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暴真的能帶來正義嗎?還是只是另一種無力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一、那一腳之後:笑聲裡的矛盾

 

 

那天我看到那支影片的時候,老實說,我笑了。

不是因為覺得暴力有趣,而是因為那畫面太突然、太像戲劇裡的情節。

那一腳把人踢到對面座位,像極了那些「正義反轉」的電影橋段。

我想起《黑暗榮耀》。那種「以暴制暴」的快感,確實讓人解壓。

明明知道現實不能這樣做,但在劇裡,看著受害者終於反擊、看著惡人被懲罰,

心裡還是會升起一股替天行道的快感。

因為我們都太熟悉那種「無力」……

被欺負時沒人幫忙,報警也沒用、說理也沒人聽。

現實裡的正義,常常慢半拍;法律的邊界,也常常留下一片灰色地帶。

所以當看到那一腳時,我能理解人們為什麼拍手。


那是一種代償心理,一種「總算有人替我們出氣」的滿足。

但也因為我懂這種感覺,我更害怕:

當暴力被拍手的那一刻,正義也開始變質了。

我們可能沒注意到,自己正在學著「怎麼用別人的錯,合理化自己的憤怒」。


二、網路正義的快感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在網路上看事件的方式,

其實很像在參加一場大型的情緒共演。

我們並不是真的想了解發生了什麼,

而是想找個出口,讓心裡的某種「不公」被平衡。

那一腳之所以被拍手,不一定是因為大家支持暴力,

而是因為我們太懂那種「終於有人替我們出氣」的感覺。

現實裡太多委屈沒地方放、太多理說不清的時刻,

當有人勇敢出手,我們彷彿看見了自己也曾想過的衝動。

只是,我常在想,這樣的快感會不會也讓我們慢慢麻木?

我們開始習慣了用「爽不爽」來判斷對錯,用「報應」來取代思考,

甚至忘了問一句:「接下來呢?」那一腳踹出去的瞬間,的確解氣,

但如果有人因此受傷、甚至失去什麼,那份快感還能成立嗎?

或許我們都沒有標準答案。也許這不是要爭辯誰對誰錯,

而是讓我們停下來想: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需要看到別人「受懲罰」,才能覺得這世界有公道?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只要我們還願意問「為什麼」,

人性裡那份溫柔,就還沒被吞沒。


 

三、沒有分級的世界:當情緒成為教育

我常常在想,網路世界是不是太自由了。這裡沒有年齡分級,沒有情緒緩衝,

每個人都能在第一秒留言、第二秒審判、第三秒拍手。

而這一切,被更多人看見的,不只是事件本身,

還有我們怎麼對待「情緒」這件事。成年人或許知道分寸。

我們理解那一腳背後有風險、有責任;

我們知道法律的邊界,也知道行為會帶來後果。

但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他們還在學習「怎麼看世界」。

他們看到的,可能只是那個瞬間的勇敢與掌聲。

對他們而言,「被欺負就要踹回去」、「反擊才叫正義」

會變成一種下意識的模仿。

因為沒有人在網路上教他們什麼是比例、什麼是界線。

情緒傳染得太快,理智卻學得太慢。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學一門新的課:

學怎麼生氣、怎麼表達、怎麼處理不公平。

只是這門課沒老師、沒教材,

我們都在彼此的留言裡、影片裡,一邊學、一邊教。

如果孩子看見我們為暴力鼓掌,他們會以為那就是勇敢。

如果孩子看見我們用言語羞辱他人,

他們會以為那就是正義。如果孩子看見我們沉默、袖手旁觀,

他們也會以為那就是「不要惹麻煩」

其實,每一個我們的反應,

都在悄悄地教育他們「情緒可以怎麼被使用」。

而這,才是我覺得最可怕、也最值得我們反思的事。

因為網路世界沒有保護機制,

每一次拍手、每一句酸語,都像是一種「情緒示範」。

我們以為只是在表達自己的立場,但在那些還分不清對錯的眼睛裡,

那就是他們學到的「世界的樣子」。所以我不想去判斷誰錯誰對,

我更在意的是:我們正在示範什麼。當我們在情緒裡尋求出口的同時,

是不是也該問自己我們希望下一代學會的是「如何報復」,

還是「如何理解」?


四、除了暴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做法?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是不是太習慣用「激烈」的方式證明自己有立場了。

說話要快、態度要硬、反應要狠,好像只有夠強勢,才不會被人欺負。

但除了暴力之外,真的沒有其他做法嗎?那一腳看起來乾脆、果斷、毫不猶豫,

可是在現實裡,每一次動手都可能帶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後果。

不是每個被踹的人都只是跌坐在地,有的人會摔傷,有的人會流血,

甚至有人因此成為新聞裡永遠不會被解釋清楚的那一方。

或許,我們需要重新想想什麼叫「勇敢」。勇敢,不一定是動手。

有時候,勇敢是能在憤怒的時候,還願意深呼吸一下。

是能夠在被挑釁時,選擇不讓自己失控。

是能夠在混亂中說出:「我不想用這樣的方式回應你。」

這樣的勇敢不華麗,也不戲劇化。

它沒有掌聲,甚至常被誤解成「懦弱」。

但那其實是一種更深的力量

你知道你有選擇,你知道你可以不讓情緒決定一切。

我們能做的事,或許比想像的多:

報警、拍照存證、請司機協助、請乘客作證,

甚至單純地「離開現場」都算。

有時候,能平安退一步,就是最成熟的反擊。

我不是要替誰辯護,也不是在說不該反抗。

我只是想問,如果有更多的選項,我們願不願意嘗試?

