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邊夜話:一場關於幸福的美國對話錄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引言:一場謙卑的探問

風雨如晦,夜色深沉。在美國一個不知名小鎮的社區中心裡,一爐溫暖的火焰噼啪作響,將搖曳的光影投射在一群偶然聚集於此的人們臉上。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角落,有著截然不同的膚色、口音與人生軌跡——一位精明的科技創業家、一位嚴謹的律師、一位憂心忡忡的醫生、一位疲憊的公務員,還有一位餐館老闆、一對年輕的父母、幾位社工與義工,以及一些在角落裡沉默不語、面容刻劃著滄桑的身影。窗外的暴雨將他們困在了這個小小的庇護所,也意外地促成了一場最古老也最困難的對話。

這不是一場學術研討,沒有講台,沒有預設的議程。這是一次真誠的、謙卑的圍坐,旨在共同探討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幸福究竟是什麼?」

這場對話的緣起,並非為了驕傲地展示任何答案,而是源於一份深刻的自省。其中一位參與者輕聲提道:「說來諷刺,不是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在最新的《世界幸福報告》裡,我們的排名已經跌到二十四名,連前二十都進不去了。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靜水,激起了在場所有人心中的漣漪。如同芬蘭文化在反思其榜首地位時所展現的智慧,這次探討是一場深刻而謙卑的反思,是一份感恩的獻禮。它旨在照見那些早已存在於每個人生命經驗中,卻時常被社會的喧囂所遺忘的幸福根源。我們深知,任何關於幸福的簡單答案,都可能是一種傲慢。

因此,這篇對話錄將忠實地記錄這場爐邊夜話的軌跡。它從對幸福較為普遍的、可見的理解開始,逐步深入那些被宏大敘事所隱藏的、更為複雜的生命經驗,並最終在諦聽了那些不可通約的苦難之後,尋求一種超越語言勸誡的、更深刻的共識。

raw-image


--------------------------------------------------------------------------------

第一部:幸福的基石 —— 那些可見的支柱

對話的初始階段,自然地圍繞著那些構成美好生活的、可量化的外部條件展開。這些條件,如同《世界幸福報告》所揭示的,是構成幸福的基礎框架,如同房屋的梁柱,雖不能完全定義家的溫暖,卻是家之所以能遮風避雨的根本前提。

經濟與自由的對話

爐火旁,那位穿著休閒但眼神銳利的創業家首先開了口,他的聲音充滿了自信:

「對我來說,幸福的起點很清晰:就是創造價值的能力與經濟上的安全感。我的公司能走到今天,正是因為這個國家給了我創新的自由,讓我能把想法變為現實。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穩定的經濟環境和可預期的回報。當你不用為下一頓飯或下個月的房租發愁時,你才有心力去思考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這不是庸俗,這是最真實的人性需求。」

坐在他身旁的律師扶了扶眼鏡,語氣平穩地補充道:

「你提到的那種自由,其實需要一個堅實的法治地基來保障。聽到你這麼說,我才意識到,我們之所以能安心地投資、簽署合約、進行創造,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是公平的,政府的運作是透明的,腐敗的程度很低。一個健全的法律體系,正是保障你我經濟自由與選擇自由的無形之手。沒有它,再好的創意也只會是空中樓閣。」

健康與信賴的對話

對話的另一側,一位身穿白袍的醫生面帶倦容,卻目光溫和地接過話題:

「你們談論的都非常重要,但作為醫生,我每天面對的是最根本的問題。健康的身體與較長的預期壽命,是一切幸福體驗的生理基礎。當一個人被病痛折磨時,再多的財富與自由都顯得蒼白。一個能讓絕大多數國民都享有基本健康保障的體系,是集體幸福的基石。」

一位看起來像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公務員點了點頭,沉聲說道:

「醫生的話讓我感觸很深。一個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正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社會支持網絡最核心的體現。芬蘭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強大的福利國家,其本質就是一種制度化的信任。它讓公民相信,當你遭遇失業、疾病或任何人生困境時,你不會孤立無援,有親友可以依靠,更有一個社會安全網會接住你。這份安心感,是任何個人財富都無法替代的。」

