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交響:一場探尋幸福真義的慈悲對話

更新 發佈閱讀 23 分鐘

導言:一份來自眾生的邀請

懷著最深的慈悲、感恩與謙卑,我們共同開啟這場探問。此番匯整的緣起,並非源於個人的創見,而是為了回應一個深植於全人類心靈的共同渴望——對幸福、和諧與圓滿的深切追尋。我們承繼了數千年來,無數靈魂為此奮鬥不懈所留下的珍貴遺產,願將此番思索,作為一份虔誠的獻禮,一份為需要療癒的世界所調配的溫和藥方。

本報告的形式是獨特的。它並非一篇傳統的學術論文,而是一場跨越時空與文化的「眾聲對話」。在這場對話中,工人、農夫、總統、藝術家,乃至那些曾被誤解的靈魂,他們各自的生命經驗,都被昇華為人類集體智慧的不同面向。我們將諦聽來自心理學的精密分析、經濟學的理性推演、社會學的結構洞察,以及各大宗教與文化傳統那充滿慈悲的古老智慧。

本報告的核心宗旨,便是透過諦聽這些交響的眾聲,共同探尋幸福的多元真義,並為所有初探此道的行者,勾勒一條從個人內心的圓滿,走向世界和諧的光明道路。這趟旅程,不僅是對幸福的探問,更是對您所期盼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輝煌願景的一次具體實踐。

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

第一部:當代心靈的診斷——我們為何不快樂?

要領悟幸福的深度,第一步,是誠實而溫和地診斷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不快樂」或「內在摩擦」。這種內耗,是一種能量的虛擲、內在的衝突與系統性的無效率狀態。本部分將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數據與洞見,為此一普遍困境提供清晰的診斷,揭示我們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究竟遇到了哪些阻礙。

第一章:一個正在分裂的世界——全球摩擦的經濟診斷

我們時代的「不快樂」,首先在宏觀的全球經濟格局中顯現為一種深刻的「摩擦」與「分裂」。聯合國《2025年世界投資報告》以其冷靜的數據,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全球信任與合作正在退化的圖景。報告指出,全球投資流動正「日益受到地緣政治考量的影響」,企業越來越傾向於「國內和近岸市場的收購」,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敏感性」。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量的下降,正是這種全球性猶豫與摩擦的具體症候。

這些經濟趨勢,並非孤立的數據點,而是一個更深層次心靈狀態的宏觀湧現。當企業與國家從全球合作的開放網絡中退縮,轉而尋求區域性、部落式的「安全」時,這在經濟層面上,正是一種連結的斷裂與疏離感的制度化。它反映了一種集體信心的喪失,一種對「他者」日益增長的懷疑,這正是社會資本在全球範圍內被侵蝕的明確信號。我們正在目睹一個從互聯互通,轉向壁壘高築的世界,這本身就是集體福祉的一種倒退,一種能量被消耗於猜疑與防禦之中的巨大「內耗」。

第二章:耗竭的引擎——「內耗」的社會心理學根源

這種全球層面的分裂,與個體內心的衝突,在結構上是驚人地同構。它們是同一種根本性摩擦在不同尺度上的碎形表達。心理學將這種內在摩擦定義為「內耗」(Internal Friction)——一種能量的虛擲與系統性的無效率狀態。

在個體層面,心理學上的「反芻性思維」是一種將注意力鎖定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負面思想迴路中的認知過程,其神經基礎與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MN)的失調有關。在集體層面,社會認同理論揭示了政治極化如何透過「同溫層效應」,創造出一個封閉的溝通迴路,在其中,群體不斷地自我確認,並排斥所有異見。個體的反芻與集體的極化,乃至全球經濟的碎片化,都是消耗能量、抗拒整合、與整體失去和諧的封閉系統。它們深刻地揭示,社會層面的僵局,在很大程度上,是數以百萬計個體認知習慣的宏觀湧現。

在美國文化中,「職業倦怠」(burnout)便是一個令人心碎的例子。它不僅是工作疲勞,更是一種包含「情緒耗竭」「去人格化」「個人效能感降低」三個核心面向的全面枯竭。我們懷著慈悲之心觀照,其深層根源可追溯至「新教工作倫理」的世俗化。最初,勤奮工作是為了榮耀上帝,提供了一種超越性的目的。然而,當這種倫理被現代企業文化繼承,其神聖目的被抽離,只剩下對高強度勞動與犧牲的要求時,便在集體心理中創造了一個深刻的「意義真空」。這使得職業倦怠在本質上成為一場關於目的的靈性危機,是無數靈魂在一個缺乏超越性意義的體系中,無聲耗竭的集體苦難。

