦?讓我們邀請民眾黨代表,從務實治理的角度,分享他的觀察。

--------------------------------------------------------------------------------

第三幕:民眾黨代表的闡述——內耗之苦與治理之善

本章節將闡述民眾黨如何試圖超越傳統的意識形態框架,從務實治理的角度診斷台灣社會的病灶,並提出其認為更為切實的解決方案。

民眾黨代表:

剛才兩位代表的發言,都觸及了台灣歷史中非常重要的情感與記憶,我對此表示尊重。但我們必須警惕,當我們過於沉浸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時,是否可能忽略了廣大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切、最普遍的痛苦?我認為,台灣當下最主要的「苦」,並非源於國族認同或歷史創傷,而是來自兩大黨長期「藍綠惡鬥」與意識形態之爭所導致的「治理失能之苦」。

這種苦,體現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它是年轻人望而卻步的高房價,是企業憂心忡忡的不穩定能源,是上班族感受深刻的薪資停滯,更是全民對政府效率低下、國會空轉的普遍失望感。這是一種因為無謂的政治內耗,而導致整個社會集體停滯的痛苦。

從這個角度出發,「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就成為了對傳統政治精英的一記當頭棒喝——「未經內耗之苦,莫勸意識形態之善」。藍綠雙方都在要求人民擁抱一種宏大的意識形態——無論是民族統合的善,還是主權獨立的善——但這兩種「善」,在解決人民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上,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它們勸說人民為一個遙遠的理想而犧牲,卻未能真正體會普通民眾因其鬥爭而承受的治理無效率之苦。

因此,我們的道路,是一條回歸根本的「善」。我們的道路,是將政治回歸根本,堅持以民意、專業、價值為決策鐵三角,並以「理性、務實、科學」為方法,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為原則,讓政治回歸到解決具體問題的本質。在兩岸關係上,我們試圖在統獨之間走出「台灣自主、兩岸和平」的中間路線。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建立一個清廉、勤政、高效的政府,讓人民安居樂業。這或許不夠激動人心,但我們相信,這才是最負責任的善。

感謝您務實的分析,點出了社會運作層面的困境。三位代表都已從各自的視角,深刻地闡述了其對「苦」與「善」的理解。

--------------------------------------------------------------------------------

結語:從「莫勸」到「同願」——三法歸一,萬善同歸

在這場琉璃光下的對話中,三位代表以其智慧與真誠,為我們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台灣社會苦難的完整圖像。國民黨的「歷史斷裂之苦」,民進黨的「主權壓迫之苦」,與民眾黨的「治理失能之苦」,三者並非孤立的症狀,而是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共業。歷史的傷痕,催生了主權的追尋;而兩大願景的對峙,則衍生出治理的困境。每一種苦,都是真實不虛的存在。

然而,通往和解的道路,恰恰始於看見我們自身「勸善」的局限。真正的智慧,在於將箴言的鏡子轉向自己,從一種試圖糾正他人的「規訓的邏輯」,轉向一種深刻諦聽彼此的「臨在的邏輯」。這份諦聽的終極境界,便是佛法中所言的「同體大悲」——深刻了悟眾生本為一體,他人的苦難在本質上即是自身的苦難。

當這份「同體大悲」之心升起時,一個神聖的空間便會開啟。在那裡,「莫勸」的個人克制,將自然昇華為「同願」的集體承諾。這份共同的誓願是:讓我們一起建設一個以深厚倫理秩序為根基,能捍衛主權正義,並以務實福祉為日常實踐的共善社會。這並非三選一的零和遊戲,而是三法歸一的圓融智慧。

