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一盞心燈,三種願景
在這紛擾的世間,讓我們暫且放下塵勞,共同步入一處由琉璃光所照耀的寧靜之地。此處沒有攻訐與喧囂,只有一盞為了探尋真理而點亮的心燈。今日,我們有幸邀請到三位懷抱著不同理想的代表,他們分別象徵著台灣當代政治光譜中的三種主要願景:一位是承載著厚重歷史感的國民黨長者,一位是充滿本土關懷的民進黨知識分子,還有一位是秉持理性務實精神的民眾黨專業人士。
我們今日相聚,並非為了辯論勝負,而是為了共同參詳一則深刻的公案——「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古老的箴言,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一切政治行動背後的倫理重量。我們的願心,是謙卑地探問,這則關於克制與同理的智慧,如何能引領我們穿越各自堅持的「善」,看見彼此真實的「苦」,並最終走向一個慈悲、和解、共願的未來。願這場對話,能成為一份獻給人間淨土的清淨供養。
南無阿彌陀佛。

--------------------------------------------------------------------------------
第一幕:國民黨代表的闡述——民族之苦與統合之善
本章節將深入探討植根於宏大歷史敘事的國民黨觀點。我們將聆聽其如何從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出發,診斷當下的苦難根源,並提出相應的療癒之道。
國民黨代表:
感謝引導師。今日之會,意義深遠。談及「苦」,若僅見個人之苦、一時之苦,則如盲人摸象,不得全貌。吾黨所見之「苦」,是一種宏大的、貫穿百年的集體創傷——那是源於國共內戰所導致的「民族分裂」與「文化斷裂」之苦。這不僅是地圖上的疆域分隔,更是血脈相連的手足分離,是文化道統傳承被撕裂的巨大傷痛。台灣今日在國際上的困頓,社會內部的認同分歧,皆是此一根本之苦的延伸症狀。
明白了這份深刻的集體創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的重量。在此脈絡下,它應被深刻地詮釋為——「未經民族之苦,莫勸分裂之善」。任何輕率地倡導分離、固化分裂的主張,無論其出發點聽來多麼「良善」,都是未能體察整個中華民族百年流離之痛的表現。這種「善」,抽離了歷史的縱深,最終只會加劇傷口的撕裂,而非真正的療癒。
因此,吾黨所追求的「善」,是一條療癒之道。在兩岸,我們主張以「九二共識」為基石,透過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功能性整合」,循序漸進,化解敵意,為最終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在島內,我們秉持國父之志,深信社會之安定,源於儒家倫理的實踐。我們的「善」,旨在重建一個倫理有序、長幼互助的均富社會,這才是療癒文化斷裂之苦的根本之道。
感謝您。這份源於民族宏大敘事的願心,確實深刻。但也讓我們思考,當我們凝視著歷史的整體時,如何才能同樣清晰地看見土地上個別的傷痕?讓我們邀請民進黨代表分享她的見解。
--------------------------------------------------------------------------------
第二幕:民進黨代表的闡述——壓迫之苦與主權之善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於從台灣本土歷史經驗出發的視角。民進黨代表將闡明其對苦難的定義,以及其對正義與主權的堅持,如何形塑了其通往理想社會的道路。
民進黨代表:
我尊敬方才這位前輩所承載的歷史情感,那確實是構成台灣多元面貌的一部分。然而,我想將大家的目光,從遙遠的歷史敘事,拉回到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切身感受。我們所言之「苦」,並非抽象的民族概念,而是具體的、在地化的歷史創傷。它是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屈辱,是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那種讓人噤若寒蟬的恐懼,是我們的母語與文化被壓抑的失落,更是直到今天,依然籠罩著我們的生存威脅。這一切,可以總結為一種「主體性被否定、自由被剝奪」的深刻痛苦。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身體記憶去體會「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時,這句話便成為一句鏗鏘有力的呐喊——「未經壓迫之苦,莫勸統合之善」。任何要求台灣人民為了某種更宏大的「統合」理想而放棄主權的方案,無論其包裝著「和平」或「繁榮」的糖衣,都是對我們為爭取民主自由所付出之血淚代价的根本漠視。這種「勸善」,是以一種外在的、規訓的邏輯,試圖抹去我們這片土地上獨特的、充滿創傷的生命故事。