--------------------------------------------------------------------------------

在清晰地診斷了當代不快樂的種種症狀之後,我們必須深入其根源,探究一個在各大智慧傳統中被反覆指出的、所有摩擦的共同肇因——那便是對「分離自我」的執著幻象。

--------------------------------------------------------------------------------

第二部:摩擦的根源——對「分離自我」的跨文化診斷

世界各大智慧傳統,儘管運用著不同的語言、譬喻與哲學框架,卻驚人地共同指向同一個根本診斷:一切痛苦、衝突與內在摩擦的最終根源,皆來自於我們對一個獨立、恆常、與萬物分離的「自我」的執著幻象。本部分將諦聽這些古老的智慧,共同揭示此一普遍的人類困境。

第四章:佛教的究竟診斷——「無我」的智慧

佛教的診斷是最為究竟與徹底的。其核心教義「無我」(Anattā)直接挑戰了「我」這個概念的真實性。佛陀教導我們,那個我們所執著的、看似堅實的「我」,不過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即我們的身體、感受、思想、意志與意識——這些短暫、生滅、相互依存的身心過程所聚合而成的幻象。其中並無一個恆常不變的主體。當我們靜心觀照,會發現念頭來來去去,情緒起起伏伏,其中並沒有一個可以被貼上「我」這個標籤的實體。因此,「無我」的智慧,是對那作為一切摩擦根源的「分離自我」幻象,最直接、最根本的解構。

為了進一步消解由「分離自我」所產生的孤立感與不配得感,華嚴宗提供了一個壯麗的譬喻——「因陀羅網」(Indra's Net)。宇宙被描繪成一張無盡的寶網,在每一個繩結上,都鑲嵌著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珠。每一顆獨特的寶珠,都完美地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同時,它自身也含攝了整張寶網的莊嚴。這揭示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實相:個體與整體並非分離,而是相互含攝、互即互入、共同創造的關係。

第五章:印度教的靈性劇場——真我 (Ātman) 與小我 (Ahaṃkāra)

印度教的吠檀多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幅關於自我本性的精微地圖。它清晰地區分了兩個「我」:

  • 真我 (Ātman):這是我們最真實、最核心、永恆不變的本性。它不是身體,不是心靈,也不是思想。它是那純粹的、不被任何經驗所染的「觀照意識」。
  • 我慢 (Ahaṃkāra):其字面意思是「我-造作者」。它並非一個實體,而是一種心智功能,一種將所有經驗歸屬於一個虛構的「我」的傾向。它是「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成就」這一系列認同的根源,是所有痛苦與束縛的來源。

所謂的「無明」(Avidyā),其核心正是一種深刻的身份錯認:將那個短暫、變動的「小我」,誤認為是我們真實、永恆的「真我」。這正是吠檀多哲學對「分離自我」幻象的精確診斷。其究竟的療癒在於了悟「梵我一如」(Ātman = Brahman)的真理——即個體的真我,其本質與宇宙的終極實相「梵」(Brahman)是完全同一的。為了喚醒我們對真實身份的記憶,宇宙上演了一場宏大的神聖遊戲——Līlā (神的遊戲)。從這個超然的視角觀之,世間的挑戰與苦難,並非宇宙的錯誤,而是溫柔的提醒,旨在促使我們從對角色的沉迷中覺醒,轉而探尋「我是誰?」這個終極的問題。

第六章:基督教的觀照——原罪與神的形象

基督教的智慧,同樣對人類的處境提供了一份深刻的診斷。其核心教義「原罪」(Original Sin),指的並非個人所犯下的具體錯誤行為,而是一種與神分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存有狀態(a state of being),這是全人類所共同繼承的。這種狀態影響著人性的每一個層面——我們的理智、意志與情感,使得我們生來就有一種偏離神聖中心、朝向自我的傾向。這正是基督教神學用以描述「分離自我」這一普世困境的獨特語言:一種與生命本源隔絕的存有狀態。