這番關於幸福外部支柱的討論清晰而有力,然而,對話很快就轉向了那些無法被數據完全捕捉的人際連結層面。

--------------------------------------------------------------------------------

第二部:幸福的肌理 —— 人際間的關懷與分享

爐邊的焦點,悄然從宏觀的社會條件,轉向了更為微觀與內在的人際關係。正如《世界幸福報告》的核心主題所揭示的,那些構成幸福溫暖質感的,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分享。

家庭與共餐的溫暖

經營著街角一家小餐館的老闆,擦了擦手,笑著說:

「我不是什麼學者,但我每天都在觀察人。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經常和家人朋友一起來吃飯的人,臉上的笑容總是特別多。而那些總是獨自一人匆匆用餐的常客,眉頭似乎總鎖著一絲愁緒。我們店裡的老話說『吃飯皇帝大』,或許更準確的說法是,『跟人吃飯皇帝大』。這幾年獨自吃飯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這不是個好兆頭。」

一位年輕的母親懷裡抱著熟睡的孩子,溫柔地回應道:

「我完全同意。有了孩子之後,我才深刻體會到家庭的意義。家庭的規模與結構,不僅僅是幾個人住在一起。每天晚上,看著丈夫和孩子在餐桌上分享一天的點滴,那種情感上的支持與連結,是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無法比擬的。家,就是那個無論你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回來總有一盞燈為你而亮、一桌飯菜為你而溫的地方。」

孩子的父親補充道:

「沒錯。我前陣子剛好讀到一篇文章也這麼說——那些生活在穩定伴侶關係中的人,幸福感確實高出許多。這真的讓我們更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雙向療癒的行動

一位在社區食物銀行服務多年的義工,分享了她的感受:

「報告裡提到一個概念,我覺得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每次我把食物包遞到有需要的人手中,看到他們眼中閃爍的感激時,我確實幫助了他們。但更奇妙的是,在那一刻,我自己內心也充滿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這種幫助他人的行為,無論是捐助、志願服務,還是幫助陌生人,真的是一種雙向的療癒,像一份會回到你身上的禮物。」

她頓了頓,繼續說:

「這讓我想起芬蘭文化中的『Talkoot』精神,就是社區志願服務。大家一起動手修繕鄰居的屋頂或清理公園,這不僅僅是完成了一項工作,更是在無形中編織了一張信任與互助的社會網絡。」

一位在旁聆聽的社工,以更為嚴肅的口吻補充了她的觀點:

「妳所描述的,不僅僅是溫暖人心的故事,它有著深刻的社會功能。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叫做『絕望之死』——也就是因自殺、酗酒和藥物濫用導致的過早死亡。這不只是感覺,而是有攸關生死的影響。研究顯示,社區的志願服務和互助行為哪怕只增加百分之十,就能夠顯著地降低因自殺和成癮造成的死亡率。妳們每一次的志願服務,每一次對陌生人的援手,都是在為我們這個日益疏離的社會,注入一劑對抗絕望的強力解藥,是在修補那些可能導致生命墜落的社會安全網的破洞。」

社會連結與利他行為無疑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但爐火旁一些沉默參與者的表情卻暗示著,對於某些人而言,這些美好的理想似乎遙不可及。這將對話引向了更為沉重的、關於苦難的深層探討。

--------------------------------------------------------------------------------

第三部:幸福的陰影 —— 不可通約的苦難(苦)

爐邊的氣氛變得凝重。對話的流向發生了關鍵的轉折,從對「幸福」的定義,轉向了對「苦難」的諦聽。一句古老的箴言在此刻顯得無比清晰與沉重:「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接下來的分享,將透過幾位參與者的視角,揭示某些苦難經驗如何創造了一個外人無法憑藉想像或同情而完全進入的、絕對主觀的「現象場」。

匱乏的枷鎖

角落裡,一位一直沉默不語、衣衫襤褸的無家可歸者終於開口,他的聲音沙啞而平靜,卻字字千鈞:

「你們談論的選擇、家庭、幫助他人……都很美好。但當你所有的心力,都被用來思考今晚睡在哪裡、下一餐在哪裡時,這一切都變成了遙遠的噪音。有一種說法叫『稀缺心態』,它不僅僅是缺錢,它會吞噬你所有的思想,像一種稅一樣,剝奪你的『認知頻寬』。你的大腦裡沒有多餘的空間去規劃未來,去建立關係,甚至去思考『什麼是幸福』。

所以,當有人走過來,用充滿善意的眼神對我說:『你為什麼不去找份工作?』或『你應該更努力一點』,你知道那聽起來像什麼嗎?那聽起來像是一種最殘酷的暴力。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之所以淪落至此,是你個人的道德失敗。它完全無視了那些把我推到這裡的、看不見的結構性問題。這種勸告,不是善意,它只是讓勸告者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創傷的烙印

一位手臂上留有舊傷疤的年輕人,低著頭,聲音有些顫抖。他是一位更生人,正在回憶那段將他送進監獄的黑暗過往:

「創傷……它不是一段過去的故事,它是一種會呼吸的東西,活在你的身體裡。我小時候在學校被霸凌,後來又在街頭混。有些聲音、某些氣味,甚至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能瞬間把我拉回那個充滿恐懼和絕望的時刻。就像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節日的煙火在他們聽來就是砲擊。對我來說,孩子們在操場上的尖叫聲,有時聽起來就像是毆打前的嘲笑。

當我出獄後,很多人對我說:『都過去了,你要向前看。』他們是好意,我知道。但這句話否定了我整個的內在現實。對我來說,『過去』從未真正過去,它是我現在的一部分。這句勸告,就像是在對一個色盲的人說:『你為什麼看不見這美麗的紅色?』這不是安慰,這是在告訴我,我的感受是錯的,我的現實是不存在的。」

結構的囚籠

一位因冤案入獄多年、最終得以平反的重刑犯,目光深邃地望著火焰,緩緩說道:

「自由選擇?對某些人來說,這或許是世界上最大的幻覺。我來自一個貧困社區,那裡的學校經費不足,警察執法充滿偏見,好的工作機會根本不存在。從我出生那天起,我的人生軌跡就已經被一條看不見的鐵軌預設好了,這叫『路徑依賴』。

在那樣的環境裡,『選擇』的範圍被極大地限制了。你所謂的『更好的選擇』,對我們來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或者需要付出比常人高出百倍的代價。整個體制,就是一種無形的『結構性暴力』,它不需要刀槍,就能慢慢地、系統性地扼殺一個人的可能性。所以,當法官、律師、或者社會大眾,對著一個像我這樣的人說『你本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時,這不僅是虛妄,更是一種將制度之罪,歸於個人之身的傲慢。」

這些沉重的分享讓爐邊陷入了長久的靜默。在場的每個人都意識到,任何關於幸福的簡單答案,都是對他人苦難的一種輕慢。這種深刻的體認,將對話引向了對真正慈悲行動的探尋。

--------------------------------------------------------------------------------

第四部:幸福的實踐 —— 從「莫勸」到「同願」的正行

在深刻諦聽了那些不可通約的苦難之後,爐邊的對話進入了最關鍵的階段:如果簡單的「勸善」是無效甚至有害的,那麼,什麼才是真正慈悲的「正行」?這不再是關於如何定義幸福,而是關於如何實踐慈悲。爐火旁的人們開始共同探討那些超越語言勸誡的、旨在賦權與共創的行動智慧。

見證與賦權

一位藝術家首先打破了沉默,她的聲音裡有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

「東歐那些經歷過極權統治的偉大藝術家告訴我們,藝術真正的功能並非說教或規訓。藝術的最高使命,是忠實地『見證』苦難,以其全部的真實性與矛盾,去捍衛人性經驗的複雜性。它不提供答案,而是以其全部的力量,捍衛問題本身的神聖性。當我們不再試圖『解決』他人的痛苦,而只是靜默地、充滿敬畏地與之同在時,療癒才真正開始。」

一位來自公益團體的組織者深受啟發,她回應道:

