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科克蘭傳奇」:年收2700億美元、圈粉1.4億會員的零售哲學
放眼全球零售版圖,當多數業者仍在電商洪流中掙扎、為微薄利潤搏鬥之際,一家看似傳統,甚至略顯「笨拙」的倉儲式賣場——Costco(好市多),卻早已悄然築起一座年營收高達2700億美元、坐擁全球超過1.4億忠誠會員的零售帝國 。這家連臉書創辦人祖克柏都親自前往添購電視的賣場 ,究竟施展了何種魔法?《The New Yorker》深入其營運核心,揭示 Costco 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中,得以維持其「黃金時代」的獨特經營心法,及其潛藏的未來挑戰。
核心武器一:會員卡才是「真」商品!煉金術般的鐵粉經濟
「我們賣的最重要商品,就是會員卡。」Costco現任執行長 Ron Vachris 一語道破天機 。不同於 Walmart 或 Amazon汲汲於商品價差,Costco 真正的獲利引擎,來自那筆看似不起眼、卻源源不絕的會員年費(美國標準為65美元)。這筆穩定的現金流,貢獻了公司絕大部分的利潤 ,使其能大膽執行令人咋舌的超低毛利策略——一般商品加價不超過14%,自有品牌 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甚至能將利潤回饋空間抓到15% 。這種「低價吸客、年費鎖客」的模式,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正向循環飛輪。核心武器二:少即是多!精兵策略下的供應鏈極致效率
走進 Costco 任何一家「倉庫」(Warehouse) ,消費者會立刻感受到其商品種類遠不如Walmart或Target那般繁雜。這並非疏忽,而是承襲自創始人 Sol Price 的「智慧地流失銷售額」(intelligent loss of sales) 經營哲學 。與其追求滿足所有可能的消費需求,Costco 選擇專注於少數精選、高品質、大包裝的熱銷商品。這個看似違反直覺的策略,實則蘊藏巨大效益:它不僅大幅簡化了庫存管理、物流配送與門市營運的複雜度,降低了整體營運成本,更讓 Costco 能集中其龐大的採購量,向供應商爭取到更具競爭力的進貨價格 。正如那加侖裝的美乃滋所揭示的悖論:表面看似放縱的巨量,實則是高度克制的結果——只賣單一規格,最大化效率 。
核心武器三:「科克蘭」神話!自有品牌如何打敗Nike?
1995年問世的 Kirkland Signature,如今已進化成年營收超越運動巨頭 Nike 的超級品牌 。從高爾夫球桿、橄欖油,到衛生紙、服飾,甚至汽油 ,Kirkland 以其始終如一的「名牌品質、白牌價格」超高性價比形象,深深烙印在會員心中。它不僅是 Costco 會員忠誠度的關鍵支柱,更是貢獻公司營收與利潤的絕對主力。
核心武器四:幸福企業的逆襲!高薪資如何煉成高績效?
在傳統零售業普遍低薪、高流動率的生態下,Costco 毅然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提供遠優於同業水平的薪資與福利 。共同創辦人 Jim Sinegal 堅信,「善待員工就是最好的生意」。這並非空談。哈佛商學院 Wayne F. Cascio 教授於 2006 年的研究便指出,Costco 員工展現出零售業中罕見的高度忠誠與生產力,其每位時薪員工所創造的利潤,顯著超越主要競爭對手 Sam's Club。這套曾讓華爾街分析師直呼不解、甚至批評為「討好員工甚於股東」的「員工第一」哲學,實則內化為 Costco 難以複製的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Zeynep Ton 更將 Sinegal 奉為「商業英雄」,認為 Costco 是「好工作策略」(Good Jobs Strategy) 的最佳實證。
核心武器五:不只是購物,更是「尋寶」!創造非預期的消費驚喜
Costco 深諳人性。除了滿足會員的日常所需,它更巧妙地透過不定期引進限量的「驚喜商品」——可能是奢侈品牌的手提包,也可能是高品質的特殊食材或季節性商品——將單純的補貨行程,轉化為充滿期待感的「尋寶之旅」(treasure hunt) 。這種策略不僅顯著提升了購物的趣味性與話題性(甚至催生出專門追蹤 Costco 新品的網紅經濟),更重要的是,它驅使會員更頻繁地造訪賣場,深怕錯過任何限時限量的「寶藏」。這種體驗,是冰冷的線上購物難以企及的。
歷史傳承:從FedMart到Price Club,Costco的DNA溯源
今日 Costco 的成功,離不開其深厚的歷史淵源。不得不提 Sol Price 這位充滿智慧卻也脾氣古怪的零售先驅 。他在 1954 年創立的 FedMart,不僅是美國早期折扣零售的樣板,更首創了會員制模式以規避當時的價格管制法規。其後,Price 在 1976 年創辦的 Price Club,更是直接定義了「倉儲批發俱樂部」這一全新業態。Walmart 創辦人 Sam Walton 便曾坦言,他從 Price 身上「借鑒」的點子比任何人都多。
Price 的經營哲學——擁抱樸實無華的店面、精簡商品選項以提高效率、以及堅信善待員工的價值——都深深植入了 Costco 的基因。而另一位靈魂人物 Jim Sinegal,這位從 FedMart 基層做起、深受 Price 薰陶的門徒,則在 1983 年與 Jeffrey Brotman 共同創立 Costco 時,將這些理念發揚光大。最初 Costco 的目標很單純:「複製 Price Club 的成功模式」。然而,它並非全然模仿,而是巧妙地融合了 Price Club 的批發會員制與 FedMart 的多元商品線(如自有品牌、生鮮食品),並招募了大量 FedMart 老將,最終在 1993 年合併了當時已顯疲態的 Price Club,奠定了今日的規模。