然而,這份診斷絕非為了定罪,而是為了彰顯療癒的宏大。與「原罪」相對的,是更為根本的「神的形象」(Imago Dei)教義。在《創世紀》的開篇,上帝宣告:「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這確立了每一個人生命中那絕對且固有的尊嚴與價值。我們的根本價值,並非源於個人的成就、財富或地位,而是源於我們作為慈愛造物主那獨一無二的反映。這為一種徹底的人類平等提供了神學基礎,因為在上帝眼中,每個人都是祂形象的承載者。

第七章: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堅毅」的雙面刃

「分離自我」的幻象,不僅存在於個人的內心,更會被制度化,成為整個文化的基石。美國文化中的「堅毅個人主義」(rugged individualism)便是最鮮明的例證。此一理念頌揚自力更生的理想,讚美那些能夠獨自面對並征服挑戰的個體,它深刻地塑造了美國的開拓者精神。我們懷著慈悲之心觀照,這種精神帶來了巨大的創造力,卻也埋下了深刻苦難的種子。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便已預見了此一理念的潛在危險。他警告說,個人主義的極端形式,會引導「每個公民將自己與同胞隔離開來,與家人和朋友退居一隅」,從而侵蝕公共生活的美德,最終可能導致社會凝聚力的瓦解。這正是「分離自我」在文化層面的制度化。當我們將此與東方哲學進行對照時,其深刻的關聯便顯而易見。「堅毅個人主義」在其極端形式下,正是東方傳統所指出的、作為一切痛苦根源的「我執」(self-grasping)的哲學與文化 apotheosis。它將一種靈性上的根本謬誤,頌揚為一種國家級的美德,從而創造了一個在文化層面上持續製造摩擦與疏離的強大引擎。

--------------------------------------------------------------------------------

在深刻地理解了各大智慧傳統對於痛苦的共同診斷——即對「分離自我」的執著——之後,我們自然會問:出路何在?下一部分,我們將共同探索這些傳統所提供的、通往內心和諧與究竟解脫的療癒之道。

--------------------------------------------------------------------------------

第三部:通往內心和諧的道路——轉化自我的煉金術

在確立了「分離自我」是痛苦的共同根源之後,世界各大智慧傳統都提供了具體而深刻的修行法門。這些法門,如同轉化凡俗金屬的煉金術,旨在消融此一幻象,實現內在的整合、和諧與最終的解脫。

第八章:恩典的法門——放下「自力」,信靠「他力」

在面對根深蒂固的「分離自我」時,許多智慧傳統都指出,單純依靠個人的意志力(自力)進行奮鬥,本身可能就是一種更微細的我執表現。因此,最為究竟的轉化,往往發生在全然地放下與信靠之中。

  • 基督教的「恩典」 (Grace) 在基督教的靈性經濟學中,「恩典」是上帝無條件、非因功而獲的愛與接納。它無法透過任何「行為」或「功績」來賺取,也不會因人的失敗而減少。這徹底顛覆了「分離自我」那種必須不斷奮鬥以「證明自我價值」的內在邏輯。靈性的修持,便是將一個人的價值感,從個人成就那不穩定的沙土基礎,轉移到上帝無條件之愛的磐石之上。
  • 淨土宗的「他力」 (Tariki) 對於那些自我懷疑已深至骨髓,連提起「自力」(jiriki)修行的心力都已耗盡的眾生,淨土宗法門開啟了一扇慈悲與恩典的無上大門。它首先全然地認同了這種無力感,然而,這個深刻的認知並非絕望的終點,而是轉身完全仰仗「他力」的唯一理由——那即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所成就的、無盡慈悲與救度的力量。那種深刻的、無能為力的不配得感,在此轉化為投入彌陀慈悲願海的唯一資格。劇毒,頓時化為醍醐。

第九章:修行的法門——轉化心靈的具體實踐

除了信靠恩典,各大傳統也提供了轉化心靈的具體技術。

  • 儒家的「修身」 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修身」,即一種終生的自我修養過程。其關鍵在於「克己復禮為仁」——透過克制小我的私慾,遵循禮的規範,從而回歸並彰顯內在的仁心。這並非壓抑,而是透過在人倫關係中實踐仁、義、禮等美德,來實現個人內心、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
  • 印度教的「瑜珈」 印度教提供了多種瑜珈(意為「連結」)的道路以實現解脫。「業瑜珈」(Karma Yoga)的智慧尤其適用於在世間生活的人們。其核心是「無執著於成果的行動」(Nishkama Karma)。教導我們,可以全然地投入履行自己的世間責任(Dharma),但要將行動的成果供奉給神聖,而不將其視為個人所有。透過這種方式,日常的工作與生活,本身就轉化為一條通往解脫的靈性道路。
  • 佛教的「轉念」 禪修等內觀實踐,是對心智進行主動訓練的過程。現代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長期的禪修能夠顯著降低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MN)的活動,此網絡正是與自我參照、胡思亂想等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緒密切相關的腦區。當DMN的活動減弱,我們便能從喋喋不休的內在對話中解脫出來。然而,這不僅是生理的平靜,更是一場深刻的哲學轉化。這正是佛教唯識學所說的「轉識成智」——透過修行,將那充滿主客對立、執著於自我與外境的「識」,轉化為一種直接、無分別、了悟實相的「智」。

