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
入之觀心,虛空遍四大:
水流、火熾、風動、地安。四大根識,載幻為用;
識念連續,萬賴相依。
觀之——無一心,無實體,
念念如夢,空光自明。
🌀本篇〈心如虛空〉如同一幅精煉的禪觀地圖,從「觀心」的行持,直指「空明」的本性。這是一趟由內在探索所展開的旅程: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 開篇即點出心的兩個根本特質:流動性(恆不住):
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非一個靜態的物體。超越性(無量難思議):
它的本質無法被思想或語言所捕捉。「入之觀心,虛空遍四大...」 這是「修」的開始。
當我們向內觀照(入之觀心),我們發現的第一件事,就是「心」並不是一個獨立於「物」的東西。
我們發現,那個能「觀」的虛空(覺知),遍在於「四大」(水、火、風、地,即一切物質與感受)之中。
心與境,能觀與所觀,在本質上是同一個「虛空」。
「四大根識,載幻為用;識念連續,萬賴相依。」 這兩句是對「現象界」運作機制的精闢解構。
載幻為用:
我們的感官(根)、意識(識)和物質(四大)相互作用,其「功能」(用)就是承「載」著我們稱之為「現實」的幻象(幻)。
萬賴相依:
這一切都不是孤立的。
「識」與「念」是連續不斷的流,萬物都是在此相依相生的網絡中顯現。這就是「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
「觀之——無一心,無實體,」
這是「悟」的轉捩點。
持續地觀照(觀之),會帶來一個根本性的洞見: 你找不到一個恆常不變的、單一的「心」(無一心);你找不到一個堅固的核心「實體」(無實體)。
這就是「無我」(Anattā)與「空性」(Śūnyatā)的親證。
「念念如夢,空光自明。」 這是證悟之後的境界,也是本來的實相。
念念如夢:當看清「無實體」後,那些「恆不住」的念頭,便顯露出它們的本質——如夢似幻,生起即滅,不具實質。
空光自明:當念頭(內容)的夢幻本質被看穿後,心的「本性」就顯露出來。
空:它沒有實體、沒有邊界、沒有內容。光:但它並非虛無,它具有「知」的特性,具有「明」的覺性。
自明:這份光明、這份覺知,不需要外力來照亮它。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這是一篇從「動態的念流」
觀入,直見「靜態的本性」的深刻分享。心本如虛空,因「載幻為用」而顯現萬象;
若能「觀之」,便會照見這一切「念念如夢」,唯有「空光自明」。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