「你說的『見證』,在我們的領域,可以被稱為『賦權』。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沈恩提出了『能力進路』的偉大思想。他認為,真正的幫助,不是直接給予金錢或答案,而是去擴展他人生命中真實可行的選項。我們的目標,不是告訴一個貧困的單親媽媽應該如何生活,而是透過提供托育支持、職業培訓和法律援助,來擴展她的『能力集合』,讓她自己有力量去追求她所珍視的生活。這是一種深刻的謙卑,承認我們無法為他人定義幸福,但我們可以為他們掃除通往幸福之路的障礙。」

制度的慈悲

一位白髮蒼蒼的建築師,用鉛筆在筆記本上勾勒著,抬起頭說:

「這種賦權的智慧,應該被融入我們物理世界的設計之中。一個慈悲的城市,其建築的目標不僅僅是追求美學或效率,更應該是致力於『安頓人心』。好的社會住宅設計,應該有充足的公共交往空間,促進鄰里之間的連結;好的公園設計,應該讓老人和孩子都能安全、舒適地共享。我們的責任,是創造一個能夠促進社群關係、培育歸屬感的物理環境。」

身旁的一位老師感觸頗深地接著說:

「正是如此。正如建築師所說的『制度的慈悲』必須被建構到我們的物理空間中,它也必須被建構到我們的教室裡。一個慈悲的教育體系,其目標絕不是將所有學生塑造成同一個模樣。恰恰相反,它的使命是創造一個充滿『心理安全感』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無論孩子來自哪個文化背景,無論他的天賦是學術、藝術還是體育,都能被看見、被尊重、被滋養。我們不是工匠,在雕琢產品;我們是園丁,在培育一個多元共生的花園。」

萬物互聯的共同誓願

最後,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年人,以一種充滿慈悲的口吻,為整晚的對話做了一個總結。她的聲音不大,卻讓所有人都屏息聆聽:

「今晚,我們從GDP談到共餐,從志願服務談到創傷的烙印。我們聽見了彼此的幸福,也諦聽了彼此的苦難。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古老的真理,無論是在東方『因陀羅網』的隱喻中,還是在佛教的『同體大悲』思想裡,都揭示了同一個實相:我們所有人的幸福與苦難,都是相互連結、密不可分的。一個人的痛苦,就是整個網絡的震顫。

因此,最深刻的慈悲行動,或許是完成一次最根本的轉向:從那個試圖去『勸導』他人的『我執』,轉向承認『我與你同在苦海中』的謙卑。在這份謙卑中,我們不再是拯救者與被拯救者,而是同行者。由此,才能生發出共同的願望——願我們都能離苦得樂。」

這時,一位一直默默聆聽的市長(他恰巧因躲雨而來到這裡),站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

「今晚對我而言,是一堂令人 humbling 的課。我們在政府裡,總是專注於那些可以衡量的成果——政策、框架、數據。但各位提醒了我,一個社群真正的尺度,在於那些我們無法量化的事物:在於我們諦聽苦難而不提供廉價答案的能力,在於我們致力於賦權而非指令的承諾。這才是我們現在必須開始的工作。」

