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原始匱乏感、靈魂的延續性、與集體潛意識對關係的影響。
〈匱乏感的根源:從人類演化到靈魂記憶〉
人類天生帶著一種匱乏感。這份不安,並非來自現實的缺乏,而是一種深埋在靈魂底層的「記憶」。
在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與群體共存,依附強者,用警覺與恐懼換取安全。天亮之前就得出發,夜色未散就得歸巢。食物、庇護、溫暖——這些都是生命延續的基本條件,也是「匱乏感」的最初形態。
那時的恐懼,是實質的。一旦被群體排除,意味著死亡。而這份「對被遺棄的恐懼」至今仍藏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裡,影響著我們對關係的定義與依附模式。
所以,當我們害怕失去、害怕不被愛,那其實不是當下的焦慮,而是千萬年來「人類記憶」的回聲。
靈魂在一次次輪迴中,攜帶著未竟的恐懼與渴望,在新的生命裡,尋求修復與體驗。
靈魂是永生不滅的。此生,不過是另一段旅程的延續。我們以為自己在談一段愛、修一段緣,其實是在讓靈魂回顧那些未完成的課題。
於是,有人重複依附,有人反覆逃離,有人一生在尋找「安全感」,有人則渴望被「完整地看見」。這些行為,背後都不是偶然,而是「靈魂的習性」在運作。
榮格曾說過:「個體的潛意識,連結著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我們每個人的恐懼、慾望與依附,都同時屬於自己,也屬於整個人類的演化記憶。
在愛裡的焦慮,不只是你個人的不安,它同時是整個人類的「古老生存焦慮」。
而靈魂選擇此生的課題,就是要學會在恐懼中找到自由,在依附中學會獨立,在渴求被愛的本能中,重新找回「自我」。
當我們開始能覺察,那股不安不是「此刻的我」所製造,而是整個生命體系流動的記憶時,我們就能溫柔地與自己的匱乏共處。
不是去壓抑它、否認它,而是允許它存在。因為正是這份匱乏,讓人類學會連結、共生、去愛。而在更高的靈魂層次中,愛,不再是為了填補空缺,而是出於完整的流動與分享。
真正的成長,不是不再害怕孤單,而是明白、即使一個人行走,你也與萬千靈魂同在,共振於那條悠遠的意識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