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沒有和泰贊助,我看見的トヨタ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相信各位對於toyota這個品牌,聯想到的應該是保守無聊、好開耐用、人死車還在,一車傳三代或是在路上看到三寶會說「豐田不意外」等等的想法,即便有那麼多的罵名,現在的豐田集團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的車廠,也是事實,截至2025年,全球汽車的保有量有15億,而豐田集團就佔了5個億,它是如何慢慢的走到這一步呢?就讓我先來講個小故事。 1926年,豐田佐吉在日本的愛知縣成立了豐田自動織機,專門製造紡織機,你沒聽錯,難道豐田鈑金的軟實力就是從織鋼材的黑科技誕生出來的嗎?其實除了豐田,suzuki鈴木和honda本田也是。而阿吉的兒子 豐田喜一郎,在1920年大學畢業後,便開始任職於父親的紡織工廠,協助并開發出換梭式自動織布機,1929年特派到英國簽署自動織布機的專利權,聽起來應該是子承父業,然後逆子不孝,想去外面闖蕩的前奏,其實不然,當時,阿吉老社長憑藉著創新的精神,很早就在紡織業有不小的名氣,有不少的發明,甚至有發明王的美譽,1867年,當時歐美列強的崛起,隨著工業革命的種子和新思維也傳到日本國內,隔年就有了明治維新,老社長在西方風氣的渲染下,不是要求阿喜就讀家族產業的科系,而是鼓勵他前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機械工程系 專攻引擎技術,蝦咪!居然是父親的遠見,加上長子的野望,如果是華人社會,應該不會是這樣的情況了。然而阿喜在特派去英國的期間,自然也沒閒著,不是在看金絲貓(啪),就是在當地研究汽車交通,還到美國參觀福特工廠,並與亨利福特本人 實際了解汽車工廠的生產運作。 當時的汽車市場,一輛車的售價 動輒三千美金,為什麼會這麼貴,因為要組一台車,需要花費12個小時,只有富人的家庭才能擁有,1930年的1000塊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萬3550美元,所以當時的車價,大約4萬美金,一百年前的120萬台幣,妥妥的好野人。但是亨利福特打破固有的框架,將造車技術重新拆解,拼湊成一套SOP的流水線,把高技術含量的工作,拆分成各個小部分,這樣不只讓生產變快,也能省下不少人事成本,原本一台車的生產需要12個小時,後來只需1.5個小時,售價也隨之下降,260美金,所以擁有一輛車,不再是富人的專利。而地處歐洲的德國,一間車廠也希望人人有功練,人人都有車,當時的希特勒抱著這樣的想法,於是成立了Volkswagen人民的汽車,也就是現今的福斯或是大眾汽車。 經由這次的西方取經,阿喜在老社長堅實的教育基礎下,又將福特汽車的流水線加以改良,並發揚光大。1933年才成立汽車部門,而當時只是隸屬於紡織公司底下,直到1937年才正式獨立出來,名為「豐田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不過,大家耳熟能詳的豐田是叫toyota,但其實正確的日文發音是toyoda,那為何會這樣呢?因為那時候的阿喜覺得,toyoda中的da,這個濁音的部分,聽起來太過硬梆梆,不夠柔和,不夠親民,於是便用ta取代,聽眾可以試著聽看看,toyoda和toyota的感覺,哪一個比較順耳,還是聽習慣了toyota,所以沒什麼感覺呢,不過如果本田honda改成honta,不論是念起來跟聽起來,好像沒有toyota來的順口好聽,然後另一方面是,日本人也迷信,在片假名中,這個toyota的筆劃,寫起來剛好是8劃,那是不是因為8劃所以才讓他們如此順風順水了幾十年呢?我覺得這應該不是主因,你們覺得呢?於是toyota的品牌跟日本姓氏上的toyoda就此分道揚鑣,才有今天的トヨタじどうしゃ––豐田汽車。 而豐田的造車技術呢!