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工智慧將擴大超級明星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Matthew Call 是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梅斯商學院(Mays Business School)管理學系的副教授,他最近在WSJ的專欄文章,談AI將擴大明星員工與一般員工的差距,對於其背後的理由簡明扼要說明,相當具有啟發性!

《為什麼人工智慧將擴大超級明星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Why AI Will Widen the Gap Between Superstars and Everybody Else)》

如果頂尖表現者比其他人更能從人工智慧工具中受益,職場緊張和怨恨將會上升。

By Matthew Call 作者:馬修・考爾

普遍的看法是,人工智慧(AI)將為職場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一般員工也能獲得強大的工具,表現得跟頂尖人才一樣亮眼。

然而,我的研究指出,這種普遍看法是錯的。我相信,真正能從 AI 獲益最多的,正是那些頂尖人才,這將進一步擴大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績效鴻溝。

這對頂尖人才而言或許是好消息,但對企業來說卻是個棘手的問題。因為由 AI 放大的績效差距,將加劇職場的緊張與怨懟——這些負面情緒有時正是由頂尖人才所引發,進而侵蝕團隊凝聚力,最終損害驅動企業成功的團隊合作。無法正視此問題的組織將會發現,不僅最優秀的人才更難挽留,其餘的員工也更難激勵。

▮ 專業知識如何放大 AI 的優勢

試想一下您自己的組織。當一個號稱能提升所有人工作效率的新工具——例如 Excel 的進階功能、精密的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或強大的數據分析平台——問世時,是誰最先精通它?通常是那些頂尖人才會深入鑽研,發掘出隱藏功能,並找到旁人意想不到的創意應用;而一般員工則傾向於停留在基本操作。

AI 也遵循與其他職場工具相同的模式:頂尖人才總是第一批擁抱它的人。不僅如此,研究更顯示,頂尖人才還會利用他們的「領域專業知識」(Domain Expertise)——也就是他們對特定主題或業務的深度理解——從 AI 系統中萃取出根本上更多的價值(並揪出更多錯誤),這是一般績效者難以企及的。

想像一位頂尖顧問,正致力於將新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他不會只空泛地要求 AI「分析這個市場」然後得到一些通用見解;相反地,他會運用多年經驗,針對競爭動態、法規及市場壁壘,提出更細膩且更具針對性的問題。頂尖人才深厚的專業知識,會引導他們去不斷精進對 AI 下達的指令或提問,而不會滿足於最初的產出結果。如此一來,便能獲得更有用、更精確的成果。

此外,研究發現,相較於同儕,具備更深厚專業知識的員工,在判斷 AI 建議的準確性上表現明顯更佳:他們能在建議正確時果斷採納,更重要的是,在建議有誤時予以否決。

頂尖人才還有另一項優勢:他們的工作方式普遍更具系統性。這意味著,與一般員工相比,他們處理任務時更有條理、思慮更周全。研究指出,正是這類人能從 AI 工具中獲得遠比那些隨性嘗試者更出色的成果。AI 工具對於清晰、結構化的輸入反應最好——而這恰恰是頂尖人才憑藉其有條理的工作習慣所自然具備的。

▮ 聲譽的加成效應

主管對待頂尖人才的方式,只會更加強化他們的優勢。

根據我的研究,頂尖人才的聲譽和地位,讓他們在工作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與裁量權。這意味著他們更有可能立即投入 AI 實驗。當一般員工還在害怕犯錯、等待官方指引或遵循公司制式範本時,頂尖人才早已在測試極限、發掘創意應用,並建立個人化的工作流程,速度遠遠領先公司的腳步。即便 AI 實驗偶爾出錯,他們也較可能被諒解,或至少能得到善意的理解。