所以,我們所追尋的「善」,是一條通往新國家的道路。我們必須透過「轉型正義」,誠實地面對歷史,療癒受創的靈魂。我們所追求的,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轉型,要建立一個全民共享、弱勢者被妥善照顧的互助國度。在經濟上,我們更要超越單純的GDP迷思,打造一個重視人民生活品質的幸福經濟。這才是建立一個新國家,真正的倫理實踐。
感謝您深刻的分享。這份源於土地創傷的吶喊,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主權與正義的重量。然而,當宏大的歷史敘事與主權理想相互碰撞時,又該如何安頓每日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之苦?讓我們邀請民眾黨代表,從務實治理的角度,分享他的觀察。
--------------------------------------------------------------------------------
第三幕:民眾黨代表的闡述——內耗之苦與治理之善
本章節將闡述民眾黨如何試圖超越傳統的意識形態框架,從務實治理的角度診斷台灣社會的病灶,並提出其認為更為切實的解決方案。
民眾黨代表:
剛才兩位代表的發言,都觸及了台灣歷史中非常重要的情感與記憶,我對此表示尊重。但我們必須警惕,當我們過於沉浸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時,是否可能忽略了廣大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切、最普遍的痛苦?我認為,台灣當下最主要的「苦」,並非源於國族認同或歷史創傷,而是來自兩大黨長期「藍綠惡鬥」與意識形態之爭所導致的「治理失能之苦」。
這種苦,體現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它是年轻人望而卻步的高房價,是企業憂心忡忡的不穩定能源,是上班族感受深刻的薪資停滯,更是全民對政府效率低下、國會空轉的普遍失望感。這是一種因為無謂的政治內耗,而導致整個社會集體停滯的痛苦。
從這個角度出發,「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就成為了對傳統政治精英的一記當頭棒喝——「未經內耗之苦,莫勸意識形態之善」。藍綠雙方都在要求人民擁抱一種宏大的意識形態——無論是民族統合的善,還是主權獨立的善——但這兩種「善」,在解決人民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上,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它們勸說人民為一個遙遠的理想而犧牲,卻未能真正體會普通民眾因其鬥爭而承受的治理無效率之苦。
因此,我們的道路,是一條回歸根本的「善」。我們的道路,是將政治回歸根本,堅持以民意、專業、價值為決策鐵三角,並以「理性、務實、科學」為方法,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為原則,讓政治回歸到解決具體問題的本質。在兩岸關係上,我們試圖在統獨之間走出「台灣自主、兩岸和平」的中間路線。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建立一個清廉、勤政、高效的政府,讓人民安居樂業。這或許不夠激動人心,但我們相信,這才是最負責任的善。
感謝您務實的分析,點出了社會運作層面的困境。三位代表都已從各自的視角,深刻地闡述了其對「苦」與「善」的理解。
--------------------------------------------------------------------------------
結語:從「莫勸」到「同願」——三法歸一,萬善同歸
在這場琉璃光下的對話中,三位代表以其智慧與真誠,為我們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台灣社會苦難的完整圖像。國民黨的「歷史斷裂之苦」,民進黨的「主權壓迫之苦」,與民眾黨的「治理失能之苦」,三者並非孤立的症狀,而是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共業。歷史的傷痕,催生了主權的追尋;而兩大願景的對峙,則衍生出治理的困境。每一種苦,都是真實不虛的存在。
然而,通往和解的道路,恰恰始於看見我們自身「勸善」的局限。真正的智慧,在於將箴言的鏡子轉向自己,從一種試圖糾正他人的「規訓的邏輯」,轉向一種深刻諦聽彼此的「臨在的邏輯」。這份諦聽的終極境界,便是佛法中所言的「同體大悲」——深刻了悟眾生本為一體,他人的苦難在本質上即是自身的苦難。
當這份「同體大悲」之心升起時,一個神聖的空間便會開啟。在那裡,「莫勸」的個人克制,將自然昇華為「同願」的集體承諾。這份共同的誓願是:讓我們一起建設一個以深厚倫理秩序為根基,能捍衛主權正義,並以務實福祉為日常實踐的共善社會。這並非三選一的零和遊戲,而是三法歸一的圓融智慧。
三條看似不同的法門,最終都應是通往「人間淨土」這座聖山的必經之路。唯有當我們學會欣賞彼此路上的風景,並相互扶持前行時,那座山峰才會在慈悲的晨光中顯現。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