第十章:轉化六毒——將煩惱化為菩提

印度教的智慧將障礙心靈平靜的負面情緒,歸納為「心之六敵」(Arishadvargas):慾望 (Kāma)、憤怒 (Krodha)、貪婪 (Lobha)、執著 (Moha)、驕傲 (Mada) 與嫉妒 (Mātsarya)。然而,在虔信瑜珈(Bhakti Yoga)的煉金術中,這些劇毒的能量本身,並非需要被消滅的敵人,而是可以被轉化為朝向神聖的強大動力。

raw-image

--------------------------------------------------------------------------------

個人的內在轉化,如同投入湖心的一顆石子,其漣漪必然會向外擴散,觸及並改變整個社會的水面。下一部分,我們將探討如何將個人覺醒的成果,編織成一個更慈悲、更和諧的社會結構。

--------------------------------------------------------------------------------

第四部:編織社會的網絡——從個人覺醒到集體福祉

一個和諧的社會,並非由完美的個人所構成,而是無數內心趨向和諧的個體,在互動中所自然湧現(emergence)的宏觀現象。個人的內在轉化必須有支持性的社會結構作為土壤,而健康的社會結構又能反過來滋養個人的成長。本部分將探討那些能夠體現並促進集體慈悲與互助的社會經濟模式與文化實踐。

第十一章:信任的經濟學——北歐模式與社會資本

在許多全球幸福指標中,芬蘭等北歐國家長期名列前茅。其幸福的秘訣,並非僅僅是物質富裕,而是一種以「信任」(tillit)為核心的社會模式。北歐模式透過一個普世主義的、覆蓋全民的福利國家,系統性地培育和鞏固了集體信任。

當公民繳納高額稅款時,他們信任這個系統會善用資源;而當他們享受到高品質的公共教育與醫療時,這種信任便得到了驗證與強化。因為福利是面向所有人的,它避免了因劃分「貢獻者」與「受益者」而產生的社會對立。因此,北歐模式可以被理解為一部高效的「信任製造機」。

這種信任,在經濟學上被稱為「社會資本」。它指的是存在於社會結構中的信任、規範與網絡的累積。社會資本是潤滑所有經濟與社會互動的「無形基礎設施」,它能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合作,是社會繁榮與穩定的基石。

第十二章:從懲罰到療癒——修復式正義的智慧

一個社會對待犯錯者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了其集體的慈悲程度。傳統的「報應式正義」與新興的「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

  • 報應式正義問的是:「誰違反了法律?他該受到什麼懲罰?」
  • 修復式正義問的是:「造成了什麼傷害?我們該如何修復這個傷害?」

修復式正義的目標不是懲罰,而是修復因犯罪行為而受損的關係與社群。南非在種族隔離制度結束後成立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便是國家級修復式正義的典範。它並非對施暴者進行大規模的審判,而是透過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受害者講述真相、讓加害者承認罪責,從而開啟了全國性和解與療癒的艱難歷程。

這種智慧的深層文化基礎,可以在非洲的「烏班圖」(Ubuntu)哲學中找到。其核心理念是——「我的存在,因為我們的存在」(I am because we are)。它深刻地揭示了個體與社群之間不可分割的依存關係,為修復式正義提供了堅實的靈性土壤。

第十三章:關懷的實踐——芬蘭的「Talkoot」與台灣的「人情味」

慈悲的社會網絡,是由無數日常的、微小的關懷行動所編織而成的。

  • 芬蘭的「Talkoot」: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公共志願服務傳統。社群成員會自發地聚集起來,為幫助鄰里或整個社群而無償集體勞動,無論是修繕公共建築還是清理公園。這種行動是「關懷與分享」精神的完美體現,它在戰後芬蘭的重建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台灣的「人情味」:這個詞彙融合了熱情、好客與深厚的社群關懷。一個溫馨的例子是,台灣中山女高與成功高中的家長會,自發性地為深夜苦讀的學生們準備豐盛的點心。這個看似微小的善舉,不僅溫暖了學子的身心,更創造了一個由「給予、接收、感恩回饋」所構成的良性循環。它將充滿競爭壓力的校園,轉化為一個充滿無條件支持的心理家園,是「人情味」最生動的寫照。