再來,是功勞歸屬的問題。

數十年的研究顯示,地位高的人在完成與地位低者相似的工作時,會獲得不成比例的功勞。這意味著,當 AI 的輔助是隱性、不易察覺時(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旁觀者很可能會根據他們對該員工的既定印象來詮釋結果。頂尖人才將享受到這種優勢:他們經 AI 強化的工作成果,被視為其卓越判斷力與策略思維的證明。而一般員工則面臨相反的假設:如果成果斐然,那肯定是 AI 的功勞。

這為一般員工創造了一種惡性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他們不僅在策略性地運用 AI 上已處於劣勢,即便他們設法產出了卓越的 AI 輔助成果,也不太可能獲得有助於職涯發展的肯定。有時候,光是「疑似」有 AI 介入,就足以讓他人貶低其貢獻的價值。

▮ 如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那麼,企業該如何防止 AI 將頂尖人才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菁英階層?我提出三點建議:

1️⃣ 鼓勵全員進行 AI 實驗。 當頂尖人才正默默打造個人的 AI 工作流程時,多數員工仍在等待可能永遠不會到來的官方指引。明智的領導者應創造「AI 沙盒(sandbox)」時間,讓所有員工都能在無懼犯錯的環境下測試工具,並建立交叉訓練計畫,讓一般績效者與早期採用者配對學習。 更重要的是,企業應投資於 AI 素養(AI-literacy)的培訓,內容不應僅限於基本工具操作,更應涵蓋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產出成果評估,以及如何策略性地指派任務給 AI。目標並非消除頂尖人才的專業優勢,而是傳授那些能夠拉近差距、且人人皆可學習的技能。

2️⃣ 促進知識擴散。 由於 AI 對清晰、詳盡的輸入反應最佳,領導者需要訓練一般員工養成能善用 AI、發揮其最大效益的工作習慣。這意味著提供組織資訊的範本,並建立共通的資料庫,分享有效的 AI 提示詞、策略與應用案例。與其讓頂尖人才私藏他們的發現,不如將知識分享訂為標準作業流程。當一位員工發現高效的 AI 工作流程時,就應將其系統性地記錄下來,並擴散到整個團隊,使其成為人人皆可用的資產,而非某個人的秘密武器。

3️⃣ 重新設計員工績效評估系統,將 AI 輔助納入考量。 若放任不管,那種給予頂尖人才過多功勞的偏見只會惡化。為解決此問題,企業應針對 AI 的使用建立更明確的揭露原則;應制定新的評估標準,無論員工既有的地位如何,都能公平地評估其 AI 輔助的工作成果;同時,也應訓練主管辨識出,在評估員工績效時,自己何時可能受到偏見的影響。可以考慮導入「AI 透明化」的實務作法,讓團隊分享他們如何運用 AI 工具,使輔助過程透明可見,而非隱藏在幕後。