其實不能說是精湛,只能稱作是穩扎穩打,以前的我,駕駛著一輛93-97 corolla,那時候,我對車沒什麼興趣,而現在呢…還是差不多,就這樣,那為何會對車這麼的瞭解,因為我只對我的車有興趣,一切都是為了錢吶!每天都需要接觸的事物,還不去瞭解,難道要交給保養廠去照顧瞭解嗎?如果各位是這樣的人,那你肯定是比我富有,老闆說什麼就換什麼,錢乃身外之物,再賺就有了嘛! 說回到,為什麼我說豐田的造車技術不到精湛,在1966年發售的第一代Corolla,開發部的調查主任提出80分主義,一方面要提高產品的完成度,另一方面不只是追求優於其他廠商的機能與性能,更要以萬人所能接受的80分為合格目標,超越80分後再逐級攀升獲取更高的分數,如此便能達成各方面都取得平衡的企業思想,而80分+alpha就是豐田的造車哲學。不過當時這樣的想法,被人群批評為「不完美,偷工減料造車」,但時至今日,各家車廠不斷蠶食著市場上的小餅,哪家不偷,就是笨蛋,從過去,4.5年一改設計的新車產品,到現在幾乎是要年年出新車,這片海已經是血流成河了啊!這部分,有興趣的話,我以後再說。 曾經我在三菱擔任新車銷售,某位客人跟我說了一句,toyota很會造車(?),當時他指著fortis全果嶺的後排,也就是車子後排中間隆起的位置,他說altis能做到完全平坦化,我內心是完全的翻白眼啊!兩者設計不同,怎能混為一談,一個是獨立式的多連桿後懸吊,另一個則是非獨立式的後拖曳臂,車後底部,能釋放的空間不同,我沒有要跟網路鄉民戰多連桿跟拖曳臂哪個好,我只能說各有優缺。 多連桿懸吊就像一個關節靈活的運動員,操控性強,但養護成本稍微高一些;而拖曳臂就像是固定式的翹翹板,直線穩定、舒適性尚可,又能被大眾接受,遇到爛路就...幹。如果你是Toyota的社長,會選擇哪種?當然是比較便宜、耐用的拖曳臂,因為他們的哲學是『夠用就好』。雖然前者的養護成本稍高,但這些關節多為橡膠製品,時間久了,就會老化破損,至於壽命呢,其實也有5到10年,當然還得要看個人的使用情況,說貴,也不貴;那拖曳臂就沒有橡膠件嗎?當然~也是有,只是比較少一點。但是,拖曳臂不是個問題,問題是altis是緊湊型的中型房車,歐系車如果使用拖曳臂,大多都是在vios、yaris或Fit,甚至是掀背的兩廂車,不是旺旺仙貝,是車身尺碼較小的三門或五門車款。而當時我所駕駛的corolla,就是使用後多連桿的懸吊,雖然跟其他品牌相比,結構是相對的簡易,但是實用性不差,所以80分+alpha下的產品,其實是可行的。 當時這台老豐田,也多虧那時的曲面玻璃技術,風阻係數是0.33cd,這個低風阻到底有多厲害?我不知道,我們也只能信數據了。在1972年時,台日斷交,愛用日本貨的我們,對於日本產品的評價就是用料實在,日本就是棒,政府禁止一切的對日貿易,可是商人不會眼巴巴的看著錢飛走,這時候,日本的車企也積極的向海外擴展版圖,1986年,本田在美國成立Acura的豪華品牌,這時候的豐田也是靜觀其變,直到1989年才正式成立Lexus,也是最後一個成立豪華品牌的日本車企,可見豐田的城府極深,我們不要當第一個,前面如果沒有戰死,再往前衝,所以這段空白時期,看到的日本車,其實都是美規的,而負責引進豐田汽車的經銷商呢,就是現在耳熟能詳的和泰,各位看看,人家買車買到變股東,問問我們當時的父母都在幹甚麼啊!不過當時的經銷商同樣也遭受到貿易商的競爭,就是我們所謂的水貨商,畢竟那時候的車市,就是一片藍海,誰都想要分一杯羹,什麼歐規、日規、巴拉圭,各種規都有,有利潤,就有市場,不過最後的結局就是,和泰獨大。但是,今天沒有要說和泰的故事。 同時期,日本的車企也紛紛導入在地國產化,現在豐田的國產車,就是國瑞汽車,1988年,開始生產豐田Zace的商用車,也就是瑞獅。1989年,隨即生產豐田的Corona轎車,所以當時在路上看到的toyota,有進口的,也有國產的,不過以前都是叫台製的,不是叫國產,直到2001年才有正式的國產corona altis。而在那10年間,進口的corolla車型,就相當於Lexus副品牌的存在,那時候主要生產轎車有ES、LS和GS,直到1998年,才有IS的車型,就是所謂的緊湊型轎車,也就是corolla的換殼轎車升級版,不過這個太艱深了,我怕各位聽到睡著。 