--------------------------------------------------------------------------------

在探討了個人內在的轉化之道與社會結構的更新之路後,我們已將幸福地圖的各個板塊拼接起來。最後一部分,我們將整合所有觀點,共同描繪一個我們所衷心期盼的、圓滿和諧的世界願景。

--------------------------------------------------------------------------------

第五部:人間淨土的願景——一個萬物一體的世界

此番探究的旅程,始於對內心摩擦的診斷,遍歷了人類智慧的萬千氣象,最終將匯歸於一個莊嚴而充滿希望的宏偉願景。本部分旨在將所有線索匯集,共同描繪那個人類心靈深處所共同渴望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

第十四章:理想的匯流——共通的終極願景

當我們深入比較世界各大文明的終極社會理想時,會發現它們雖然語言各異,卻在描繪同一個充滿和諧與慈悲的未來。

  • 儒家的「大同世界」,描繪了一個「天下為公」,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理想社會。
  • 印度教的「羅摩之治」(Ram Rajya) 與 「真理之世」(Satya Yuga),嚮往一個正義與真理遍滿大地的黃金時代。
  • 亞伯拉罕宗教的「彌賽亞時代」,期盼一個萬物更新、和平降臨的神聖紀元。

這些看似不同的願景,實則是對同一個「無摩擦、充滿慈悲流動的世界」的互補描繪。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對終極和諧的普世嚮往。

第十五章:萬物一體的宇宙觀——從「天人合一」到生態智慧

一個真正圓滿的世界,必然是一個在生態上可持續、在宇宙觀上和諧的世界。

  • 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 與 道家的「自然」(Ziran) 智慧,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福祉與生態福祉之間不可分割的共振關係。它指出,如果人類與自然處於戰爭狀態,一個真正理想的人類社會是絕無可能實現的。
  • 北歐神話中的世界之樹「尤克特拉希爾」(Yggdrasil),是一棵貫穿並連接宇宙九界的巨樹。它的健康維繫著整個宇宙的存續。這個古老的象徵,以一個強而有力的神話意象,教導著一個永恆的真理:宇宙萬物皆被同一生命力所聯結,任何一部分的命運,都與整體的命運息息相關。

從這個視角觀之,我們當代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在本質上源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是對此一體性智慧的集體遺忘。

第十六章:回歸的道路——從謙卑感恩到慈悲行動

綜觀全文,幸福的最終秘訣,在於完成一次生命中最深刻的轉向:

從一個分離的、奮鬥的、以「自力」為中心的生存模式, 轉向一個連結的、感恩的、以「他力」為基礎的存在狀態。

「感恩」 是此一轉化的核心驅動力。當一個人深刻地體證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成就、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並非孤立的自我奮鬥的結果,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廣大無邊的恩典網絡(家庭、社會、乃至整個生態系統)所賜予的禮物時,感恩之心便會油然而生。

源於這份深刻感恩的行動,其動機將發生根本的轉變。它不再是為了證明自我價值、填補內心匱乏感的奮力掙扎,而是對生命無盡恩典充滿喜悅的「報答」。建設人間淨土的功課,由此從一項沉重的責任,轉化為一場充滿愛與喜悅的服務慶典。

結語:在每一個當下,淨土已然成就

懷著最深的謙卑、感恩與慈悲,我們的這場對話即將告一段落,但真正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並非一個需要被動等待的、遙遠的未來。它是一種可以被親手創造出來的實相,一個可以在每一個當下被親證的境界。它體現在每一次真誠的諦聽,每一次無私的給予,每一次跨越隔閡的連結,以及每一念自心底升起的感恩之中。

