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輕鬆學老莊》,讓我們一起輕鬆讀、輕鬆學,活出自然的人生。
引言:你是否曾因外在的標準而評價自己?
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似乎很習慣用外在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外貌是否美麗、身體是否健全、事業是否成功。我們常常忘記,在這些看得見的標籤底下,還有一個更深邃、更真實的生命存在。你是否也曾因為這些外在的標準而感到焦慮,甚至否定自己呢?
在《莊子》內篇中,有一篇極具震撼力的文章,叫做〈德充符〉。它將透過一系列令人驚奇的故事,徹底挑戰我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莊子將帶我們認識一群外在形體殘缺、卻擁有無比人格魅力的人。跟隨他們的腳步,我們將一同探索一種超越外在形體、直達生命核心的圓滿狀態,重新發現,什麼才是生命中真正值得珍視的寶藏。
--------------------------------------------------------------------------------
1. 什麼是「德充符」?——內在圓滿的無形印記
在深入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理解這個有些奇特的篇名——「德充符」。
• 德 (Dé): 在莊子的思想中,「德」不單純指我們平常說的道德品行。它更深刻,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生命的真實力量、天賦的本質,以及他與「道」合一的狀態。
• 充 (Chōng): 這個字很好理解,就是充實、飽滿、完整無缺的意思。它描述的是一種內在的豐盈狀態。
• 符 (Fú): 「符」是古代用來驗證真偽的信物,就像是君王的兵符或印信,必須兩半合一才能證明其真實性。在這裡,它引申為一種不言自明的「證明」或「驗證」。
綜合起來,「德充符」的整體意涵就是:當一個人的內在生命力(德)達到了飽滿圓滿(充)的狀態時,這種內在的完整會自然而然地向外散發出一種深刻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這股無形的魅力,就是他內在圓滿的最好證明(符)。 這份外在的影響力,就像符節的另一半,與他內在的圓滿完美契合,無可辯駁。
莊子想藉此告訴我們一個核心觀念: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外在看得見的「形」(形體、樣貌、社會地位),而在於內在看不見的「德」(生命狀態的完整與和諧)。
2. 莊子的奇人異士們:三位「斷腳」的聖人
為了凸顯內在精神力量的強大,莊子特別喜歡用身體有殘缺的人作為故事的主角。在〈德充符〉中,他一連介紹了好幾位這樣的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位被砍斷了腳的聖人。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了超越形體限制的生命光輝。
2.1. 王駘:讓孔子都想拜師的「兀者」
故事發生在魯國,有一位名叫王駘的人,他是個「兀者」,也就是被砍斷了一隻腳的人。然而,跟隨他學習的弟子,竟然和儒家宗師孔子的學生一樣多。最奇特的是,他從不主動教導什麼(立不教),也不發表議論(坐不議),但人們來到他身邊時內心空虛,離開時卻感到充實圓滿(虛而往,實而歸)。
這現象讓孔子的學生非常好奇,孔子對王駘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甚至謙虛地表示自己都想拜他為師。孔子點出了王駘的境界所在:
• 超越生死與外物: 孔子說:「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意思是,連生死這麼重大的事都無法動搖他的內心,更何況其他外在的變化。他的內心極其穩定,不隨外境變動。
• 見萬物為一: 孔子接著說出關鍵:「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這句話非常深刻,意思是:如果從事物相異的角度看,體內的肝和膽就像楚國和越國一樣遙遠;但如果從它們相同的本質來看,萬物本就是一體的。王駘的智慧,正在於他能自由切換視角,既能看見差異,又能洞見統一。因此,他「視喪其足,猶遺土也」,把失去一隻腳看作是丟掉一點泥土那樣平常,絲毫不影響他生命的完整。
• 止水之心: 孔子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人們不會用流動的水來照鏡子,只會用靜止的水。王駘的心就像一面澄澈的止水,能清晰地映照萬物,也因為他自身的平靜,能讓所有靠近他的人,內心也跟著平靜下來。
王駘這份如止水般的內在安定,正是「德」充於內而自然產生的第一種證明。
2.2. 申徒嘉:在「形骸之內」與自己相處
第二位登場的兀者是申徒嘉。他與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是同學。子產位高權重,打從心裡看不起身體殘缺的申徒嘉,甚至在路上相遇時,毫不客氣地要求申徒嘉避讓他。
申徒嘉的回應充滿智慧。他指出,子產只在乎「形骸之外」的表象(官位、健全的身體),而他自己早已在「形骸之內」(內心的世界)安頓好了。他從不因自己的殘缺而感到自卑或憤怒。
申徒嘉說了一句極為深刻的話:「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意思是,能夠清楚地知道生命中有些事是無法改變的,並且能像接受命運一樣坦然安處於其中,只有內心有「德」的人才能做到。這份坦然,正是他內在力量的來源。申徒嘉這份坦然接受生命本然樣貌的智慧,則是「德」充於內的第二種展現。
2.3. 叔山無趾:誰才是真正被束縛的人?