這場爐邊夜話的旅程,最終的收穫並非一個關於幸福的標準答案,而是一種關於如何探尋幸福的、充滿謙卑與慈悲的態度。

--------------------------------------------------------------------------------

結語:感恩與迴向

爐邊的火焰漸漸平息,窗外的風雨也似乎溫柔了下來。夜話雖然結束,但每個人的心中都點燃了一盞新的明燈。這盞燈照見的,不是一條通往幸福的捷徑,而是一份深刻的覺悟:通往幸福的道路,奠基於對他人苦難那份不可盡知的深邃,所抱持的無限敬畏之上。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66內容數
2025/10/26
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所見的幸福,不過是生命織錦上的一縷絲線;唯有將各自的故事謙卑地攤開,才能窺見那整幅壯麗的圖景。這是一次以慈悲為基調、以感恩為迴響的分享,一場關於歐洲眾生如何在其各自的生命軌跡中,探尋幸福之光的真誠對話。
Thumbnail
2025/10/26
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所見的幸福,不過是生命織錦上的一縷絲線;唯有將各自的故事謙卑地攤開,才能窺見那整幅壯麗的圖景。這是一次以慈悲為基調、以感恩為迴響的分享,一場關於歐洲眾生如何在其各自的生命軌跡中,探尋幸福之光的真誠對話。
Thumbnail
2025/10/26
一場偶然發生的、關於「幸福」的圍坐對話。沒有講台,沒有專家,只有一顆顆願意敞開與諦聽的心。這場對話的基調,是慈悲、感恩與謙卑。其目的並非辯論何為幸福的終極定義,而是透過真誠的聆聽,去觸摸彼此生命故事的溫度。
Thumbnail
2025/10/26
一場偶然發生的、關於「幸福」的圍坐對話。沒有講台,沒有專家,只有一顆顆願意敞開與諦聽的心。這場對話的基調,是慈悲、感恩與謙卑。其目的並非辯論何為幸福的終極定義,而是透過真誠的聆聽,去觸摸彼此生命故事的溫度。
Thumbnail
2025/10/26
當《世界幸福報告》將台灣置於全球幸福感的前列(名列第27)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並非慶賀,而是一種更深的謙卑與探問:在這總體數字的光芒之下,隱藏著多少未能被平均值所涵蓋的、個別生命的溫度與掙扎?我們渴望深入理解構成幸福的複雜因緣,以及造成不幸的深層結構。
Thumbnail
2025/10/26
當《世界幸福報告》將台灣置於全球幸福感的前列(名列第27)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並非慶賀,而是一種更深的謙卑與探問:在這總體數字的光芒之下,隱藏著多少未能被平均值所涵蓋的、個別生命的溫度與掙扎?我們渴望深入理解構成幸福的複雜因緣,以及造成不幸的深層結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推薦指數:★★★★★ 懷抱著窮苦,在最艱困的時代裡羨慕富裕;強忍著猜忌,在居心叵測的社會中渴求信任;壓抑住懦弱,在最多舛的命運中學會勇敢;隱身於黑暗,在最令人失望的世界裡哀求著光明與希望。 19世紀的文學經典帶你進入工業革命,見證文明發展的光明與黑暗。反思現代社會,我們也身處最好且最壞的時代?
Thumbnail
推薦指數:★★★★★ 懷抱著窮苦,在最艱困的時代裡羨慕富裕;強忍著猜忌,在居心叵測的社會中渴求信任;壓抑住懦弱,在最多舛的命運中學會勇敢;隱身於黑暗,在最令人失望的世界裡哀求著光明與希望。 19世紀的文學經典帶你進入工業革命,見證文明發展的光明與黑暗。反思現代社會,我們也身處最好且最壞的時代?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Thumbnail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造成的社會地位焦慮感就會更大 也就是"社會評價威脅" 以台灣人為例常見的就是以高學歷和財力才定義社會階級 當無法達到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就會焦慮自己是底層階級的程度 2019年全球有憂慮人口是3.5億,2024年已經超過10億 以統計先進的國家比例數字,精神疾病比例越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讀這種書最有趣的就是能發現身為外地人或是觀光客所看不到的當地風俗民情,雖然我也很喜歡去閱讀國外的報導,像是加州的偷竊輕罪以及遊民變多等問題都能在新聞上看到,可是美國人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又或者更深入的生活方式則是比較難從新聞上了解全貌。
Thumbnail
讀這種書最有趣的就是能發現身為外地人或是觀光客所看不到的當地風俗民情,雖然我也很喜歡去閱讀國外的報導,像是加州的偷竊輕罪以及遊民變多等問題都能在新聞上看到,可是美國人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又或者更深入的生活方式則是比較難從新聞上了解全貌。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世界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包括清潔能源、減少貧窮、糧食生產、人權等議題。並就能源轉型、減少浪費、全球疫苗覆蓋率等方面提出觀點。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世界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包括清潔能源、減少貧窮、糧食生產、人權等議題。並就能源轉型、減少浪費、全球疫苗覆蓋率等方面提出觀點。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