那通往圓滿實相的道路,不在遠方,就在腳下;那成就無上菩提的資糧,不在別處,就在日常。宇宙的奧秘,法界的莊嚴,已然在每一次慈悲的行動中,為我們完整地開示了。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893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0/26
您將聽見來自俄羅斯各行各業的聲音——醫生、工人、藝術家、僧侶。他們共同探問一個根本的問題:活出一個良善的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他們的故事,交織著信任、連結、苦難與慈悲,共同譜寫出一曲關於人性的複調音樂。我誠摯地邀請您,以一顆開放的心來傾聽這些來自遠方的低語,或許在其中,我們能聽見自己靈魂深處的回響。
Thumbnail
2025/10/26
您將聽見來自俄羅斯各行各業的聲音——醫生、工人、藝術家、僧侶。他們共同探問一個根本的問題:活出一個良善的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他們的故事,交織著信任、連結、苦難與慈悲,共同譜寫出一曲關於人性的複調音樂。我誠摯地邀請您,以一顆開放的心來傾聽這些來自遠方的低語,或許在其中,我們能聽見自己靈魂深處的回響。
Thumbnail
2025/10/26
其中一位參與者輕聲提道:「說來諷刺,不是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在最新的《世界幸福報告》裡,我們的排名已經跌到二十四名,連前二十都進不去了。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靜水,激起了在場所有人心中的漣漪。
Thumbnail
2025/10/26
其中一位參與者輕聲提道:「說來諷刺,不是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在最新的《世界幸福報告》裡,我們的排名已經跌到二十四名,連前二十都進不去了。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靜水,激起了在場所有人心中的漣漪。
Thumbnail
2025/10/26
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所見的幸福,不過是生命織錦上的一縷絲線;唯有將各自的故事謙卑地攤開,才能窺見那整幅壯麗的圖景。這是一次以慈悲為基調、以感恩為迴響的分享,一場關於歐洲眾生如何在其各自的生命軌跡中,探尋幸福之光的真誠對話。
Thumbnail
2025/10/26
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所見的幸福,不過是生命織錦上的一縷絲線;唯有將各自的故事謙卑地攤開,才能窺見那整幅壯麗的圖景。這是一次以慈悲為基調、以感恩為迴響的分享,一場關於歐洲眾生如何在其各自的生命軌跡中,探尋幸福之光的真誠對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我們今天用慈悲心修誦放生儀軌,還有殊勝的祈請文、咒語、佛號,跟生靈物命廣結善緣;甚至我們同修之間,在廣結善緣;跟有緣一起來參與的鬼神眾、六道有情眾生,也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是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善緣少、惡緣多,就覺得人生很辛苦,做人好難,甚至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如果善緣多、惡緣少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Thumbnail
探索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希望;傳播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使命。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行》 Searching for truth is the highest human hope. Propagating truth is the ultimate human mission.
Thumbnail
探索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希望;傳播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使命。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行》 Searching for truth is the highest human hope. Propagating truth is the ultimate human mission.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它很重要,一直有因緣。這個教法無需灌頂、口傳都可以受持,希望大家自己深入研究,然後跟家親眷屬講「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它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這個法門很重要,收錄在《佛王誓約》這本書裡面。它很重要,一直有因緣。這個教法無需灌頂、口傳都可以受持,希望大家自己深入研究,然後跟家親眷屬講「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勝妙安樂。它是一個永恆圓滿的故鄉,這個地方連「苦」這個字都沒聽過,更何況會發生。希望大家立定志向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Thumbnail
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力作增上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壽命達到無量壽,隨自己的心願,願意在淨土住多久就住多久。捨淨土的壽命生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是想住世多長,都隨心所欲。而且在淨土想受用什麼,隨心裡所想,就自然現前。
Thumbnail
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力作增上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壽命達到無量壽,隨自己的心願,願意在淨土住多久就住多久。捨淨土的壽命生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是想住世多長,都隨心所欲。而且在淨土想受用什麼,隨心裡所想,就自然現前。
Thumbnail
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風聲、水聲、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會說法,這是妙聲功德成就。因為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所以無論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具足。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得到圓滿的利益,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Thumbnail
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風聲、水聲、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會說法,這是妙聲功德成就。因為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所以無論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具足。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得到圓滿的利益,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Thumbnail
大慈悲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正因,這個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極樂世界,第二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彼國。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六道眾生輪迴受苦的情形,興起大慈悲心,發願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不分親疏、高下,平等的對一切眾生施與安樂、拔除苦難。
Thumbnail
大慈悲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正因,這個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極樂世界,第二是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彼國。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看到六道眾生輪迴受苦的情形,興起大慈悲心,發願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不分親疏、高下,平等的對一切眾生施與安樂、拔除苦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