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魚油膠囊,還挺有趣的!雖然不知道做這樣的研究能幹嘛。
起初是今天早上,我打開一包新買的「晶球魚油」,注意到膠囊供應商是日本的富士膠囊(Fuji Capsule)。現在使用生成式AI做研究很方便的,我就花一點時間找一找膠囊這個小東西的行業狀況。
這邊也順道提醒,Gemini Deep Research的初步報告,產生速度夠快,但是,常會亂湊數字與做出莫名其妙的推論。因此,對於這種我不熟的行業,一種是靠自己對產業分析方法的了解,進行查核,另一個就懶一點,丟到ChatGPT的Deep Research進行交叉查核,再回到Gemini修正,最後由ChatGPT完成最終確認。一開始是不抱期望的,但是,後來報告出來之後,才看見一個龐大、複雜且高度壟斷的全球產業。
▮ 產業掃描:小膠囊裡的大市場與寡占格局
一顆膠囊能有多大的市場?數據顯示,這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全球性產業。根據不同市調機構的估算,2024年全球空心膠囊市場的規模介於30.5億至34.4億美元之間,並預計將以每年5.6%至6.7%的穩健年複合成長率持續擴張 。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市場結構。這是一個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由瑞士的龍沙(Lonza)、印度的ACG、法國的羅蓋特(Roquette)、韓國的Suheung及加拿大的CapsCanada等前五大廠商,合計控制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 。小小膠囊可不是一群隱形冠軍隱姓埋名低調生產,而是各自稱霸一方的產業巨人瓜分市場。
從產品組合來看,市場正沿著兩條截然不同的軌道發展:一是傳統、成本效益高的「明膠膠囊」,至今仍佔約84%的市場份額;另一是受惠於健康、素食趨勢而興起的「植物性膠囊」(HPMC),正以超過10%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速成長 。這兩種產品背後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技術門檻與客戶需求,也迫使身處其中的巨頭們,必須做出關鍵的經營抉擇。
▮ 從三巨頭佈局,看三種企業成長典型
深入分析市場前三大玩家的經營方針,可以發現三種截然不同的企業成長模型,之後再想一想有什麼值得再深挖的。
模型一:龍沙(Lonza)的「專注化」
龍沙透過2017年收購膠囊龍頭Capsugel而成為市場霸主,其膠囊部門2023年營收高達11.61億瑞士法郎 。然而,龍沙卻毅然決定剝離這項獲利豐厚的業務,目的是成為一家純粹、高毛利的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公司 。其管理層的邏輯很清晰:膠囊業務與核心的CDMO業務「幾乎沒有綜效」。
再次強調,龍沙切出來的膠囊公司並不是做得爛,才被丟出去,而是認為綜效不明確。這個事業部門本身的技術能力是相當出色的,Enprotect®膠囊就是最好的例子。這項技術的突破之處,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內建」腸溶功能的膠囊,讓下游的製藥客戶省去了整個腸溶包衣的生產環節 。傳統上,這是一個獨立、複雜且昂貴的流程。 這種技術創新是非常客戶導向的,簡單來說,不是銷售一個「零件」,而是在銷售「效率」、「加速產品上市時間」與「降低製造複雜性」。對亞洲企業,特別是我們台灣的公司,一定會覺得這麼好的事業,幹嘛切出去?多數時候,亞洲企業經理人偏好「一個屋簷下」,各有一片天,然後,在年度會議時,說明「我跟那個誰誰誰有綜效」。過去30年,其實並不偏好這種集團化卻沒什麼明顯綜效作法。
一個小建議:對於長了幾個不捨分割的事業的大型公司,也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是這項資產的最佳擁有者嗎?」即使某項業務賺錢,但若它偏離了企業的核心能力圈,果斷地「減法」有時比盲目地「加法」更能創造長期價值。
模型二:ACG集團的「橫向生態系整合」
印度巨頭ACG的路線恰恰相反。它將自己定位為「一體化的固體劑型製造解決方案公司」。他們不只賣膠囊,還提供填充膠囊的機器、包裝用的鋁箔,甚至後端的追蹤追溯系統 。 ACG的作法是典型的平台與生態系思維。透過掌握客戶工作流程中的多個關鍵環節,它從一個零件供應商,轉變為客戶難以替換的系統夥伴,大幅提高了客戶的轉換成本。這種「一站到底」的模式,可以比較好創造客戶黏性,而非單純的產品交易。
在看ACG的發展時,也要看印度「世界藥房」的政策的助功。ACG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投資約7,800萬美元的新廠,得到「特大項目」地位,享受稅收與審批上的優惠,直接強化了其全球成本競爭力。這種國家隊打法,在高度集中化市場,造成其他競爭者相當大的壓力。
模型三:羅蓋特(Roquette)的「深度垂直整合」
法國的羅蓋特原是植物性原料的全球領導者。它透過收購全球第三大膠囊廠Qualicaps,成功將觸角從最上游的農產品(豌豆、玉米),一路向下延伸至終端劑型 。在全球供應鏈脆弱、消費者日益重視「潔淨標籤」與可追溯性的今天,羅蓋特的佈局展現了掌握源頭的價值。這種從原料到成品的垂直整合,不僅能確保品質與供應穩定,更能利用上游的材料科學創新,帶動下游產品的差異化,這種整合方式與模型二ACG方式不同,不過都可以建立護城河。
羅蓋特也是國家隊參與者之一。在「法國2030」計畫下,羅蓋特主導的植物蛋白研發項目,獲得了政府高達830萬歐元的直接資金支持。如同前面提到的,這些玩家都不小,都是集團作戰,而且都與國家政策有關(關乎選票啊)。
▮ 知道這些,有啥用?
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一時興起,就試著研究看看。到目前為止,我覺得三家公司代表三種成長策略,蠻出乎意料的。
龍沙的「專注化」、ACG的「橫向生態系」、羅蓋特的「深度垂直整合」,若把這三個放在成熟市場這樣的大背景下思考,會看到企業成長必然會遭遇的三條岔路。它們分別回答了三個關鍵問題:
- 我們該做什麼?(What to do?) → 龍沙的答案是:只做我們最擅長、最有價值的事。
- 我們該如何服務客戶?(How to serve?) → ACG的答案是:包辦客戶的所有流程,讓他們離不開你。
- 我們該如何掌握資源?(How to own?) → 羅蓋特的答案是:從源頭掌控一切,建立技術的壁壘。
從另一個角度,我覺得自己這個過程本身,也示範了在生成式AI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重拾研究的樂趣,或許會連結到某個商機,也或許可以啟發接下來的組織轉型策略,誰知道呢?
真正的價值,一直都在於「連結」與「洞察」 知道全球膠囊市場的規模或龍沙的營收,這些只是資訊(Information)。但當我們將這些散落的資訊,透過分析框架連結起來時,它可能變成了洞察(Insight)。我們看見了寡占市場的動態競爭、國家政策,以及不同經營哲學之間的關係。
總之,都付月費了,那就別浪費了。