企業文化:傳奇領導者的烙印與華爾街的角力
相較於 Sol Price 的嚴父形象,Jim Sinegal 塑造了親民、深入基層的領導風格。他堅持超低毛利上限,重視員工福祉,甚至流傳出為了維持 1.5 美元熱狗套餐價格而怒斥繼任者的軼事,這些都強化了他作為「員工與顧客優先」的企業英雄形象。這種文化吸引了如圖書採購員 Pennie Clark Ianniciello 和資深員工 Steven Seguin 等人的長期效力。Seguin 便對比了在 Walmart 的經驗,強調 Costco 提供支持、重視內部培養的環境 。
這種文化,在 Zeynep Ton 等學者眼中,是 Costco 成功的關鍵,甚至超越了單純的商業模式。對許多推崇 Costco 的商業人士而言,它不僅代表了高效的資本主義運作 ,更提供了一種「可以做好事也能賺大錢」的道德慰藉 。
未來挑戰:光環下的隱憂——文化稀釋、工會崛起與接班考驗
然而,隨著 Sinegal 等創始一代步入暮年(Sinegal 已退休近十五年),Costco 正面臨嚴峻的傳承考驗。Sinegal 曾預言,對其核心價值的挑戰可能來自「第三代和第四代管理層」。現任 CEO Ron Vachris 正是第三代領導者 ,而一些跡象似乎印證了 Sinegal 的擔憂。
近年來,Costco 內部罕見地出現了工會組織活動。華盛頓州的卡車司機成為首批加入工會的群體 ,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倉庫更是二十多年來首個投票成立工會的賣場 。儘管公司高層在諾福克事件後表達了「對自己的失望」,但參與組織的員工如 Paul Lowrie 卻感覺後續缺乏真正的內部反思 。卡車司機工會 Local 174 的領導者 Rick Hicks 更直言:「這不再是 Jim Sinegal 的 Costco 了」。
事實上,即使在 Sinegal 時代,Costco 的勞資模式也並非全然和諧。公司曾遊說反對有利於工會組織的法案 ,也曾面臨指向內部晉升體系存在性別歧視的集體訴訟 ,暗示其緊密的內部關係可能演變為排外的「老男孩俱樂部」。
此外,領導層的風格也在轉變。相較於 Sinegal 積極參與政治表態(如為民主黨募款),其繼任者 Jelinek 和 Vachris 在公開場合顯得更為謹慎 。公司在處理 D.E.I. 等社會議題時展現了韌性 ,但在墮胎藥物等敏感問題上則選擇了基於「市場需求」的回避策略 ,凸顯了在價值觀與商業現實間的掙扎。
引入曾在勞資關係上備受爭議的 Kroger 前財務長 Gary Millerchip 擔任新的 CFO ,更引發了外界對於 Costco 是否會逐漸向華爾街壓力傾斜的疑慮。根據投資研究機構 In Practise 訪談 Costco 資深員工的發現,近年來公司內部確實感受到一種轉變:從過去「為老爸工作」般的氛圍,逐漸轉向更強調「股東回報」。資深員工 Steven Seguin 的離職經歷——缺乏人情味的線上離職面談 ——似乎也反映了這種微妙的變化。
社群連結:Costco 作為一種現代信仰?
企業培訓師 Maggie Perkins 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會員們常說「我的 Costco」。她認為,許多人已將個人身份認同與價值觀和 Costco 聯繫在一起 。天主教雜誌作家 Matthew Walther 甚至將 Costco 比擬為現代社會中功能日益式微的「教區」,認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種社群歸屬感:「它是在一片貧瘠之地崛起,人們向它走來」。
這種社群凝聚力在華盛頓州里奇蘭新倉庫的開業活動中展露無遺。這座因曼哈頓計劃而生的小鎮 ,迎來了它的 Costco。開業前晚,員工與家屬們齊聚一堂,許多人穿著代表當地高中「轟炸機隊」的綠色服飾 ,氛圍熱絡。CEO Ron Vachris 親臨現場與眾人互動,收集員工對首日業績的競猜 。店外,已有忠實顧客搭起帳篷,徹夜排隊,只為搶購開業限定的波本威士忌和 Hoka 運動鞋 。次日清晨,長長的人龍印證了 Walther 的觀點——人們確實「向它走來」。隨著總經理剪斷彩帶,高喊「閒話少說,我們來賣東西吧!」,Costco 的又一個黃金時代篇章,在此拉開序幕。
結語:十字路口的零售巨人
Costco 的故事,是一部關於精明策略、獨特文化與價值認同的商業傳奇。它證明了在看似飽和的市場中,依然存在著創新的空間;證明了善待員工與創造利潤可以並行不悖。然而,站在歷史的轉捩點,面對創始人光環的淡去、內部文化的潛在變遷、以及外部環境的重重挑戰,Costco 能否守住其賴以成功的核心價值,將黃金時代延續下去?答案,仍懸而未決。
改寫自 The New Yorker 2025年10月號。
Fischer, M. (2025, October 27). Go big and go home: Can the golden age of Costco last?. The New Yorker, 101(33), 1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