三條看似不同的法門,最終都應是通往「人間淨土」這座聖山的必經之路。唯有當我們學會欣賞彼此路上的風景,並相互扶持前行時,那座山峰才會在慈悲的晨光中顯現。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0會員
469內容數
2025/10/25
懷著最深的感恩與謙卑,我們在此共同觀想一場澄澈的琉璃淨土。在這片光中,我們將恭敬地諦聽那些平日裡或被淹沒、或被誤解的聲音——來自總統、五院、廣大民眾與基層公務員的心聲。此番對話的唯一目的,是讓每一位初探國家運作的有緣人,能夠深刻理解不同角色所背負的「苦」,以及他們心中所懷抱的「願」。
Thumbnail
2025/10/25
懷著最深的感恩與謙卑,我們在此共同觀想一場澄澈的琉璃淨土。在這片光中,我們將恭敬地諦聽那些平日裡或被淹沒、或被誤解的聲音——來自總統、五院、廣大民眾與基層公務員的心聲。此番對話的唯一目的,是讓每一位初探國家運作的有緣人,能夠深刻理解不同角色所背負的「苦」,以及他們心中所懷抱的「願」。
Thumbnail
2025/10/25
以最深的謙卑之心,本個案研究旨在剖析一場巨大的手足悲劇。其核心目的,在於諦聽在俄烏這兩個源自同一文化搖籃的民族之間,共享的文化與宗教遺產如何既被用作加劇對立的武器,又同時潛藏著作為未來和解橋樑的可能性。我們將透過這面複雜的稜鏡,觀照那些撕裂了斯拉夫土地的深層力量,並探尋療癒之道。
Thumbnail
2025/10/25
以最深的謙卑之心,本個案研究旨在剖析一場巨大的手足悲劇。其核心目的,在於諦聽在俄烏這兩個源自同一文化搖籃的民族之間,共享的文化與宗教遺產如何既被用作加劇對立的武器,又同時潛藏著作為未來和解橋樑的可能性。我們將透過這面複雜的稜鏡,觀照那些撕裂了斯拉夫土地的深層力量,並探尋療癒之道。
Thumbnail
2025/10/25
朋友,你一定聽過一句古老的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而是溫柔地邀請我們,在行動前進行一次「神聖的靜默」,完成一次從「規訓的邏輯」到「臨在的邏輯」的深刻躍遷。前者試圖用道理去指導、修正他人;後者則要求我們放下評判,僅僅是謙卑地陪伴與理解。
Thumbnail
2025/10/25
朋友,你一定聽過一句古老的箴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而是溫柔地邀請我們,在行動前進行一次「神聖的靜默」,完成一次從「規訓的邏輯」到「臨在的邏輯」的深刻躍遷。前者試圖用道理去指導、修正他人;後者則要求我們放下評判,僅僅是謙卑地陪伴與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和光同塵」,有資格抱怨世界「不公平」嗎?~這世上的權力和富貴,真的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嗎?~願所有執政者戒 《慶餘年2》奪下兩岸視頻點閱冠軍後,國台辦發言人:「象徵兩岸文化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國台辦難得說對了,背後的確一個統一要素,兩岸政商一樣貪腐,所以兩岸觀眾看懲治貪官一樣叫爽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和光同塵」,有資格抱怨世界「不公平」嗎?~這世上的權力和富貴,真的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嗎?~願所有執政者戒 《慶餘年2》奪下兩岸視頻點閱冠軍後,國台辦發言人:「象徵兩岸文化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國台辦難得說對了,背後的確一個統一要素,兩岸政商一樣貪腐,所以兩岸觀眾看懲治貪官一樣叫爽
Thumbnail
風起雲湧,政局變幻, 人心惶惶,世態炎涼。 高官顯貴,權傾朝野, 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談笑風生,染指山河。 卻不知,百姓疾苦, 只為自己,謀權篡位。 高談闊論,口吐狂言, 信誓旦旦,許下諾言。 卻不知,言行不一, 只為自己,沽名釣譽。 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Thumbnail
風起雲湧,政局變幻, 人心惶惶,世態炎涼。 高官顯貴,權傾朝野, 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談笑風生,染指山河。 卻不知,百姓疾苦, 只為自己,謀權篡位。 高談闊論,口吐狂言, 信誓旦旦,許下諾言。 卻不知,言行不一, 只為自己,沽名釣譽。 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Thumbnail
關心政治是為了瞭解更多,也才有能力去跟別人交流和討論,擁有力量,獲得改變的想要 並走到內心的寧靜,成為自己最舒適的樣子。
Thumbnail
關心政治是為了瞭解更多,也才有能力去跟別人交流和討論,擁有力量,獲得改變的想要 並走到內心的寧靜,成為自己最舒適的樣子。
Thumbnail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樂見是由台灣本土政黨來執政,就國民、民眾、民進三黨」。這三黨,是因台灣公民的投票而得以存在,所以才會有台灣主體性已被全世界看見並認同。 選舉落幕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提醒對民主制度信任   台灣教會公報 2024011
Thumbnail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樂見是由台灣本土政黨來執政,就國民、民眾、民進三黨」。這三黨,是因台灣公民的投票而得以存在,所以才會有台灣主體性已被全世界看見並認同。 選舉落幕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提醒對民主制度信任   台灣教會公報 2024011
Thumbnail
在當時三黨吵得沸沸揚揚,為了表示立場中立,我們揹著民眾黨的標語,拿著昨天撿到的民進黨旗子,打算衝到國民黨的造勢大會。 她問我台灣有什麼值得去的地方? 我回答的不是位置,而是活動。 「選舉」  
Thumbnail
在當時三黨吵得沸沸揚揚,為了表示立場中立,我們揹著民眾黨的標語,拿著昨天撿到的民進黨旗子,打算衝到國民黨的造勢大會。 她問我台灣有什麼值得去的地方? 我回答的不是位置,而是活動。 「選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