如果可以用理智守護自己,而不是用暴力防衛,

那會不會其實更有力量?我們總說「世界太亂」,

但改變的起點,從來不是別人,

而是每個在情緒裡還能保留一點清醒的人。


五、我們都在學習怎麼面對

我沒有要告訴誰該怎麼做,只是想一起去想:

在情緒那麼大的時候,我們還能不能保留一點空間?

也許我們都在學。學著怎麼生氣、怎麼表達、怎麼面對不公平。

學著讓心裡那股怒氣,不至於吞沒自己。

學著在衝突裡,還記得人與人之間其實可以有另一種對話。

我知道現實裡有太多無力。

法律不一定保護得了,理性也不一定有用。

但也正因為如此,

我們才更需要去找那條「不傷人、也不委屈自己」的路。

或許我們都會被那一腳解氣的瞬間吸引,因為那是人性裡的真實。

只是希望,當我們笑過、看過、想過之後,還能慢慢去理解:

那個「想保護自己」的念頭,其實也可以更溫柔一點。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在情緒裡仍願意呼吸的人。

願我們在看見衝突的時候,

能記得自己也有選擇的自由

去理解、去沉默、去對話、

或只是靜靜地,不讓怒氣替自己決定一切。

因為我們都在同一條路上,

學著怎麼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

還能用平靜,保護自己,也保護世界。


結語

我們都希望世界能更有秩序、更有溫度,

希望壞人被懲罰、好人被理解。

但現實常常讓人失望,

因為有太多事情,我們真的改變不了。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

無法讓每個人都講道理、都守分寸、都有同理心。

有時候,我們甚至連讓自己冷靜,都很難。

可若有一天,連「相信自己能改變一點什麼」的念頭都失去了,

那才是真正的絕望。

因為世界並不是在別人的錯裡崩壞,

而是在我們放棄改變的那一刻,開始沒救。

所以我想,就算只是努力讓自己更清醒一點、更溫柔一點,

那也算是一種修復世界的方式。

我們改變不了全部的人,但能選擇自己成為哪一種人。

也許我們都知道暴力不是答案,但在無力的時候,

誰又不曾渴望過「報應」?

我們能不能找到另一種方式,

不讓怒氣吞沒自己,也不讓理性被誤解成懦弱?