第三位兀者叔山無趾,他的腳趾被砍掉了。他去拜見孔子,孔子一開始還帶著批評的口吻說他年輕時不謹慎,才招致如此禍患。但叔山無趾卻說,他今天前來,是為了尋求比腳「猶有尊足者」——也就是比身體更寶貴的東西。
後來,叔山無趾對老聃評價孔子時說,孔子汲汲營營追求的那些「諔詭幻怪之名聞」(奇特的名聲),其實是把自己綑綁起來的「桎梏」(枷鎖)。這引出了一個極具諷刺性的對比:叔山無趾雖然失去了腳,心靈卻是自由的;而故事中的孔子四肢健全,心靈卻被名聲的枷鎖所困。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殘缺者?叔山無趾對心靈自由的追求,揭示了內在圓滿的第三個面向:不為外在名聲所役。
3. 醜到驚動國君的哀駘它:何謂「才全而德不形」?
在介紹完三位兀者後,莊子拋出了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哀駘它。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德充符〉的精華所在。
哀駘它這個人,「以惡駭天下」,醜到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然而,奇蹟發生了:男人與他相處後,會思念他到無法離開;女人見到他,甚至會跑去跟父母說,寧願做哀駘它的妾,也不願做別人的正妻。他沒有權位可以救濟別人,也沒有錢財可以填飽別人的肚子,他從不主動倡導什麼,只是默默地與人應和。
這一切驚動了魯哀公,國君親自召見他,果然是醜得驚人。但相處不到一個月,哀公就開始欣賞他的為人;不到一年,就對他無比信任,甚至想把整個國家託付給他。
這究竟是為什麼?孔子給出了畫龍點睛的解釋:因為哀駘它具備了「才全而德不形」的特質。
• 何謂「才全」? 孔子解釋道:「死生存亡,窮達貧富…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意思是,像生死、窮困、富貴這些外在世界的變化,都只是命運的運行罷了。哀駘它的內心不被這些變化所擾動,因此能保持內在的和諧、愉悅與通達(和豫通),讓心靈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與物為春)。「才全」,指的就是這種內心世界的完整、和諧,不因外境而破碎。
• 何謂「德不形」? 孔子說:「平者,水停之盛也。」他飽滿的內在德性,就像靜止不動的水一樣,平靜、穩定、深不可測。這種德性不需要刻意展現,它本身就有一種巨大的吸引力,讓萬物「不能離也」。為了說明這股看不見的力量,孔子講了一個極為震撼的觀察:他曾看見一群小豬正在吃死去母豬的奶,過了一會兒,牠們忽然驚恐地四散逃開,因為牠們猛然發現,眼前這個軀體不再是牠們熟悉的母親了。孔子感嘆道:「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意思是,小豬們愛的不是母豬那冰冷的形體,而是那股驅動著形體、賦予其溫暖與生命的內在精神。一旦那股精神消失了,形體就只是一個空殼。
• 同樣地,人們之所以被哀駘它吸引,愛的不是他醜陋的外表,而是他那股看不見的、使其生命充滿魅力的內在精神力量。這就是「德不形」的真諦。
4. 莊子的深刻提醒:「無情」不是沒感情
讀到這裡,我們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像王駘、哀駘它這樣內心不隨外物變動的人,是不是就沒有喜怒哀樂了?