提到豐田的造車哲學,正如同我說的,做到 80 分就好,再加一點點額外的提升,讓消費者覺得划算。是不是跟我們現在打工人的心聲一樣,還是我們其實只希望做到60分而已呢?所以在toyota沒有高端的科技,用的是最單純的機械原理,說好聽是機械原理,說難聽的,就是能偷則偷嘛!反正消費者只看到,他所能觸摸到的東西,像是冰箱沙發大彩電,大家要的不就是這些東西嗎?如果可以的話,甚至都想弄個三房兩廳;至於看不到的呢,很抱歉,就是偷,偷不是件壞事,而是為了保持車廠的利潤,大家要明白企業的本質,你們覺得開公司要幹嘛?當然是要賺錢啊!企業是屬於營利事業體,不是慈善團體,研發設計是需要資金的。但這不代表豐田不求進步,而是他們懂得取捨,知道需求的先後順序,把資源優先放在可靠性、成本控制上面,性能則是以後再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能賣得這麼好,再加上事事不浪費,連時間也不放過的態度,一直走到現在。 各位如果有稍微關注汽車產業的話,應該會知道本田、日產、三菱,這三家即將聯盟合併,雖然目前的交易條款還無法達成共識,但遲早有一天他們還是需要合併,而這三家車企,本田有 Type R,日產有 GT-R,三菱有 Evo,這些都是車迷心中的夢幻車款,但夢想能當飯吃嗎?Toyota 知道,市場的錢不是來自小眾玩家,是來自普羅大眾,賣車還是要靠 Camry、Corolla 等其他家用車。 千里馬也是要從吃草開始,沒錢怎麼搞研發?雖然豐田也有性能跑車,但不多,除了被神格化的AE86以外,其餘的Supra、Celica、MR-S,這些都是在90年代的JDM情懷,不浪費資金在性能上,反而是茁壯自身的資源,從早期的Hino日野商用車,也就是貨車,Daihatsu的大發小汽車,都是豐田的子品牌,那他們有自主研發的能力嗎?當然有,不過他們更傾向於一加一大於二,既然提到了86,那就用AE86來說明,「A」代表該車型搭載了豐田A系列的引擎,「E」代表corolla車系的底盤代號,「8」是代表第五代,而「6」則是該世代的第六款衍生車型,而我的老豐田呢,是AE100,也是同為AE世代的車款,86的引擎是1.6升的4age高性能引擎,我的則是1.8升的7afe買菜專用引擎,一個是擁有最高165匹馬力,但是基本款是130匹,而我的只有100出頭,而這具高性能引擎是出自於豐田與Yamaha合作研發出來的產物,沒錯,就是做樂器的那一個Yamaha,而且長久以來,都一直有在合作,反觀其他車廠,都是獨立自主研發引擎,一個人的錢跟兩個人的錢,哪邊的錢多?肯定是後者嘛!雖然分到的錢會比較少,但是風險也分散了啊!再加上豐田又有速霸陸百分之20的持股,近幾年又共同推出新86跟Brz,一人出一項,誰都沒吃虧,不過在我看來速霸陸吃的虧是比較多啦!賣的比人家便宜,又賣的比人家差,天理何在啊!然後獻祭油電技術,跟BMW共同開發新Supra跟Z4的平台,賣的比寶馬便宜,還賣的比他好,吃人豆腐,一直吃還一直爽,雖然有點道德瑕疵,但是豐田就是保有當初老社長的遠見,所以才能走到今天世界龍頭的這一步。 2003年,當初在台上市的1.5升油電混動車–Prius,如果有年輕的聽眾,可以問問你的父母,當時那台車售價118萬,大家看到價格都說瘋了嗎?那時候同級別的Vios跟Yaris,不到50萬,而altis大約落在60–70萬,當時乏人問津的油電車,現如今呢?所以豐田其實很早就洞悉市場,向家庭靠攏,大部分成家立業的,都有能力買車,性能車、玩車的市場,太小眾了,所以他們積極投入後勤保修市場,camry、altis的零件,在當時那台老豐田身上,都還能通用,太新的可能沒辦法,年份差距不大的,都可以直上改裝,所以各位覺得豐田這樣做有錯嗎?相較於努力討好消費者的那三家車企,執意做著性能車,最後還是得認清現實,沒錢就是這麼的殘酷,反觀豐田現在的當家性能車,非暴力鴨莫屬,引擎方面,當然還是得跟老相好Yamaha手把手的,一起把錢掙了!用原有的技術,再次升級優化,不用再去搞些甚麼黑科技,有多少人會為了高性能和高科技買單呢?你能說車廠現實嗎?