留言說說,你曾經在情緒裡做過最冷靜的事是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ysa蕾蕾
1會員
40內容數
Alysa🌸蕾蕾 部落客 ✨ Transformation 一點點的轉變✨ 🦋 走過低谷,也想成為別人的微光 🌿 情緒修復 × 自我成長 × 正能量 🌿 陪你一起療癒,一起變好 💜 歡迎來信留言告訴我你/妳的故事 💌 beautiful@beautifulday.tw beautifulday.tw
Alysa蕾蕾的其他內容
2025/10/30
─在親情的名義下,我失去了自己 一、當「愛」只停留在嘴上 有些愛,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他們總是這樣說:「我多愛妳啊,我為妳付出了多少。」 但真正需要被理解、被陪伴的時候,卻只有冷冷的沉默。那是一種奇怪的孤單。 外人以為我被愛得很好,因為他們看見的,是那
Thumbnail
2025/10/30
─在親情的名義下,我失去了自己 一、當「愛」只停留在嘴上 有些愛,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他們總是這樣說:「我多愛妳啊,我為妳付出了多少。」 但真正需要被理解、被陪伴的時候,卻只有冷冷的沉默。那是一種奇怪的孤單。 外人以為我被愛得很好,因為他們看見的,是那
Thumbnail
2025/10/28
一、導言:一份清單,一個靈魂的追尋   Netflix 2025 年上映的電影《生命清單》(The Life List),由 Sofia Carson 主演,改編自洛莉·尼爾森·斯皮爾曼(Lori Nelson Spielman)的同名小說。 故事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個「完成清
Thumbnail
2025/10/28
一、導言:一份清單,一個靈魂的追尋   Netflix 2025 年上映的電影《生命清單》(The Life List),由 Sofia Carson 主演,改編自洛莉·尼爾森·斯皮爾曼(Lori Nelson Spielman)的同名小說。 故事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個「完成清
Thumbnail
2025/10/27
《靈性寓言故事》EP02 預告 今天要跟你分享的寓言故事,是《烏鴉喝水》。 故事裡,一隻口渴的烏鴉,發現瓶裡有水,卻喝不到。 它沒有放棄,而是撿起石子,一顆一顆丟進瓶裡, 直到水位升高,它終於喝到水。 我們在人生裡,其實也常遇到類似的時刻—— 事情看起
Thumbnail
2025/10/27
《靈性寓言故事》EP02 預告 今天要跟你分享的寓言故事,是《烏鴉喝水》。 故事裡,一隻口渴的烏鴉,發現瓶裡有水,卻喝不到。 它沒有放棄,而是撿起石子,一顆一顆丟進瓶裡, 直到水位升高,它終於喝到水。 我們在人生裡,其實也常遇到類似的時刻—— 事情看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看慣好萊塢電影的觀眾,肯定會覺得本片平淡緩慢,多組人物最終交會還得必然圓滿收尾的傳統敘事顯得了無新意,事實是,所謂的「高潮迭起」某程度必須違背「預期心理」,尤其觀看好萊塢以外的電影,這群不同的創作者基於各自的文化、傳統、觀點呈現出的本就是另一種世界觀,反倒我們應該自覺是以怎樣的期待做出評斷...
Thumbnail
看慣好萊塢電影的觀眾,肯定會覺得本片平淡緩慢,多組人物最終交會還得必然圓滿收尾的傳統敘事顯得了無新意,事實是,所謂的「高潮迭起」某程度必須違背「預期心理」,尤其觀看好萊塢以外的電影,這群不同的創作者基於各自的文化、傳統、觀點呈現出的本就是另一種世界觀,反倒我們應該自覺是以怎樣的期待做出評斷...
Thumbnail
一部充滿笑聲的「驚悚電影」,引導觀眾反思性別角色和善惡的定義,增長見識和智慧。
Thumbnail
一部充滿笑聲的「驚悚電影」,引導觀眾反思性別角色和善惡的定義,增長見識和智慧。
Thumbnail
看到片名時我以為是一部愛情喜劇片,想不到是不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前面的鋪梗會讓你覺得劇情很普通無聊,但是細看真的每個細節都是是高智慧ㄟ,且假冒的殺手非常高塑性的扮演不同的樣貌及個性出現,運用高智慧完全沒有血腥的將嫌犯繩之以法,再來遇到女主角從買兇者變成心儀的對象,兩個互相鬥智到最後卻也變成了一對佳偶
Thumbnail
看到片名時我以為是一部愛情喜劇片,想不到是不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前面的鋪梗會讓你覺得劇情很普通無聊,但是細看真的每個細節都是是高智慧ㄟ,且假冒的殺手非常高塑性的扮演不同的樣貌及個性出現,運用高智慧完全沒有血腥的將嫌犯繩之以法,再來遇到女主角從買兇者變成心儀的對象,兩個互相鬥智到最後卻也變成了一對佳偶
Thumbnail
這次蒐集五部,有些檔期已屆仍做週記,以下會參雜我個人認為無傷大雅的劇情。
Thumbnail
這次蒐集五部,有些檔期已屆仍做週記,以下會參雜我個人認為無傷大雅的劇情。
Thumbnail
看預告的時候就覺得蠻期待的,以動作片來說,背景設定足夠有趣(有特殊組織),有一些幽默元素,男主角的動機明顯而且合理(我沒在偷臭),動作場面看起來也不錯。目前串流平台可以觀賞,推薦給大家囉!
Thumbnail
看預告的時候就覺得蠻期待的,以動作片來說,背景設定足夠有趣(有特殊組織),有一些幽默元素,男主角的動機明顯而且合理(我沒在偷臭),動作場面看起來也不錯。目前串流平台可以觀賞,推薦給大家囉!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就覺得,整部片瀰漫了一種「都市文青對於鄉下生活的假掰凝視」,原本覺得可能是在氣頭上,沒有什麼理性的想法,但此刻坐在電腦桌前,真的還是想不到,比這句更適合總結這部電影的一句話。 謝謝這部電影,讓我找回好久沒有發自內心討厭一部電影的感覺 ^ ^ 呈現鄉下生活有很多種方式,相信導演只是剛好不
Thumbnail
以在地共生聚落遭受財團入侵尋求商機,為的是給都市人一個暫時逃逸的去處。劇情上經由說明會盼能夠創造雙贏,但礙於預算與政府補助期限,一邊無法接受,一邊只能用偷雞摸狗方式使居民答應,而電影劇情上遭受的矛盾,並非以劇情解決。而是在「劇情道德」之外,電影創作者的道德視角指向何處?
Thumbnail
以在地共生聚落遭受財團入侵尋求商機,為的是給都市人一個暫時逃逸的去處。劇情上經由說明會盼能夠創造雙贏,但礙於預算與政府補助期限,一邊無法接受,一邊只能用偷雞摸狗方式使居民答應,而電影劇情上遭受的矛盾,並非以劇情解決。而是在「劇情道德」之外,電影創作者的道德視角指向何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