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和人吵架是出於什麼原因?又是怎麼和好的呢?生活中,我們時常為了小事爭執,冷戰,最終又莫名其妙地和好。雖然阿德勒說過「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但類似的情況真的沒有解方嗎?
作者賴佩霞相信「命運是嘴巴說出來的」。她投入「非暴力溝通」的推廣已有數十年之久,見過許多明明是因為關心對方,最後卻演變成爭執,甚至分離的情況。本書整理了許多案例,也試圖去釐清一些我們時常誤會的詞,比如「同理」跟「同情」;「請求」跟「命令」等等。很多人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詞,會不自覺地感到排斥,因為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溝通是帶著暴力的。然而,指向性的語氣,無用的同情,其實都有更好的說法,來讓我們累積彼此關係中的「情感積蓄」與「信用存款」。這兩個詞代表我們在一段關係中雙方對彼此的容忍度,越低則越容易因為小事大動干戈。
⠀⠀⠀⠀⠀⠀⠀⠀⠀⠀⠀⠀
看完整本書,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可以分成兩個大重點,「抽掉情緒」和「相互影響」。
⠀⠀⠀⠀⠀⠀⠀⠀⠀⠀⠀⠀
抽掉情緒是為了讓對方的注意力專注於事情,而不是先被話語中的情緒引起反應,可以使用作者提出的四大要點「觀察、感受、需要、溝通」來做練習,比如說「看到你們兩個在爭吵,讓我心情很差!可以安靜嗎?」(我覺得更多人可能使用更精簡的「惦惦啦!」)可以變成「我看到你們在爭吵(觀察),讓我心情很差!(感受),我現在很需要安靜一下(需要),你們可以給我一段安靜的時間與一個安靜的空間嗎?(請求)」拔掉話語中的刺,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並進一步做出請求,就可以讓氣氛和緩,也讓溝通比較容易進行。
⠀⠀⠀⠀⠀⠀⠀⠀⠀⠀⠀⠀
相互影響則是因為,溝通是雙方的,彼此需要對這樣的對話方法有共識。在情緒高點時,看可以用什麼方法讓彼此冷靜下來,再開始進行溝通。溝通的練習並不是別人需要改變,而是為了彼此的未來,兩人一起做調整。這樣對於維持長期的親密關係才能發揮作用。
⠀⠀⠀⠀⠀⠀⠀⠀⠀⠀⠀⠀
要改掉從舊的說話習慣確實很難,我也在生活中開始練習這樣的方式。過去我在家中是不太說話的,也很常因為家人的行為而生悶氣。但後來我發現,家人會一直踩到自己的點是因為我只是一昧容忍,卻不說出自己生氣的點在哪裡。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惹我生氣,而我則是先在心中預設他們不會為了我改變,所以能忍就忍。開始習慣和父母對話之後,我發現彼此願意為了對方改變的幅度比我想像中的大很多。節省了很多生悶氣的精神損耗。
⠀⠀⠀⠀⠀⠀⠀⠀⠀⠀⠀⠀
如果你也時常在關係中碰壁,我相當建議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它簡潔、好懂,快速翻閱完就可以開始練習。讓我們學會審視自己使用的語言,進而將命運掌握在手中吧!
⠀⠀⠀⠀⠀⠀⠀⠀⠀⠀⠀⠀
書籍資訊:《我想和你好好說話》 賴佩霞著 早安財經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