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Call 是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梅斯商學院(Mays Business School)管理學系的副教授,他最近在WSJ的專欄文章,談AI將擴大明星員工與一般員工的差距,對於其背後的理由簡明扼要說明,相當具有啟發性!
《為什麼人工智慧將擴大超級明星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Why AI Will Widen the Gap Between Superstars and Everybody Else)》
如果頂尖表現者比其他人更能從人工智慧工具中受益,職場緊張和怨恨將會上升。
By Matthew Call 作者:馬修・考爾普遍的看法是,人工智慧(AI)將為職場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一般員工也能獲得強大的工具,表現得跟頂尖人才一樣亮眼。
然而,我的研究指出,這種普遍看法是錯的。我相信,真正能從 AI 獲益最多的,正是那些頂尖人才,這將進一步擴大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績效鴻溝。
這對頂尖人才而言或許是好消息,但對企業來說卻是個棘手的問題。因為由 AI 放大的績效差距,將加劇職場的緊張與怨懟——這些負面情緒有時正是由頂尖人才所引發,進而侵蝕團隊凝聚力,最終損害驅動企業成功的團隊合作。無法正視此問題的組織將會發現,不僅最優秀的人才更難挽留,其餘的員工也更難激勵。
▮ 專業知識如何放大 AI 的優勢
試想一下您自己的組織。當一個號稱能提升所有人工作效率的新工具——例如 Excel 的進階功能、精密的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或強大的數據分析平台——問世時,是誰最先精通它?通常是那些頂尖人才會深入鑽研,發掘出隱藏功能,並找到旁人意想不到的創意應用;而一般員工則傾向於停留在基本操作。
AI 也遵循與其他職場工具相同的模式:頂尖人才總是第一批擁抱它的人。不僅如此,研究更顯示,頂尖人才還會利用他們的「領域專業知識」(Domain Expertise)——也就是他們對特定主題或業務的深度理解——從 AI 系統中萃取出根本上更多的價值(並揪出更多錯誤),這是一般績效者難以企及的。
想像一位頂尖顧問,正致力於將新產品或服務推向市場。他不會只空泛地要求 AI「分析這個市場」然後得到一些通用見解;相反地,他會運用多年經驗,針對競爭動態、法規及市場壁壘,提出更細膩且更具針對性的問題。頂尖人才深厚的專業知識,會引導他們去不斷精進對 AI 下達的指令或提問,而不會滿足於最初的產出結果。如此一來,便能獲得更有用、更精確的成果。
此外,研究發現,相較於同儕,具備更深厚專業知識的員工,在判斷 AI 建議的準確性上表現明顯更佳:他們能在建議正確時果斷採納,更重要的是,在建議有誤時予以否決。
頂尖人才還有另一項優勢:他們的工作方式普遍更具系統性。這意味著,與一般員工相比,他們處理任務時更有條理、思慮更周全。研究指出,正是這類人能從 AI 工具中獲得遠比那些隨性嘗試者更出色的成果。AI 工具對於清晰、結構化的輸入反應最好——而這恰恰是頂尖人才憑藉其有條理的工作習慣所自然具備的。
▮ 聲譽的加成效應
主管對待頂尖人才的方式,只會更加強化他們的優勢。
根據我的研究,頂尖人才的聲譽和地位,讓他們在工作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與裁量權。這意味著他們更有可能立即投入 AI 實驗。當一般員工還在害怕犯錯、等待官方指引或遵循公司制式範本時,頂尖人才早已在測試極限、發掘創意應用,並建立個人化的工作流程,速度遠遠領先公司的腳步。即便 AI 實驗偶爾出錯,他們也較可能被諒解,或至少能得到善意的理解。
再來,是功勞歸屬的問題。
數十年的研究顯示,地位高的人在完成與地位低者相似的工作時,會獲得不成比例的功勞。這意味著,當 AI 的輔助是隱性、不易察覺時(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旁觀者很可能會根據他們對該員工的既定印象來詮釋結果。頂尖人才將享受到這種優勢:他們經 AI 強化的工作成果,被視為其卓越判斷力與策略思維的證明。而一般員工則面臨相反的假設:如果成果斐然,那肯定是 AI 的功勞。
這為一般員工創造了一種惡性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他們不僅在策略性地運用 AI 上已處於劣勢,即便他們設法產出了卓越的 AI 輔助成果,也不太可能獲得有助於職涯發展的肯定。有時候,光是「疑似」有 AI 介入,就足以讓他人貶低其貢獻的價值。
▮ 如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那麼,企業該如何防止 AI 將頂尖人才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菁英階層?我提出三點建議:
1️⃣ 鼓勵全員進行 AI 實驗。 當頂尖人才正默默打造個人的 AI 工作流程時,多數員工仍在等待可能永遠不會到來的官方指引。明智的領導者應創造「AI 沙盒(sandbox)」時間,讓所有員工都能在無懼犯錯的環境下測試工具,並建立交叉訓練計畫,讓一般績效者與早期採用者配對學習。 更重要的是,企業應投資於 AI 素養(AI-literacy)的培訓,內容不應僅限於基本工具操作,更應涵蓋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產出成果評估,以及如何策略性地指派任務給 AI。目標並非消除頂尖人才的專業優勢,而是傳授那些能夠拉近差距、且人人皆可學習的技能。
2️⃣ 促進知識擴散。 由於 AI 對清晰、詳盡的輸入反應最佳,領導者需要訓練一般員工養成能善用 AI、發揮其最大效益的工作習慣。這意味著提供組織資訊的範本,並建立共通的資料庫,分享有效的 AI 提示詞、策略與應用案例。與其讓頂尖人才私藏他們的發現,不如將知識分享訂為標準作業流程。當一位員工發現高效的 AI 工作流程時,就應將其系統性地記錄下來,並擴散到整個團隊,使其成為人人皆可用的資產,而非某個人的秘密武器。
3️⃣ 重新設計員工績效評估系統,將 AI 輔助納入考量。 若放任不管,那種給予頂尖人才過多功勞的偏見只會惡化。為解決此問題,企業應針對 AI 的使用建立更明確的揭露原則;應制定新的評估標準,無論員工既有的地位如何,都能公平地評估其 AI 輔助的工作成果;同時,也應訓練主管辨識出,在評估員工績效時,自己何時可能受到偏見的影響。可以考慮導入「AI 透明化」的實務作法,讓團隊分享他們如何運用 AI 工具,使輔助過程透明可見,而非隱藏在幕後。
若沒有這些系統性的變革,AI 恐將創造出一個雙軌制的職場:一小群人囊括了絕大多數的機會,而其他人則遠遠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