現實的是,沒錢才是最現實的一件事。 豐田雖然不是技術最強的車廠,但卻是最懂市場的車廠。他們不追求極致,只求穩定耐用,這種務實的策略,讓他們成為全球第一。你可能不喜歡豐田,但你不得不承認,他們是真的很會賺錢。那麼,你覺得這樣的Toyota是值得尊敬,還是只是一個商業算計高手呢? 過去的我,也是性能操控迷,在最新的Altis上市以前,我很常說,如果要買toyota,建議買Camry等級以上的,只有Camry的底盤用料才是好的,但現在的TNGA底盤,讓Altis也擁有了四輪獨立懸吊,但真的要我買單,我只能說:兜裡沒錢啊!我不會說豐田是好還是壞,但舊科技的產物,妥善率還是會比最新科技來的靠譜一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Toyota的車是人死車還在,一車傳三代的原因,只要你不是撞毀,基本上,這台車根本就是不死不滅,而我也是因為這台corolla,才認識到,車子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有一台大型的玩具模型車讓你玩,怎麼玩都不怕壞。而車子其實就只是一台鐵和塑料拼湊起來的產物,看起來複雜,但拆分下來,不難,不知聽眾是否也會嘗試認識你自己的愛車以及它背後的歷史呢?而這就是今天我所認識的Toyota。 從豐田的歷史反觀日本的其他車企,大家的能力都相當卓越,但為何會走向不同的命運,有著買車送發動機的本田,榮獲東瀛戰神的日產,擁有拉力冠軍車的三菱,相較於豐田的均衡平庸,卻是可以一直笑到現在,雖然這兩年的財報利潤是下降的,但其他家卻是連年虧損。這也體現出決策和看清局勢的重要性,雖然時間不能浪費時間,但是匆忙的躁進,觸發錯誤,不也是浪費時間的一種,越是關鍵時刻,就越是需要冷靜的理清一切。很多問題不是心急就能解決,雖然有點老生常談的道理,但卻很少人能做到,歷史的洪流能看到不少的經驗,當我們平心靜氣的去看待每件事情時,或許都能找到一個相對正確的決定。 最後來說說,這集其實被耽擱了非常久,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要上在EP36的,不過當時的文稿真的是爛透了,所以打掉重練,加上有很多自己看過的資料需要去重新查閱核實消化,再分享給聽眾,所以本集來之不易,如果喜歡這類型的題材,別忘了留言讓我們知道,也記得分享給你身邊喜歡車的車友或是想瞭解車的朋友,然後給我們五星好評,支持一下,若你有什麼有趣的題材或議題,也可以私訊或留言跟我們說,在經過評估後,或許可以嘗試製作成一集節目跟聽眾分享,podcast都會在每週一的凌晨零點零零分更新上架,我們下次見,corolla的拉丁文,可是小皇冠呢,拜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人物TalkShow的沙龍
0會員
26內容數
2025/10/27
在現在這個訊息幾乎可以快速傳遞的時代,不曉得大家對於溝通的這個能力,有幾分把握呢?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在社交、在傳訊息,但這真的可以算是「溝通」嗎?還是我們只是習慣『表達』各說各話,卻沒有真正的讓對方理解?你認為自己是個溝通高手嗎?或許有些人明面上會說:我不是,但是心裡頭可能就會說:我覺得ok啊!呃,
Thumbnail
2025/10/27
在現在這個訊息幾乎可以快速傳遞的時代,不曉得大家對於溝通的這個能力,有幾分把握呢?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在社交、在傳訊息,但這真的可以算是「溝通」嗎?還是我們只是習慣『表達』各說各話,卻沒有真正的讓對方理解?你認為自己是個溝通高手嗎?或許有些人明面上會說:我不是,但是心裡頭可能就會說:我覺得ok啊!呃,
Thumbnail
2025/10/07
你是否也曾好奇別人眼中的世界呢? 究竟別人看到的,和自己認知到的,有甚麼差異? 而鏡中世界的自己,是真實的自己嗎? 和別人感受到的,又有怎樣的不同呢?
