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台灣光復,我外公當時19歲,已是國小教師,生日是昭和元年的第一天。
他常常提起這段時光,15歲時於大日本帝國海軍服役,那是段遙遙無期的從軍生涯,不知道那時可以退役,慶幸在那三年的時光裡,他們的船沒有開往前線,離開軍隊後他在花蓮打工存錢,就讀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18歲畢業就返鄉授課,我知道他想要說的是他很認真搬貨賺錢,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期許我也能認真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而我倒是非常在意為什麼當時學程僅需一年,現在卻要四年。
後來他也經歷了二二八事件,成為受害者之一,每到這兩個節日,他總是要跟我再說一次這些往事,因為日治時期,他從小就是學習日文,開始教書時,也是教述日文,語言則是使用台語,後來光復,他有了急迫的需求要使用中文教書,但當時的他連注音符號都看不懂,只能再次拿出當年打工的毅力,重新學習中文,特別的是,他的學生也是從日轉中,他便與之一同學習,交雜著台語、日語、國語的日常,因為喜歡音樂,所以時常用唱歌的方式學習,也因為愛唱日文歌,在後來的二二八事件中,在教師辦公室哼唱日文歌曲被抓走,但那是另一件故事,之後再說,回到這個多語言的日常,從日文到中文,利用的極短的時間就要掌握,現代人要學習語言,可利用網路及收聽節目學習,相對快速,在當時,陌生的語言要如何找到適合的學習書本都是件難事,後來他又返回師範學校上課,才順利學習到教學的精隨,這也難怪那個時代的老人家,台灣國語的口音總是特別重,但我外公倒是還好,沒什麼腔調,大概也是個語言天賦不錯的老人家。
台灣如我外公一樣經歷這樣的轉變,日據時代後期,推行皇民化運動,要將台灣人全面同化成日本人,也造成許多人認定自己就是天皇的子民,而在那之前,台灣屬於自己的小小島嶼,被各種金髮碧眼的國家殖民,又受清朝統治,在戰後,瞬間又要當中華民國的國民,交融的文化,融合後又切換,切換後又融合,再加上原住民文化,什麼才是台灣的文化呢?我之前擔任過國際社團的總會國際事務副總會長,要在亞洲區大會上辦理台灣之夜,在那之前我已經參與協助多年,我一直在尋找如何才能最完整的呈現台灣文化的方式,與夥伴們開會研討,多是提出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方式辦理,或是廟會的方式呈現,也有夜市熱鬧的模式,諸如此類,每每至此,我總想起我外公,他的人生就是如此,多項文化加諸其身,19歲之後的外公,1945年之後的台灣,與過去的外公,過去的台灣,產生出怎樣的自己,才能真正代表自己?怎樣的表現,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文化?
當時跟我講述回憶的外公,正在吃他最喜歡吃的羊羹,那羊羹不是特別高級的店內購買的,而是在地方賣場內隨手可購得的那種羊羹,便宜實惠,深得外公的心,他說在他小時候,羊羹是最高級的點心,他是花蓮玉里人,玉里鎮的羊羹在日據時期即盛名遠播,那時坐火車從台北回來,在蘇澳爭相購買的伴手禮便是羊羹,所以在他心中,吃羊羹是奢侈的享受,家中桌上總有那一兩條整齊擺放的羊羹,而飲食的部分,他總在早上吃豆漿油條或是清粥配罐頭醃菜那類,外婆是負責日常煮食的人,多是台菜,外婆在市場賣魚,所以各種魚料理是桌上常客,也多為台式,不過魚頭煮湯時,常是味增口味,但若輪到外公掌廚日,他總會做出日式咖哩飯、番茄蛋包飯、煎鮭魚等日式的家常菜,所以外公記憶中的美食,應是日式,但他又特愛吃外婆煮的各式炒菜,那非常台式,總之呢,看那羊羹,我長大後在日本嚐到正宗的日本羊羹,才知道它與我家中的那種相去千里,家中的原來是台式改良版的羊羹,外公卻甚是愛吃,從飲食上來看,他的文化已相識不清,卻又如此自然,那羊羹是日式或台式,能否稱之為羊羹,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情懷,日常間袒露的喜愛,與回憶交織之,感受當下,就是最好的文化,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