若沒有這些系統性的變革,AI 恐將創造出一個雙軌制的職場:一小群人囊括了絕大多數的機會,而其他人則遠遠落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相勳的沙龍
24會員
100內容數
用強大的基於個案的培訓在你的企業中激發變革性的思考。學習成功的應用,並掌握創作自己的個案的技巧,以培養成長和持續學習的環境。
吳相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2
生成式 AI 重塑商管教育領域的知識創造與傳遞模式,從傳統「工匠模式」轉變為「敏捷模式」。我與同事 Meg 透過 AI 協作,快速建構出兩個互補的教學個案。AI 扮演高效研究員與原型設計師角色,大幅縮短了個案從發想到定稿的時間,讓教學者能將更多心力投入高層次策略對話,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教學內容。
Thumbnail
2025/10/12
生成式 AI 重塑商管教育領域的知識創造與傳遞模式,從傳統「工匠模式」轉變為「敏捷模式」。我與同事 Meg 透過 AI 協作,快速建構出兩個互補的教學個案。AI 扮演高效研究員與原型設計師角色,大幅縮短了個案從發想到定稿的時間,讓教學者能將更多心力投入高層次策略對話,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教學內容。
Thumbnail
2025/10/11
創業公司進行策略軸轉(Pivot)時,需選擇有效的溝通與敘事策略,以贏得核心團隊與投資人的支持。文章提出「兩種劇本」(革命劇本、演化劇本)對比「兩種心態」(交易心態、共創心態)的決策框架,並針對首次軸轉與二次軸轉提供具體的建議,強調領導者在組織轉型過程中的敘事能力,如何決定公司的跑道長度與最終成就。
2025/10/11
創業公司進行策略軸轉(Pivot)時,需選擇有效的溝通與敘事策略,以贏得核心團隊與投資人的支持。文章提出「兩種劇本」(革命劇本、演化劇本)對比「兩種心態」(交易心態、共創心態)的決策框架,並針對首次軸轉與二次軸轉提供具體的建議,強調領導者在組織轉型過程中的敘事能力,如何決定公司的跑道長度與最終成就。
2025/10/08
生成式AI普及後,傳統線性人才發展模式與AI驅動精實團隊模式發生了衝突。儘管AI能大幅提升短期效率,但忽略年輕基層員工的培育,將導致知識傳承中斷、風險處理能力真空、以及潛在的領導力危機。
2025/10/08
生成式AI普及後,傳統線性人才發展模式與AI驅動精實團隊模式發生了衝突。儘管AI能大幅提升短期效率,但忽略年輕基層員工的培育,將導致知識傳承中斷、風險處理能力真空、以及潛在的領導力危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領導人無不尋求提高效率和生產力的新方法。人工智慧(AI)正逐漸成為他們的首選工具。 從自動化日常任務到提升決策質量,AI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使員工能夠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具創造性和戰略性的工作中。這篇文章將探討AI如何減少工作勞累,並分析企業如何利用這一技術優勢。
Thumbnail
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領導人無不尋求提高效率和生產力的新方法。人工智慧(AI)正逐漸成為他們的首選工具。 從自動化日常任務到提升決策質量,AI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使員工能夠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具創造性和戰略性的工作中。這篇文章將探討AI如何減少工作勞累,並分析企業如何利用這一技術優勢。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個人品牌建設已成為專業人士和企業領導者在注意力爭奪下脫穎而出的關鍵,AI 數位分身是能帶來優點,也會帶來影響挑戰;享受科技的好處,亦需要準備風險情境的應對之道。平衡 AI 數位分身和真人之間的分工合作,是個人品牌的關鍵要素。
Thumbnail
在這個科技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個人品牌建設已成為專業人士和企業領導者在注意力爭奪下脫穎而出的關鍵,AI 數位分身是能帶來優點,也會帶來影響挑戰;享受科技的好處,亦需要準備風險情境的應對之道。平衡 AI 數位分身和真人之間的分工合作,是個人品牌的關鍵要素。
Thumbnail
人工智慧系統正在慢慢影響我們的生活,並在不同的產業和產品中得到應用。目前使用的系統大多是基於狹義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有很大不同。 狹義人工智慧的創建是為了專注於特定任務,一個例子就是聊天機器人。
Thumbnail
人工智慧系統正在慢慢影響我們的生活,並在不同的產業和產品中得到應用。目前使用的系統大多是基於狹義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有很大不同。 狹義人工智慧的創建是為了專注於特定任務,一個例子就是聊天機器人。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個人AI化和組織AI化兩大趨勢,分別應用於個人生活及工作,以提升效率和品質,以及應用於企業運營以提高生產效率和決策能力。 個人AI化包括智能助理、個性化推薦系統和智能家居等,使人們能更專注於創造性工作和享受生活,而組織AI化則應用於智能客服、智能製造、供應鏈優化和風險評估等範
Thumbnail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個人AI化和組織AI化兩大趨勢,分別應用於個人生活及工作,以提升效率和品質,以及應用於企業運營以提高生產效率和決策能力。 個人AI化包括智能助理、個性化推薦系統和智能家居等,使人們能更專注於創造性工作和享受生活,而組織AI化則應用於智能客服、智能製造、供應鏈優化和風險評估等範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