Thumbnail
2025/10/07
你是否也曾好奇別人眼中的世界呢? 究竟別人看到的,和自己認知到的,有甚麼差異? 而鏡中世界的自己,是真實的自己嗎? 和別人感受到的,又有怎樣的不同呢?
Thumbnail
2025/10/07
I don't think there's any right things to say that will make any difference. 我們總想要告誡過去的自己,希望自己別重倒覆轍,或許只是想給自己一個安慰劑,但重要的不是說甚麼,也不是知道甚麼,而是在未知的路上,不斷地探索著。
Thumbnail
2025/10/07
I don't think there's any right things to say that will make any difference. 我們總想要告誡過去的自己,希望自己別重倒覆轍,或許只是想給自己一個安慰劑,但重要的不是說甚麼,也不是知道甚麼,而是在未知的路上,不斷地探索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新一代豐田Celica的回歸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尤其是對於那些熱愛傳統汽油動力和經典轎跑設計的車迷來說。搭載2.0升渦輪增壓引擎和GR-Four四輪驅動系統的新款Celica,不僅在性能上有所突破,更是對Celica傳奇的一次致敬。
Thumbnail
新一代豐田Celica的回歸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尤其是對於那些熱愛傳統汽油動力和經典轎跑設計的車迷來說。搭載2.0升渦輪增壓引擎和GR-Four四輪驅動系統的新款Celica,不僅在性能上有所突破,更是對Celica傳奇的一次致敬。
Thumbnail
和泰車的兩大品牌Toyota與Lexus在台灣人心中絕對是品質的保證,兩個品牌在台灣的市占率合計達三分之一,有著響亮的品牌作為堅強的後盾,不管是車輛的銷售或是延伸出去的周邊服務,絕對都是獲利的保證。
Thumbnail
和泰車的兩大品牌Toyota與Lexus在台灣人心中絕對是品質的保證,兩個品牌在台灣的市占率合計達三分之一,有著響亮的品牌作為堅強的後盾,不管是車輛的銷售或是延伸出去的周邊服務,絕對都是獲利的保證。
Thumbnail
買新車的抉擇? 對於一個數據癡迷的我來說,長期有統計自己開車、加油數據,所以大概能夠掌控自己開車的花費。 老車,雖然少了折舊的成本(帳面殘值已經歸零),但是維修保養、油錢都很驚人,不一定划算,之所以不換車,有時候只是怕麻煩,或者是割捨不下的老車情誼。 買新車,可能牽涉到一筆不小資金,不管有沒有
Thumbnail
買新車的抉擇? 對於一個數據癡迷的我來說,長期有統計自己開車、加油數據,所以大概能夠掌控自己開車的花費。 老車,雖然少了折舊的成本(帳面殘值已經歸零),但是維修保養、油錢都很驚人,不一定划算,之所以不換車,有時候只是怕麻煩,或者是割捨不下的老車情誼。 買新車,可能牽涉到一筆不小資金,不管有沒有
Thumbnail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台夢想超跑,年輕的我也不例外,當初剛認識車子的時候,隨處充斥著雙B的身影,好像真正的好車一定要是B開頭才夠帥,隨著對車種認識越來越多,奧迪TT這台跨時代超跑闖進了我的世界,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夢想跑車-奧迪TT。 橫跨三世代的夢想超跑 TT的發展雛形 初露鋒芒 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Thumbnail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台夢想超跑,年輕的我也不例外,當初剛認識車子的時候,隨處充斥著雙B的身影,好像真正的好車一定要是B開頭才夠帥,隨著對車種認識越來越多,奧迪TT這台跨時代超跑闖進了我的世界,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夢想跑車-奧迪TT。 橫跨三世代的夢想超跑 TT的發展雛形 初露鋒芒 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Thumbnail
2025年豐田GRMN Supra正在逐步成真,其原型車已在聞名遐邇的紐柏林賽道進行測試。據報導,這款高性能賽道導向車款將冠以GRMN徽記(Gazoo Racing Meister of Nürburgring),地位高於現行GR Supra。可能搭載S58引擎, 馬力可達460匹!