莊子的好友惠子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他問莊子:「人難道真的可以沒有情感嗎?」(人故無情乎?)
莊子在這裡澄清了一個重要的觀念。他回答說:「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這句話非常關鍵,意思是:我所說的「無情」,並不是指人沒有喜怒哀樂,而是指不讓那些好惡的情緒反過來傷害自己內在的和諧,始終順應自然,不刻意地為生命增添多餘的負擔。
這是一種情緒上的自由,而不是情感上的冷漠。莊子所說的「無情」,就像一個高明的衝浪手。浪潮(情緒)來臨時,他不會試圖消滅浪潮,而是駕馭它,不讓自己被捲入海底。這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所奴役。
--------------------------------------------------------------------------------
5. 【具體生活練習】:如何修練你的「德充符」?
〈德充符〉的智慧不只停留在哲學思辨,它更可以成為我們安頓身心的實用指南。以下提供三個具體的生活練習,幫助你在日常中修練屬於自己的「德充符」。
練習一:止水觀心
這個練習源自王駘「止水之心」的概念。每天給自己5-10分鐘的時間,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下,閉上眼睛。想像你的心是一面平靜的湖水,而腦海中浮現的念頭是飄落水面的葉子,情緒是水中的漣漪。不必撿起葉子,也無需撫平漣漪,只是靜觀其來去,感受湖水深處的寧靜。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消滅念頭,而是培養一種內在的穩定感,讓你知道,無論水面如何波動,湖底的你依然是平靜的。
練習二:分辨「形骸之內」與「形骸之外」
這個練習來自申徒嘉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當你發現自己正在評價(無論是自我批判,還是評價他人)時,試著停下來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現在的關注點,是在『形骸之外』(例如:外貌、財富、地位、別人的眼光),還是在『形骸之內』(例如:內心的平靜、善良、真誠、此刻的感受)?」這個簡單的提問,能幫助我們一次次地將飄向外在的注意力,溫柔地拉回到自己內在的核心。
練習三:實踐「不以好惡內傷其身」
這個練習是莊子「無情」智慧的應用。當你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情緒(特別是強烈的喜歡或討厭)升起時,試著不要立刻被它捲走。按下你心中的「暫停鍵」,先做幾個深呼吸,為自己創造一個小小的「緩衝空間」。然後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感覺到了,現在有一股很強烈的生氣(或焦慮、或喜悅)正在升起。」承認它的存在,但同時提醒自己:**這個情緒是我的一部分,但它不等於全部的我。**透過在情緒與反應之間創造這個微小的空間,你就能逐漸學會不讓情緒「內傷其身」,找回內心的主導權。
結語
〈德充符〉帶給我們一個溫暖而堅定的提醒:我們真正的價值與魅力,源自於內在生命的完整與和諧,它能超越一切外在的形體、標籤與世俗的標準。當我們不再拚命向外追求認同,而是轉向內在,修養那份生命的圓滿時,我們內在的光芒便會自然綻放。
讓我們學習王駘的「止水之心」,在紛擾中找到定靜;效法申徒嘉的智慧,安然於「形骸之內」;並最終領悟哀駘它「才全德不形」的魅力,明白真正的吸引力,是那股發自內心、如春天般溫暖和暢的生命力。願我們都能不再被外在的皮囊所定義,活出一個更真實、更安定、更完整的自己。
--------------------------------------------------------------------------------
謝謝閱讀《輕鬆學老莊》,期待下次再會。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分享推薦及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大家製作更多好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