Thumbnail
2025年豐田GRMN Supra正在逐步成真,其原型車已在聞名遐邇的紐柏林賽道進行測試。據報導,這款高性能賽道導向車款將冠以GRMN徽記(Gazoo Racing Meister of Nürburgring),地位高於現行GR Supra。可能搭載S58引擎, 馬力可達460匹!
Thumbnail
當談及美式肌肉車時,我們不僅僅在談論一種汽車,更是在訴說一種獨特的汽車文化。這種文化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當時汽車業蓬勃發展的產物,也是對速度、動力和自由的極致追求的象徵。
Thumbnail
當談及美式肌肉車時,我們不僅僅在談論一種汽車,更是在訴說一種獨特的汽車文化。這種文化源自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當時汽車業蓬勃發展的產物,也是對速度、動力和自由的極致追求的象徵。
Thumbnail
Hank想要表達的意境, 那就是S2000, BRZ/86的實力, 絕對在MX-5之上, 但這僅限於前20%的老司機, 對於一般駕駛來說, 開這兩台車跑山路, 在”獲得樂趣”扣除”承受壓力”之後的總和, 最後絕對是MX-5勝出的!
Thumbnail
Hank想要表達的意境, 那就是S2000, BRZ/86的實力, 絕對在MX-5之上, 但這僅限於前20%的老司機, 對於一般駕駛來說, 開這兩台車跑山路, 在”獲得樂趣”扣除”承受壓力”之後的總和, 最後絕對是MX-5勝出的!
Thumbnail
Q1:特斯拉車險真的比較貴嗎? A:我們來看兩張圖,我們以目前特斯拉賣最好的『Y版後驅版』來說。車價為180萬 Q:為什麼有這麼大保費的差距?不是同一台車嗎? A:保費收多少不是保險公司說了算,而是車險出險次數。業內簡稱『係數』 來看一張圖 影響保費最為巨大的就是車險險的係數,白
Thumbnail
Q1:特斯拉車險真的比較貴嗎? A:我們來看兩張圖,我們以目前特斯拉賣最好的『Y版後驅版』來說。車價為180萬 Q:為什麼有這麼大保費的差距?不是同一台車嗎? A:保費收多少不是保險公司說了算,而是車險出險次數。業內簡稱『係數』 來看一張圖 影響保費最為巨大的就是車險險的係數,白
Thumbnail
前言 在日產國際分工體系下,裕隆日產汽車仍積極創造符合華人品味的優勢車種,將市場從台灣推向亞洲,面對許多國際大廠的強勢競爭,裕隆日產汽車在設計、 研發、行銷、服務等方面,皆以提供『創新產品與服務』為要務,將提高顧客滿意度作為裕隆日產汽車的終極目標,矢志成為汽車產業「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 的標竿
Thumbnail
前言 在日產國際分工體系下,裕隆日產汽車仍積極創造符合華人品味的優勢車種,將市場從台灣推向亞洲,面對許多國際大廠的強勢競爭,裕隆日產汽車在設計、 研發、行銷、服務等方面,皆以提供『創新產品與服務』為要務,將提高顧客滿意度作為裕隆日產汽車的終極目標,矢志成為汽車產業「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 的標竿
Thumbnail
「過度壓抑的需求得到解放?!」2023年12月,和2023年,轎車銷量同時創下新高。而MG、VW,一躍為最大贏家,豪華車Big7從成長變衰退,車市繁華但景氣拉警報?!(文/張維) 12月Ferrari同是超跑車Big7銷量同期成長No.1和市佔率同期擴張No.1。 內文= 2023
Thumbnail
「過度壓抑的需求得到解放?!」2023年12月,和2023年,轎車銷量同時創下新高。而MG、VW,一躍為最大贏家,豪華車Big7從成長變衰退,車市繁華但景氣拉警報?!(文/張維) 12月Ferrari同是超跑車Big7銷量同期成長No.1和市佔率同期擴張No.1。 內文= 2023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